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or V2

Kumo の blog

How to Mentor Anyone in Academia by Maria LaMonaca Wisdom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书。不过可能也不晚,因为只有经历过才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自己的体会嘛。这本书写得真的好。首先作者有丰富的mentor的经验,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对学术界mentor和mentee遇到的具体的困难有清楚的认识。作者曾经做过PhD学生、做过tenure track faculty,现在在Duke全职作为staff支持PhD学生的职业发展。这本书刚刚出版,应该也写成不久,很好地应对了包括covid、学术体制日渐官僚化等等近期的问题给每个人带来的具体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吴珊卓主演的2021年的Netflix电视剧the Chair。(我也非常推荐这个剧)其次书中避免给问题下定论。就像if books could kill里常说的,畅销书危险的地方在于给每个问题一个看似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这种方案完全经不起推敲,不看具体情况盲目套用这套方案只会造成更灾难的后果。这本书就很耐心地列举了不同情境下一个问题的很多变体,并且讨论了过于依赖某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可能会导致什么新的问题。这本书不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which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恰恰是鼓励你去思考自己的情况到底适用哪些方案,甚至鼓励你去思考这本书没有提到的、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方案。如果你只能从这本书中记住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段关系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情况,真心对待关系中的彼此才是塑造良好关系唯一的秘诀。

Mentoring may be a means to an end, but that’s no excuse to treat people as a means to an end.

这本书重点是讨论从个人的角度如何行动,但是也不忘时刻提醒大家很多问题并不在个人身上。Good mentors are not born but made。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归因于chemistry。这里面就是有系统性的东西。如今的高等教育系统激励机制重点不在mentorship上,甚至会discourage花时间mentor,长期来讲一定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在mentorship的关系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比如misogyny, ableist之类有毒的言论。作者很严肃的指出,这不是本书讨论的范围,因为这本书的audience是想要improve their mentorship relationships的“normal people”,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不要建立mentorship关系。对mentor来说如果不确定自己做的如何就去读别的书补课,对mentee来说如果你的mentor出现了red flag并且没有意识,还是下定决心早点换人。

顺带一提这本书是向在校学生提供免费的电子版的,在Project Muse的网站上搜索这本书的标题,再登录自己学校的账号验证就可以免费下载。

接下来我就试着总结一下每一章我觉得很有帮助的内容,摘抄一些读书笔记,提供大家参考。感兴趣真的要去阅读原书,作者学术训练非常扎实,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Part 1 心态准备

第一章Taking Mentor off the Pedestal介绍了mentorship更加健康的心态——做一个minimalist。一段良好的关系需要明确的边界、彼此建立的信任和完全的自主性,而这也会free mentor from consuming their time,同时free mentee from overthinking what their mentor‘s intention。作者拆解了Mentor的各个角色,和角色对应的expectations: advisor, supervisor, consultant, sponsor, coach, 以及一些mentor不应该成为的角色:friend, therapist, cheerleader, mom or dad

if your mentee is struggling because she can’t get started on drafting her first peer-reviewed journal article, telling her to sit down and block out time on her calendar likely won’t solve the issue.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Backbone(坚持原则) 和Heart(保持同理心) 两个方面讨论了mentorship的思路。看到标题的时候你会以为第二章要讲如何hold your standards,第三章讲如何去理解mentee的处境。但其实读下来恰恰相反。第二章大部分篇幅在讨论backbone的边界在哪里,而这很大程度上需要理解mentee的vision和passion,需要相当程度的互相理解和共情。同样第三章讨论的反而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如何保证mentee的自主性,这同样需要相当程度的自律才能做到。作者自己也在第三章吐槽,说肯定很多人看到mentoring with heart的标题就想跳过这章,但是会这么想的人恰恰误解了mentoring with heart意味着什么。一般Mentorship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nitiation, cultivation, separation and redefinition. 关于给mentee反馈,Feedback should be situational, 这一点好像我养狗的同学也是这么说的……
Feedback focuses on observables or outputs, not mind reading。作者也指出了有些时候有些toxic的人拒绝改变的时候也要适当的放弃,不能抱着虚假的希望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关系无法自拔。

How can you conclude that a mentee “isn’t motivated” when you have no idea who they are or what makes them tick?

