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s 2024-2

Games

Metaphor Re:Fantazio 暗喻幻想 by ATLUS

PGN这个吐槽非常精准,基本把我想吐槽的地方都说了。好玩但不会过于好玩,非常适合工作非常忙的这段时间,当我不想工作的时候就会想来玩,但是绝对不会沉迷,因为玩着玩着就腻了!剧情不如Persona 5,战斗系统不如SMT 5,但是因为继承了系列里面比较好的机制,所以还是一个及格的作品。但真的就是那种,一个在同一个领域发了很多篇文章的大佬,又用同样的方法水了一篇论文的感觉。原则上你不能说他没有创新,但基本等于没创新。比较好的地方一个是主线剧情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且表达的主题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蛮需要的,就是情节虽然稍显幼稚,问的问题是重要的,解决问题态度是积极的。最后就是音乐,好听,上头!来一起念经!

Baldur’s Gate 3 博德之门3 by Larian Studios

游戏时间100个小时,攻略视频看了大概200个小时(搞得我今年B站年度总结看得最多的都是博德之门3攻略),顺便也在视频里补了一些没有选择的路线剧情。玩这个游戏还跟学校里面很久没有聊天的俄罗斯小姐姐搭上了话,我们交流了很多对游戏的感受,有种久违地轻松感。玩这个游戏的快乐真的是非常复杂,剧情,人设,对白,战斗,世界观,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体验。记得去年刚出的时候,Lunamos对这个游戏的评价很高(应该在旧世代的杂谈podcast里)。大概就是说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独有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是靠精细的建模或者爽快的打击感之类的东西,博德之门3就是近些年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让人们意识到游戏作为载体怎么样讲好只能用游戏讲的故事。那个时候AI的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快,博德之门3的不同选项对游戏世界的影响都是制作团队靠hard code进去的,但是还是尽力让玩家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接下来的旅程产生影响。也许在AI的帮助下,游戏的叙事又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太个人体验的内容写出来就难免要剧透了,总之就是真的很感谢这个游戏出现在这个时间。

Balatro

Slay the Spire

年末的时候沉迷这两款打折的卡牌Roguelike,尤其是生病的几天基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打牌。用朋友的话说“我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原来沉迷打牌这么爽哈哈哈。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了!明天要劳动!要去爱!(然后又打了一天牌……)

Movies

贾樟柯

我要暴论一下了,贾樟柯is overrated。之前说要来学校的时候简直一票难求,结果等真的来了电影院里人越来越少,最后一天上座率也就60%。我承认他前期拍的题材很重要,是时代非常重要的记录,并且也理解这些早期的作品在工期、资金和现实环境(比如三峡的拆迁日程)限制下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已经远超过当时的创作水准。我也承认,不能用今天的剑来斩前朝的官。但是我想说overrated的主要还是后期的作品,不仅主题老掉牙、价值观传统到不能再传统,还在反复用以前的素材,还在重复一个角度的叙事,这不就是在吃老本、不思进取、抢占创作资源吗?放映活动现场翻译的小哥非常敬业,但我觉得还可以更犀利一点。主持的是中国tenured教授的时候就以吹捧为主,是美国assistant professor的时候就会问非常精准犀利的问题(比如说,你为什么要用以前的素材?),但是翻译就先过滤了一层,贾科长最后连过滤后的问题也没有正面回答,就开始扯一些时代背景、符号设计之类的大词。我觉得他的电影所有的象征都过于明显,以至于有点说教的意味在里面。还是那句话,我可以承认他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现在没有什么可拍的不如就别拍了。

好东西 by 邵艺辉

难得看的很轻松很开心的电影,虽然我是蹭热度趁北美上映的时候去赞助票房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适合在飞机上看,或者吃饭的时候看。这是一部让人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孤独的电影,让那些生活里面或是出于恶意,或是出于好意但是方式不对的说教变得没那么容易伤害到自己。章宇的演出让我蛮惊喜的,之前他在《大象席地而坐》里面就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终于有更加被大众熟知的作品了!

