Readings 2024-1.1

2024年上半年,从上一轮工作的手忙脚乱中恢复,同时为下一轮工作的手忙脚乱做准备。不知不觉中在别人眼里看来非常大的事,好像在我看来也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当然我看来非常大的事在另一些人眼里也是稀松平常吧。偶然和以前的教授聊到work life balance,教授坦言工作对她而言只是保持生活状态必要的努力,如果工作让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那工作也没有意义。有时候自己也是很奇怪,明明很相信的事情非得需要来自一些人的确认才可以执行。

这半年还认识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朋友,这也印证了读书、行路和与人互动之间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关系。有一些人也实在地改变或者说拓展了我的一些兴趣,不管是阅读的兴趣、活动的兴趣还是对生命本身的兴趣。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生病期间不得不放下所有其他的事情,生活只剩下最低限度的活动。不断提醒自己平时的那些时间是多么的奢侈。周围的世界继续飞速向前运转。这个世界本质上与自己无关,在望不到边的巨大海洋中,人只能不断生产符号来弥补匮乏。

Music

先来把音乐推荐放上来,这样可以变听边读~

Bilibili链接

听了Laufey的演唱会,我是跟一个男生(有女朋友)去的,路上就跟他说满街都是穿着白裙子的女生,偶尔有陪着穿白裙子女生来的男朋友,像我们这种两个男生的组合真的是很少见呢!Laufey的妹妹也来了!演唱会结束的时候Laufey唱了Letter to my 13 year old self.

Keep on going with your silly dream
Life is prettier than it may seem
One day, you’ll bе up on stage
Little girls will scream your namе

全场都在scream her name,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Games

2024年真的出了或者宣布了好多好作品啊多到玩不过来!下半年有超级期待的Metaphor: ReFantazio!感觉到时候肯定会忍不住第一批去玩。说起来最近ATLUS又重制了真女神转生5,看评测视频比原版真的改进了不少。开始有点后悔玩早了。

Unicorn Overlord by Vanillaware

2024最惊喜的游戏!感觉可以和Metaphor: ReFantazio拼一下我的年度最佳!试玩很大方的给了七个半小时(实际上查看词条不计算时间,也可以反复读档重打战斗,玩10个小时都没问题),本来想说试玩一下打折再玩,结果放下手柄做梦都在想战术,不知不觉播放列表里全都是战术搭配的视频,于是抱着支持香草社的心态原价下了单!
据说香草社开发这款游戏用了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十三机兵还没发售的时候圣兽之王已经在开发了。10年,天啊,想象不到自己一个项目做10年。不过就是要有“我这个东西做出来就是最棒的”那种自信。
评论说十三机兵和圣兽之王走了两个极端,前者剧情强到无敌但是战斗一坨屎,后者刚好相反。我倒是觉得有时候在一方面追求极致就难免在另一些方面作出妥协,并且无论是十三机兵的战斗还是圣兽之王的剧情,平心而论还是过了及格线的。我可能不会单独为了圣兽之王的剧情购买这款游戏,但是玩游戏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剧情想要弃坑,这样不就够了吗?具体一点,我觉得圣兽之王的故事线和火焰纹章风花雪月差不多就是在同一个level吧。另外说实话虽然主线有点cliche,但是角色之间的小剧场写的还是蛮不错的,有些真的很搞笑,是战斗之间调解气氛的不错调料。
我对这个游戏不满意的地方自然就是在描绘女性角色的吸引力方面做得有点过,有点到了物化女性的程度了。朋友说想想这个游戏主要的受众,为了多卖这样做也合理。我是不会judge公司为了生存赚钱啦,但是你们是香草社啊!如果对自己的游戏质量有足够的自信,又何必为了迎合特定玩家群体的喜好做出妥协?有一点业界标杆、引领行业方向的自觉啊!(如果说,开发者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那我觉得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并没有把男女角色一视同仁地处理。你看看隔壁如龙8是怎么物化男性的!)