Part 2 操作指南

第四章从professional coach的角度讨论了如何mentor。其实现在想想“教练”这个词翻译的很误导人。Coach这个词本来是指马车的车厢,后来才引申出指代陪伴运动员训练的人的意思。在运动场上比赛的是运动员,coach这个角色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不具备在场上比赛的身体素质甚至技术的,所以“教”这个翻译就让Coach这个词出现了本来没有的强弱差距的意味。当然运动员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coach提供的反馈和支持。

But often, the last thing they needed was more
advice or another opinion. Students needed time and a none-valuative space to reflect on the many pieces of advice imposed on them from elsewhere—from advisors, mentors, faculty, peers in their cohorts, parents, the internet.

这一章也介绍了很有操作性的“GROW”model,也就是Goal,Reality,Option,Way forward这样的对话思路。为了凑一个好记的词,宁可最后一步选一个有点啰嗦不太好记的短语,就像为了押韵乱写歌词的歌手。我觉得这个思路还蛮有用处的。当然书里也指出,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于这样的方式组织对话,面对黑白分明或者mentee对潜规则不了解的时候,该直截了当地提供答案就不要绕圈子。

第五章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章,讨论了elephant in the room— power dynamics。管理权力关系的第一步就是认清、接受这种权力关系的存在。书中把mentor mentee之间的权力关系拆解成了六个维度:reward power, coercive power,legitimate power,expert power,referent power和informational power。这些权力关系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我应该跟我的mentor一起跑步吗?现实里面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书中其他地方反复提到的,it depends。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said, “if you are not comfortable with it, it’s not right for you.”

接下来如何在认识到权力关系之后再去管理mentorship,作者提出了很多很有趣的想法。从mentor的角度,建立反馈机制是很重要的。权力关系从来不是一件新鲜事,就像官僚系统或者是企业的管理系统那样,健康的反馈机制对系统运行至关重要。而从mentee的角度,一个很好的思维练习就是那个million dollar question: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for you to take ownership of you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this relationship?

但是作者也很贴心地指出,练习之后并不意味着mentee真的要付诸行动,也许现实的情况让mentee仍然感觉not ready,也许这确实意味着risk而mentee还没有做好准备承担,更重要的是也许思维实验本身就会带来改变,并不一定需要付出行动。

我很喜欢这一章的结语:self-knowledge is your strongest power。官僚体系会让每个人感到无力(你的上级也有上级)。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事情最重要,是让自己感到powerful最重要的方式。直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会让人勇于面对风险、做出行动,而改变也就由此发生。我想这条经验说的已经不仅仅是和mentor的关系了。

Part 3 专题讨论

第六章讨论的是informal mentorship。如何建立、维持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终止informal mentorship relationships,以及如何管理1:1 mentor可能会出现的的jealous。我时常会收到学弟学妹的问题说导师不回邮件怎么办,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我觉得更好的答案:

The fear of rejection loses some of its sting if we accept some level of rejection as inevitable (“risk management” ) If you anticipate that you’ll get one “no” for every three asks you make, rejection is now about probability, not likability.

第七章讨论了mentoring for 1. Faculty careers that may seem “other” or different; and 2. Non-faculty posi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or elsewhere. 作者首先指出了现在的学术界尽管non tenure的职位已经占到六成以上,学校里面还是充斥着轻视non tenure track position的情况:

Let’s be honest.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snobbery in the academy about which sorts of jobs are worth having and which aren’t. As a faculty member teaching four courses per semester (a “4/4 load”) working at a reg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 I was routinely
confronted with that type of bias. At conferences and other events that took me away from campus, people would look at the school on my nametag with furrowed brows, asking,“Where’s that?” The next question was always, “Do you like it there?” or, “What’s your teaching load?” When I disclosed my N/N load, people sometimes responded as if I’d just disclosed a terminal illness. “I’m so sorry!”