Ahlat Ağacı 野梨树 by Nuri Bilge Ceylan

看了天仙子的推荐立即找来看了,因为感觉很容易把自己带入那个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品却对艺术家这个行业充满幻想(要求)的年轻人。

(The director) attempts to tell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who senses with a feeling of guilt that he is different in a way that he cannot come to accept, that he is being dragged towards a destiny that he cannot embrace

电影的表达很直白,小镇文艺青年,要么吊死在干枯的井里,要么在注定没有水的枯井里往下挖。及早认清这一点总是好的。这个电影可能很难推荐给别人,谁要听三个小时对话,还是土耳其语的对话啊?

Robot Dreams 机器人之梦 by Pablo Berger

不知道是不是被剧透太多了,感觉电影就是在两三段主要剧情中间填满了纽约生活细节和老电影彩蛋。对于主线和支线,我都没有特别有感。曾经教会我们许多事情,后来却走散了的人,生活里面不是经常发生吗(笑),也许放在本科毕业或者刚毕业之后那几年看才能共鸣到流泪吧,现在是真的习惯了。

Das Lehrerzimmer 教师休息室 by İlker Çatak

蛮好看的,其实我很能理解主角的动机,但是看着她腹背受敌的样子又跟着着急。那种经历了深深的失望还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那种表情真的是太难得了。中文网络上有一些影评说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当好人没有好下场。我觉得that’s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director wanted to say. 我觉得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事,就算没有好下场,也不要放弃当一个好人。

Books

君士坦丁堡 举世向往之城 1453-1924 by Philip Mansel 译者: 陈功

译者六年前开始的翻译项目,最近终于成功出版,看到译者后记里面说“已经拿出了自己的一切”有点鼻子酸酸的。之前看过那本Caroline Finkel的”Osman’s Dream 1299-1923”,感觉两本书对比起来还是蛮有趣的。记得当时看下来的感受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很随机,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他们的能力、地位关系也不是很大。这本书相对来讲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其中关于建筑、美食、娱乐的介绍完全可以当旅游手册来看了。但是最后全书从“举世向往”收束到“首都之死”,不免让人有些心有戚戚。我觉得字里行间作者想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君士坦丁堡本就是因为移民而繁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欧亚大陆各地不拘于传统想要有所成就的人。然而随着移民群体越来越庞大,本来保持中立的君士坦丁堡和从中受益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卷入移民出生国之间的纠纷。本地的文化传统受到挑战,这让民族主义者也蠢蠢欲动。最终平衡被打破,本地人得偿所愿,而君士坦丁堡也失去了她的吸引力。这又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当今的世界。君士坦丁堡的故事可以被这样理解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只能看历史不断重复自己吗?

置身事内 by 兰小欢

上次跟朋友聊天有说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写书了,我说不光不写呢,可能都不看书了!这本书之前有很多人向我人推荐过,终于有机会看了。内容翔实、例子丰富、理论扎实的优点自不必说了。我读的时候其实是希望作者不要每次一聊到first order的问题就回避开。比如说作者强调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很模糊,有的时候说应该用分析企业收益的方式来分析政府项目的收益;有的时候又说不能用分析企业风险的模型来分析政府的风险。那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应该定在哪啊?再比如说,政府债应该被偿还吗?(这当然是个很难的问题,也没有人指望作者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是beat the bush一圈,都set up好了又戛然而止就有些刻意了)。起初我想的是,如果这本书不这样写就不能出版,那我确实还是更愿意看到他出版。后来我听了徐轶青的podcast随机游走,里面作者自己说了大概这样一段话:说政策上的争论,有些是利益问题,有些是认知的问题。那些利益上的问题,经济学没有用;但是认知的问题,经济学是可以解决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更令人信服,像是来自一个经验十足的改良主义者对年轻理想主义者的告诫。但转念一想,利益问题不就是认知问题吗?那些反对新政策的人,不就是觉得新政策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吗?这本书本来不就是想要改变这种认知,告诉大家其实新政策对所有人都更好吗?那为什么涉及到另外一些事情,认知问题就变成利益问题了呢?认知问题和利益问题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채식주의자 素食者 by 韩江