Persona 3 Reload by Atlus

这个06年开启了一个新的RPG时代的作品迎来了重置,但其实重制的只有美术建模和一部分音乐。网上测评会说这个游戏前期坐牢后期有意思一些,我的体验恰恰相反,后期比前期更坐牢。我打的Hard难度,前期攻略迷宫还需要精打细算sp的消耗,boss战也往往要打好几遍才能过。到了中后期反而可以开大招逃课,探索迷宫像流水线工人。最终boss(包括隐藏boss)的设置也不够有趣,相比之下P4和P5的战斗都好很多。游戏的剧情本身有很强的宗教哲学意味,值得反复琢磨,但是故事讲述的方式实在是有些考验耐心。现在我们陷入了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的抉择,但是这个月还是要上学考试哦!小说叙事是需要节奏的,铺垫的时候慢一点,等剧情冲突积累够了就快一点。这个游戏完全没有在管,不管危机程度如何,日常总是按部就班地推进。(也许这就是他想要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确实用P5的标准去要求P3是不公平的,让人十分沉迷的persona合成系统从P3到P5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次游戏流程最让我沉迷的也还是这部分(此处应该有“全ての人の魂の詩”的BGM!)玩过了系列越来越多作品之后开始对一些persona的典故有了了解,很多特殊合成的公式也变得有迹可循起来。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最初开始接触P5对这些仲魔一头雾水那个小朋友了,这些年有机会看到一些神明在当地人眼中呈现出的不同样子,对比起来也是十分有趣。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来看P345一路下来怎么样改进系统,怎么样做创新,怎么在冲突的设计中做取舍,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也是众多从P5才开始接触到这一系列的人,但是玩过其他作品才意识到P5的众多巧妙设计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一代改进积累下来的结果。

有机会去屋久岛玩吧!游戏里面社会人攒了很久钱终于来得起屋久岛,看到富二代高中生随随便便包船过来结果大破防的画面又搞笑又扎心……

推荐机核的Cathenris这篇讲P3这篇讲P5的文章,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persona系列游戏的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有时候明明很久之前玩的游戏,但是在网上还能遇到新的评论和解读,也是一件蛮开心的事情。

龍が如く8 by SEGA

2月份发售了的如龙8,六月份就开始打折了。我在发售的时候就跟朋友开玩笑说看看我是先玩如龙8还是先去夏威夷。结果我虽然先去了夏威夷,但是去的是Maui岛如龙8的故事发生在Honolulu也就是Oahu,四舍五入就算同时吧!

新角色是井口理建模配音的,网友一致表示每次看到他就想笑,总觉得一张嘴要开始唱“ときには……”。顺带一提,这作每一章的标题是一首歌名,然后井口理自己赞助了第一章。而且这个法师担当说着最怂的话,却打着最狠的输出。(没玩过如龙的朋友看到后面难波入队吐槽这两个人建模怎么一模一样!)
玩7的时候没感觉,玩8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老玩家会不喜欢改成回合制了。改成回合制之后这个桐生一马真的好没用啊!因为回合制主打的是团队配合,得有人buff,得有人输出,得有人奶。桐生一马这个定位吧就有一点迷,前期输出不如法师,后期成长高一点,但是输出还得靠队友辅助。(果然,这就是桐生从春日身上学到的东西吗!)

然后一如既往地,SEGA到底往里面塞了多少个小游戏!如龙森友会和江湖宝贝对战莫名上头怎么回事。我说过这种游戏里次要的元素只要做到及格就好。喜欢玩动森就去动森里玩嘛。在如龙里玩动森肯定不如在动森里玩动森。(我在说什么?)但是在如龙里玩动森的意义就在于,各种模型都是主线剧情里出现的(制作团队:我建模都建好了,不重复利用一下多浪费),你就会忍不住想要建一个自己的街道,就会忍不住想请主线遇到的角色来玩……就让你会忍不住想玩下去。就好像P5如果不把跳舞游戏单独拿出来卖,而是直接做到P5里面,想必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吧。

网友们都非常喜欢的告别日记(ending note)确实做得很棒,我一个不是很了解前作剧情的人都感动的不行。有时候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没办法好好告别”或者“没办法好好给事情收尾“都是莫大的遗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期待喜欢的作品可以一直更新下去,希望”后日谈“之后还可以再有”后日谈“。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就抓住机会好好道别吧。

游戏的主线剧情吐槽的已经够多了,不合逻辑、偷懒的地方我就不另外吐槽了。毕竟,在虚拟世界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有问题!但我还是想夸一下,制作组的思路还是很有值得借鉴之处的。这一作从“社会边缘人”的视角展开,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意义的。很多推荐游戏的视频提到黑道现在在日本已经几乎要消失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游戏里面对出现在柏青哥店里的落魄60岁黑道大叔的吐槽十分精准)。这个时候想要把如龙这个IP继续做下去,也必然要做出对应的改变。我记得很早看Freakonomics里面就介绍到其实毒贩这个行业也很符合经济学规律——看上去利润很高,其实和风险都成正比,并且资源和利润集中在管理高层的现象更加明显。看样子日本黑道也遵循类似的逻辑。