另一段类似的故事发生在作者决定做staff之后:

A few years ago I ran into a graduate school classmate at a conference. We hadn’t talked since completing coursework but she—now a full professor and an administrator at a midsize university—had followed me on social media, noting with admiration that my career had led me to Duke. As I answered her questions about my work there, I watched 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
change from surprise, to confusion, to dismay.
“Oh,” she said. “You’re not a faculty member anymore.”
“No,” I responded brightly. “I am full-time staff.”
“Oh. Ok.”

在认清现实扫清障碍之后,作者也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以及非常有用非常翔实的参考文献。关于如何实现从academic training到这些更加常见的工作的transition确实值得阅读更多的书籍——it’s not easy!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的是作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什么有些faculty没办法提供这些career change的mentorship:

What is your tolerance level for job insecurity?

Faculty spend so much time doing all they can to
counter or mitigate job insecurity that the prospect of not having a job lined up can assume monstrously terrifying proportions.

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 own career choices?

As wonderful as faculty careers can be, they are a bit like a ride on a roller coaster. I don’t mean the “ups and downs” (although those are real), but the fact that once the ride begins, it may be impossible to hop off the roller coaster midway.

第八章讨论mentor自己的心理健康,如何避免burnout。第九章把眼光放得更加远,提出mentoring for change的概念。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面临无法预测、各个层面的变化,mentoring需要适应时代、环境和具体的情况,虽然这本书讨论的内容会过时,但有一些心态和理念总是有帮助的。

这两章在讨论个人层面如何面对挑战的同时,也花费了相当多的篇幅去指向更大的制度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这个效率至上、只重视research output、只提要求不给资源、把失败怪罪到个人头上的体系。一方面提出这些可以从个人层面更加认识到个人的局限性在哪里从而避免burnout,另一方面作者也不忘了呼吁改变。作者反复强调这不是一本讨论如何想象一个更好的制度或者如何行动的书(但是像之前一样的,还是给了很多非常具有时效性的参考文献),但却也不遗余力地再三呼吁,没有制度层面的变化,单靠个人去适应调整将是钻进一个无底洞。

What leader, engaged in any sor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itiative, hasn’t had to cancel a workshop or event on a pressing topic because only three or four people registered? We can easily tell ourselves that “everyone is busy,” or that there’s a competing, more important event that week, or that it’s the Friday
before spring break—or we can be leave with a gnawing feeling that people “just don’t care.”

Games

Clair Obscur: Expedition 33 by Sandfall Interactive

游戏进程本身是沉浸感超强的,以前我总是不太能想象那种把自己关进房间里好几天通关一个游戏的感觉,因为总是要和这个社会产生联系。这一次虽然不是全程一口气打完,但确实有那么几天基本除了打游戏就没干什么事情。这种“断网修行”一样的体验确实是不太常见。(真的要我说去什么山里清修,进入游戏世界清修就可以了!)

33号远征队本身创作的过程也是很能引起创作者们的共鸣了。这个视频很好的总结了这个故事。整个游戏打磨了6年,一群因为热爱聚集在一起的小伙伴,得到了同样热爱游戏的小发行商的支持。最终呈现出来这样一部可以说是各方面都极其出色的作品。视频的最后引用了拉瑞安工作室创始人Swen在TGA上的演讲:

The oracle told me that the game of the year 2025 was going to be made by a studio who found the formula to make it up here. It’s stupidly simple, but somehow it keeps on getting lost.

The studio made their game because they wanted to make a game that they wanted to play themselves.

The didn’t make it to increase market shares. They didn’t make it to serve a brand. They didn’t have to meet arbitrary sales targets or fear being laid off if the didn’t meet those targets.