看了韩江的诺贝尔奖演讲,非常insipiring。作家的用词那么准确那么恰到好处,演讲用一条主线梳理了她的创作。其中关于素食者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While writing my third novel, The Vegetarian, from 2003 to 2005, I was staying with some painful questions: Can a person ever be completely innocent? To what depths can we reject violence? What happens to one who refuses to belong to the species called human?

我觉得这也是十分困扰我的问题,于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素食者看完了。素食者里面描写的家庭冲突和社交场景,是那么那么那么的典型,以至于引起我的童年创伤和不适。有时候远离那样的环境久了,就会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想离开。但是实际上虽然不常想起,但是那种恐惧一直都在。我想主人公的姐姐是作者给出的另一种答案,她在保持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去理解妹妹的同时,也“骗过”了周围的家人和同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Anime

物语系列 第外季/第怪季

2024年居然还能看到物语系列的新作,还是Yoasobi唱的主题曲,还真的是“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吼。我还蛮喜欢这一季的剧情的,特别是抚物语这一部分。千石抚子肯定算不上我喜欢的角色,但是这一季里面抚子的成长真的很让人惊艳。这一季的作画表现力依旧很强,而且从头到尾都很强。看到所有的角色都回来了的感觉真的很棒,还有这一季的音乐!

TV Drama

我的事说来话长

旅游的路上小伙伴们聊到各自最喜欢的日剧,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火花》之后,一个阅日剧无数的小伙伴说,那你可以看一看《短剧开始了》和《我的事说来话长》。《短剧开始了》我已经看过了,所以回来就安排上了《我的事说来话长》。确实风格蛮像蛮好看的,主线是一个在喜欢的事情上遇到挫折无法继续下去但是又不愿意去做不喜欢事情的人如何一步步(指花了六年)走出来的故事。但是日常很温馨有爱,日本人就是可以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而不让人感到厌烦。非常适合配饭的一部剧。

Podcast

If books could kill

官方网站
Buzzsprout
Apple Podcast

To the Lighthouse的播客推荐里面找到了这个,因为第一期就是Freakonomics,所以很好奇就点开听,一点开就停不下来,导致我都没空去听网友推荐的其他播客(不是
讲起来有些不好意思,Freakonomics确实算是我的经济学入门期间对我影响蛮大的书,而且还是上课的教授推荐的。但是另一方面确实自从开始读博士之后就很少再会想起这本书的内容了。(读博士之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但是很多人对这本书意见也很大……这是后话了)总之这个播客的观点现在来看真的说的非常到位,而且主播也下了很多功夫,对每一点驳斥的内容都提供了翔实的论据。大致的论点就是书里面把大量未经验证的案例和经济学研究混起来讲,然后就把一些并没有经过peer review的观点和经济学研究一起打包售卖给观众。其中几个比较严重的例子就是种族问题、生育率与犯罪以及关于cheating行为的研究。难怪Chicago有人要开seminar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研究为啥Steven Levitt的研究是错的,看来这些人也没有在乱搞!(啊!学术界真难混啊!)

在这里面能听到对很多国内长大的期间非常流行的书的吐槽,比如《穷爸爸富爸爸》,《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虎妈战歌》之类的,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中竟然非常神奇地错过了这些书……我也比较推荐里面一些时事评论的单集,比如Convservatives vs Queer Month,还有关于之前哥大校长辞职的事件,最近美国大选他们又把很早期的吐槽J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那一期重播了一遍,也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