相比于拉垮剧情,这个游戏让我更不舒服的地方是制作组对回合制RPG的敷衍态度。不管是战斗机制、数值系统还是迷宫设计,都落后太多了。像回合制战斗做的比较成熟的八方旅人,利用游戏机制跳级打怪是必备的设计,网上多少挑战最低等级通关的视频就可以佐证。如龙7和8两代等级压制太严重了。包括金钱系统也是,基本上游戏每个阶段收入水平和物价都跳了一个level,逼着你练级。迷宫更是几乎没有任何设计感,都是一条路顺者走到头也没有解谜。P3的迷宫设计的都还更好一点。游戏体验上就没有别的RPG需要跨时间分配资源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制作组偷懒的表现。7代这样还可以原谅,但是8代一点改进都没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我的要求也不高,不要让我觉得每次到迷宫都是在熬时间想赶紧跳过去就行了。

很多人说不知道这个系列怎么做下去,要我说啊,就别做下去了呗……很多人说P6为什么还不出,我作为一个非常喜欢P5的玩家,其实真的觉得这个系列暂时放一放也挺好的。(ATLUS可能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去做Metaphor ReFantazio了)

Movies

The Zone of Interest by Jonathan Glazer

借着奥斯卡提名的风头,附近几家电影院重新上了The Zone of Interest,和同学一起去看了。貌似因为电影一直没有上streaming所以很多国内的电影up主,影评人都没有看过,所以这部电影截止奥斯卡颁奖季在中文世界的热度很低。这部电影看下来非常难受,大概就真的是“花钱找罪受”的感觉。看完电影的晚上我甚至做了噩梦,没怎么睡好。
影片用监视器视角展示了纳粹德国负责管理集中营的军官的生活,大部分镜头都非常长,比如说一个女仆给军官倒酒的镜头,观众就会盯着女仆拿出盘子、摆好杯子、倒完酒、端着盘子从房间中穿过、放到军官一会儿要用的桌子上——好几分钟就过去了。但是这几分钟,观众的脑子是闲不住的。一方面监视器一样的画面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去注意,完全没有传统电影上突出视觉焦点的设计,看电影像是在看监控一样累。另一方面,整部电影没有给出任何集中营里面生活的画面,却一直在背景音、背景画面,还有时不时出现的骨头、骨灰、衣物、电话、会议中提醒你,这些日常的一墙之隔就是集中营。影片里有一场在河里玩水突然水里漂过一层骨灰,军官赶快带着孩子回家冲澡的戏,当我们看到军官嫌弃地洗去身上的骨灰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你们每天呼吸的不就是集中营里人们的骨灰吗?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时时刻刻自己完成这些“情绪劳动”,把当下呈现出来的日常画面放到集中营管理者的背景中去理解。我是在“溜号”的,但是“溜号”去了导演想让你去的地方——你对墙另一边的生活了解的越多,看电影的时候就要做越多的联想和感受。
我想导演是想要问所有现代人这个问题的:你如何确定现在做的事情是好的?女主人面对丈夫工作的变动爆发的争吵、军官开会围成一圈打开备忘录一项一项讨论(怎么更有效率地把人从匈牙利运到奥斯维辛、怎么处理这些人)、在宴会上西装革履跟人社交,和现在打工人每天的日常是多么的一致。你现在开的会、参加的party、跟人抱怨的日常,会不会有一天变成电影,呈现在后来人的荧幕上?

Anatomie d’une chute | Anatomy of a Fall by Justine Triet

2023年年终电影总结时被好几个博主选入年度十佳的影片,之前美国上映的时候是打算去看的,但是临近期末就耽搁下来。奥斯卡季学校附近的影院返场,才算是看上了。顺带一提这个电影院是我去过最舒服的电影院,每排之间的间隔很大,可以完全不用打扰到坐着的人在前面穿行,椅子也是可以电动调整角度放平的,面料也很舒服。关键是电影票才不到10块钱!还好电影好看,不然花10块钱进来睡一觉也不亏!

后来国内上映了这部电影,还发生了北大首映礼男教授主持人破防事件。也是蛮搞笑的。在这里推荐一下【不合时宜】对在场的翻译姐姐的采访。我周围的很多教授无论经验多丰富,参加公众活动之前绝对是要做好功课的。翻译姐姐在这场对谈之前不知道准备了多少相关资料、排练过多少次。而男教授和主持人,好像电影都没有认真看过就来了。这真的不是性别的问题,是专业态度的问题。