Furthermore, the people in charge forbade them from cramming the game with anything whose only purpose was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don’t serve the game design. They didn’t treat their developers like numbers of a spreadsheet.

They didn’t treat their players as users to exploit, and they didn’t make decisions they knew were shortsighted in function of a bonus or politics. They knew that if you put the game and the team first, the revenue will follow. They were driven by idealism, and wanted players to have fun. They realized that if the developers didn’t have fun, nobody was going to have any fun.

And they understood the value of respect. That, if they treated their developers and players well, those same developers and players would forgive them when things didn’t go as planned.

But above all they cared about their game, because the love games.

这段演讲好像有点把资本和制度放在和艺术创作对立面的感觉,当然我可以理解现在创作者和玩家被资本和制度搞烦了(比如最近极乐迪斯科的事情,哎我是不是一直想写一篇极乐迪斯科的博客来着?)需要一些这样的声音。但就像这个视频里面介绍的,对于33远征队的团队来说,拿到Kepler的投资是游戏能够成功的关键步骤,没有这笔投资只靠用爱发电不可能有这么精细的动作捕捉、这么配置齐全的音乐团队,更不要说后期大量的QA、宣传工作。好的艺术还是需要与资本合作让作品完成度更高、被更多人看到。但是本末倒置只会让所有人失望。

朋友有问我博德之门3和33远征队这两部作品更喜欢哪个。端水大师如我说这两部游戏给我两种非常不一样的沉浸体验。两个游戏毕竟还是属于不同的类别,博德之门作为CRPG的世界观、自由度还有策略性都是让人欲罢不能的。33远征队作为正统JRPG(不是)用出题解题的叙事技巧、美术音乐、人设细节来填充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无法自拔。前者通过让玩家的选择产生后果来创造沉浸感,后者通过氛围的塑造来创造沉浸感。说到这我想起Lunamos在旧世代电台里提到,随着AI的出现,CRPG或许可以低成本实现更大的自由度,让AI来根据玩家的选择自动生成接下来的情节和对话。这个方向很适合CRPG进一步发展,但是对于像33远征队这样的作品来说,正是精细打磨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件物品的美术细节,人物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让这件艺术品变得不可替代,是目前以及可见未来的AI无法做到的。

考虑到游戏还是很新就先不往下剧透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玩到这个游戏真的很棒。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We continue!

LiveAlive by Square

八方旅人的原型游戏,Lunamos做过这个游戏的视频。玩的其实是刚出的重制版。游戏流程非常短,但是不管是剧情还是玩法都很有意思。可能因为游戏本身没有那么复杂,就不会玩的特别沉浸,但是一边玩就会一边想,老游戏是如何在机能和资源的限制下实现了想要的效果。

Movies

3670 by Park Joonho (SF Film Festival)

San Francisco国际电影节的首映,本来就是新电影,加上题材小众,网上能找到的信息都不多。但是这种题材怎么可能拍的难看嘛!结果真是捡到宝,全程看的很沉浸很开心,影片结束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意犹未尽,结果导演带着两位主演一起走到台前……简直赚翻了!结束之后还跟主演要了自拍~

按理说新电影不剧透比较好,但还是想说整个电影最棒的地方就是这是一个很轻松很温馨的故事,却不会给人一种glamorize人物处境的感觉。一方面就是像波米之前在评论Anora那集说的,现在之所以大家总是批评所谓政治正确,无非就是因为电影拍的不够好看。3670这部电影是好看的。另一方面这种好看其实也反映了真实的边缘群体生活的状态。边缘是一种处境,但这并不代表边缘群体的生活就只剩下这一件事。我想这部电影也给整个电影行业开辟出一个新的思路,如何拍一个好看的边缘群体的故事。剩下的要夸这个电影的话就留在和一起去的朋友的聊天里啦。强烈推荐给所有人。

Happyend by 空 音央 (SF Film Festival)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无论是颜色、画面还是音乐都让我非常舒服。本身剧情也足够让人能够relate。影片的设定说是“近未来“,可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根本不是未来,而是无比真实的现在。有人说好的艺术只提出问题,并不会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去摸索去实践。但是如何鼓励人们去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似乎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我觉得这部电影做到了。

دانه‌ی انجیر معابد 神圣无花果之种 by Mohammad Rasoulof

纪念2024年伊朗社会运动的电影,里面插入了大量的抗议现场视频,不知道和娄烨的那部未完成的电影是不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故事情节本身架构是好的,但是做出来的效果总觉得差点意思,感觉一些地方有点没必要(比如有一些前因后果不需要直接拍出来,最后的追逐戏也有点没必要地增加紧张感……这个地形这么明显肯定抓人的要往高处跑啊……)另外有一些地方则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比如那场审问戏,我觉得可能想要表现给家人造成了多大的心理伤害,但是拍出来的效果总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还有一些情节没头没尾的,比如说到最后我也搞不清楚那个同事到底是真心在帮男主还是在暗地里给他使坏(又或者其实就是普通的同事关系就是这样?)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拍出来、让人们看到,其实靠暴力武装自己的人才是最懦弱的。但看的时候我有点在意的是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我们看过各种文革期间家庭成员互相举报反目成仇的故事。也许家庭的关系确实很脆弱。但是如果是有一些感情基础的家庭呢?或者说至少某些家庭成员之间,母女之间姐妹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呢?所谓的social norm,宗教,还有强权的压力和家庭之间的感情互相冲突的时候,人们会如何选择呢?

The Wild Robot by Christopher Michael Sanders

之前人们都说让野鸭飞起来的那个画面很感动,但是感觉导演想讲的是一个更大的故事啊,个人的层面如何“成长”如何突破自己的程序设定,然后群体层面如何消除隔阂一起合作(但是很遗憾的是把大家联合起来的仍然是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个片子剧情的密度很高,各种情感宣泄恰到好处,很多伏笔回收节奏也很棒。相比于Flow感觉的确是成本更高技术更成熟的作品。

Abang Adik 富都青年 by Jin Ong 王禮霖

吴慷仁演技真的绝了。监狱死刑前那段手语真的表现力好强。看得我有点难过,但是我心里在想说,是不是其实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情节其他的地方用豆瓣评论的话说有一些不太经得起推敲,人物缺少动机,主创的生活可能和角色实际的生活有点脱节。不过我还是觉得能把这些问题摊开来讨论总归是好事。

Books

The Emperor of Gladness by Ocean Vuong

朋友送给我的Ocean Vuong的新书。这里也推荐他在NYT的podcast,如果你喜欢这个podcast,应该也就会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设计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开头,一位19岁的少年想要自杀,在跳下桥的前一刻被82岁的老奶奶救下来。老奶奶患有dementia,于是少年成为了老奶奶的住家护士,并开始在附近的快餐店打工。接下来说实话故事的节奏就慢了下来,这也是一些网上的评论觉得这本书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就好像是插入了过多跑腿任务的RPG游戏。游戏至少可以把跑腿任务放到支线里,小说没办法告诉读者”想知道少年为什么想自杀,请跳到第18章“之类的。我也不得不跳过了一些我十分不熟悉的文化梗,比如Star Wars,WWE(美国职业摔角),还有美国内战的历史。除了这些有点费劲的部分,那些关于family and chosen family, marginalized group, queerness, nihlism之类的讨论还是让我非常享受。我时常觉得虽然很多问题在经典的文学作品里已经讨论过了,放在当代的context下面讨论还是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很开心这个时代有Ocean这样的”嘴替“,顶着被人说矫情的压力,坚持诚实地表达这些很私密的感受。

摘抄一些我很喜欢的段落:

Because to remember is to fill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 which meant that the cost of remembering anything, anything at all, is life itself. We murder ourselves, he thought, by remembering.