尽管电影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法庭辩论,争论的焦点放在自杀还是他杀的两种假设检验上,但是电影一开始就有提出了,是存在第三种可能性的。妻子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场意外。当然了,如果丈夫真的是自杀,而妻子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一场意外,他的绝望、压力、困惑一点都没有通过自杀这个行为传达给妻子,庭审的过程才慢慢把丈夫的心情拼凑出来。但是如果这真的就是一场意外,所有人的努力就似乎都有一点点滑稽——检方拼尽全力讲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成功女作家出轨丈夫杀人灭口的故事,妻子却必须要以丈夫自杀为前提为自己辩护。当然我更想说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悬疑片,真相是什么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东西。

影片都向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失明的孩子——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定已经发生的事情,你要如何“决定”?你要怎么理解你的母亲,你的父亲,还有你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这对11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too much了。所以当小男孩说出,这个周末我要自己过,在法庭上讲出和父亲的对话,最后又向母亲承认对于母亲的归来有些恐惧的时候,我觉得他真的很勇敢,直面而不是逃避了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讨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把本来也许只会发生在孩子内心的辩论拿出来做成了一个正式的课题,也发掘出了孩子本来不知道但是需要知道的新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是像背着孩子吵架的父母一样,想尽办法让孩子不要接触到这些。克服障碍执意出现在庭审现场的孩子,真的很勇敢。因为他知道,他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接受法庭的结果。

Dumb Money by Craig Gillespie

2021年的占领华尔街。说实话我对这件事的发生毫无印象,好像也说不清自己在忙什么。可能博士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你问我现在有什么事件会成为历史,我也搞不清楚。倒是发生了之后成为教科书案例不断被提起。这个电影作为参考资料还原了不少当时的细节,但是艺术水平说实话不高,一开始一个基金经理就在书房里面喂猪……不是,谁要在书房里养猪啊?这要是波米来吐槽准会说,你怎么不在下面打一行字幕,说这头猪象征了资本家的愚蠢和无聊呢?有点拿观众当傻子了吧。Ken Griffin看到了可能都会笑:哦原来在这群人眼里我是这样的啊。

说实话我对这个电影想要传递什么样的理念也很困惑。电影的主角在赚够几百万的利润之后隐姓埋名销声匿迹,在youtube频道上、在媒体面前说过的那些其实没什么根据的话就变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宗教领袖、一个造出来的神。也许开头那个fund manager没有买成的房子,很可能兜兜转转迎来了在GME事件中赚的盆满钵满的新主人。自诩专业的投资者,不做好风险管理,跟散户对赌赌到整个公司都赔进去,又能怪谁呢?全程闷声发大财的可能就是Ken Griffin,两头赚。散户们想要declare victory,victory against what?

引起我兴趣的是针对这起事件的听证会,金融监管总是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crypto算equity还是算commodity,还是都不算,algorithm trading算不算操纵市场……以及所有这些讨论、争端、判决背后的问题,我们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市场?答案恐怕还是在风中飘荡。

怪物 by 是枝裕和

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好多评论totally missed the point。如果你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看,那这部电影不是拍给你看的。现在成为一个大叔的自己遇到事实清楚的事情已经很少怀疑谁对谁错、哪里出了问题了,但是我觉得更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是会想不清楚“怪物は誰だ?”这个问题的。这个电影告诉每一个还在困惑这个问题的人,管他怪物是谁,反正不是你。

Problemista by Julio Torres

这部电影貌似没什么热度,在这里私心推荐给大家。也是A24出品的,作者是脱口秀演员Julio Torres。这几年A24真的出了好多好电影,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不止一家航空公司上面已经有A24的专栏了。预告片在这里。预告片质量还不错是吧。讲了一个萨尔瓦多移民在签证即将到期的一段时间里和看起来脾气有点古怪的雇主的一系列互动。各种点非常能够共情,为了保住签证,雇主提出什么奇怪的要求都能做。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在移民局一个只讲西班牙语的女士大声解释自己的情况,工作人员听不懂一个劲用官方回答应付,主角隔着门听不下去,用十分平静的语气把情况翻译了一遍,原来解决方案其实并不复杂,工作人员听到翻译之后就把事情办了。唉,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雇主虽然看起来脾气古怪,周围人的美国人都把她当疯子,但是电影的中间主角说“我从来没有觉得她不可理喻。”我觉得可能这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东西。美国的工作签证制度确实犹如奴隶制,但是大部分人也决不是因为签证才做现在做的事的。影片高潮的时候有一段吵架真的说得非常扎心,这里就不剧透了,请大家多多支持Julio,支持A24!

劇場版ハイキュー!! ゴミ捨て場の決戦 by Production IG

推荐Anitama这个作画总集!在同样座椅非常舒服的电影院看的,最后那个猫猫主视角的镜头真的绝了!太短了不够看啊!第五季接着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