But where was she going? She was going to a place where freedom is promised yet made possible only by a contained egalitarian space fashioned with walls and locks, where measured nourishment is delivered each day through long corridors by staff born from a never-ending elsewhere who forgo watching their own children grow up in order to watch strangers grow old, all this to keep you alive so they can suck up money from your bank account while you’re warm, immobilized by tranquilizers, and satiated and numb, a body ripe for harvest even beyond ripening. She was heading to America after all. The truest version of it. The one where everyone pays to be here.

“I worked my ass off, fed you and clothed you all these years. For what?”

“I’m sorry your investment didn’t pay off. I didn’t know raising children was like throwing dice at a casino.”

“That’s right.” She wiped her nose. “Curse your mother. That’s what all that learning and wordsmithery did for you, huh? Give you just enough wit to shun your mother but not enough to take you very far outside this house, does it?”

Most people are soft and scared. They’re fucking mushy. We are a mushy species. You talk to anybody for more than half an hour and you realize everything they do is a sham to keep themselves from falling apart. … People put on this facade of strength. They act like they have a purpose and a mission and their whole life is supposed to lead to this grand fucking thesis of who they are. But what happened, huh?

Giovanni’s Room by James Bodwin

听了“痴人之爱”的推荐拿来翻,一共两百多页很快就翻完了。这本书里面夹杂了大量的法语,虽然我法语一点都不会但是基本上不影响阅读体验。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功力。这本书的情节放在现在自然是有些司空见惯了,但在当时肯定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影响了之后的文学艺术,才让现在的我们对这个剧情司空见惯。小说在细节上的处理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棒,无论是对白,人设,还是穿插的对社会现实的照应,都会让我忍不住放下书想象一会儿。

エレファントヘッド 象首 by 白井智之

推理小说就没啥好说的,看就完了爽就完了。这个推理是还蛮厉害的,但是读着读着总觉得作者的性别意识有些传统,有些人物的动机我觉得有些牵强。当然也可能是我还不够理解日本人,他们或许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The Blue Octavo Notebooks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 by Franz Kafka

好像for some reason这本小册子在中文世界一直不是特别为人所知,最近好像刚刚出版了新的版本,我在书店看到随手买了一本。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卡夫卡想要把自己的手稿烧掉,支离破碎但是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很像……很像我advisor给我写的notes……

特别想提到的是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去听了Max Richter的音乐会,后半段演奏了他以卡夫卡这本书为灵感创作的 The Blue Notebooks。音乐和文字混杂在一起,艺术家和艺术家的用作品交流的感觉十分梦幻。

Live

羊文学

应该是从the first take开始关注的这个乐队,一开始只听过那些anisong,后来发现他们其他的歌也都很好听。这次巡演来到美国,早早买好了票。这个乐队现场的效果超级棒的,好像看到现场才突然意识到,主唱的唱功到底有多好。全程非常稳,情绪的变化很自然也很有感染力。我也是突然意识到看似简单的编曲背后花了多少心思。

似乎国内的出版社和读者社群会把这套书brand成关于女权主义、女性处境、女性成长的作品。我知道这样自然有商业上的考虑,可是未免有点太小瞧这本书了。这本书要讨论的问题要更根本、更普适,能够跨越时间和地理的界限,而不是在回应当下的社会热点。

蔡康永在podcast上说,他做访谈这么多年,只是想证实一件事,就是其他人到底有没有比他过的好很多。我想这本书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小刀割肉般剖析主人公的内心,展示了莱农自己的生活,莱农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莱农了解到的莉拉的生活,以及她如何看待莉拉的生活。还有周围许许多多人的生活。我想直到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才真正意识到,为什么”嫉妒比自己幸运的人”是很傻的事情。

这套书和电视剧也算是比较火了,网上有非常多剧情介绍和分析,我就不再复述剧情了。摘抄分享一些对我来说很私人的感受吧。有剧透,但可能没看过的也看不出来是在剧透。

我的天才朋友

莉拉有一次冲莱农生气,说我什么事情都跟你讲,你的事情我却不怎么知道。我忽然想起我的一个发小朋友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我又很理解莱农,莱农说,我一直对你很坦诚。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就是很无聊。除了看书学习,也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部分。莱农的生活远没有莉拉那么“精彩”,莉拉通过经历事情获得经验,而莱农只能通过读书获得经验。甚至我时常觉得我就是那个不断在模仿我的发小的人,那时候我们去上数学补习班,发小是那个每次总能想出新的解法的人,而我只能把发小的解法记下来。但是直到今天发小还是会说羡慕我会读书考试,啊我真的好冤枉。莱农通过模仿莉拉走上了读书学习、写作创作的道路,一直走了四本书这么远。

新名字的故事

莉拉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

那些在下面的人想上来,那些在上面的人想待在上面,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最后的结局都是相互唾弃,拳打脚踢。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才要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前解决问题。
怎么解决?把所有人都拉上去,或者把所有人都压下去?
要在各个阶层找到一种平衡。
平衡点在哪里?下面的人和上面的人会在中间碰面吗?
可以这么说。
上面的人愿意下来一点?下面的人放弃上到最高点的期望?
加入努力解决所有问题,就会达成这个结果。你觉得呢?
我不这样认为。这些阶级之间不会像玩牌一样,他们会斗争,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想这段争论很好地概括了在课上我们讨论很多的social planner problem和market competition result的差异。也许又是因为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代入了莱农的视角吧,但我还是觉得从social planner的角度寻找那个first best solution是有必要的。莉拉当然有她的道理——这个均衡是没法自然而然达到的,就算达到了也是不稳定的。尽管这是一次争吵,双方也还是获得了局限于自己的视角不曾想过的东西。

离开的,留下的

莱农被老家的人和城市里的人夹在中间,被无产者和上层阶级夹在中间。夹在中间意味着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永远在被指责被批评,罕见的称赞和表扬也让人很难不怀疑是不是想要拉拢自己的说辞。

我意识到,老教授可能根本没有读她的书,仅仅依据书畅销的事实说了一些场面上的话——就像有时候看国内给新出版书写的推荐语,就像没有读过这书一样。而这本书在老家又被当作色情文学,回家还要忍受邻居和儿时玩伴异样的目光。

父母观念陈旧又顽固:

你觉得你比我强,但是你是从我的肚子里出来的,如果我有你的条件我能做的比你好.
我在不同场合发表过很多次类似的感叹,意大利和中国真的好像,父母说出来的话都这么像。

她在恩佐身上看到了什么东西呢?总的来说,我觉得,那是她在斯特凡诺和尼诺身上也想看到的东西,就是把事情理顺,列入正规的方法。但是结果如何呢?当那个金钱构建的屏风坍塌,斯特凡诺漏出了他的本来面目,他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危险人物。而尼诺呢,那个只是构建的屏风坍塌,他变成了一股痛苦的烟云。

我知道,过着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好的愿望是怎么回事。而你没法想象真正的贫穷是什么样子的。

你们这些老师都坚持让大家学习,因为你们就是吃这口饭的。但是学习没有什么用处,也不会使人变好。

我感觉自己像那些古典小说里面的骑士,穿着一身精美的盔甲,在世界各地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丰功伟绩之后,现在遇到了一个穿的像叫花子一样的牧羊人,他身体羸弱不堪,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牧场。他赤手空拳,用一种惊人的勇气,制服、掌控着一些可怕的畜生。

正是因为社会不公正,才是学习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非常艰苦的事(比如说我),但对其他人是一种消遣(比如说Pedro)。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社会公不公平,人们都必须学习,这是一件好事儿。我的学习经历,还有我展示出来的才能,让我非常自豪。有时候,在Pedro面前,因为一些隐秘的缘由,我把不公正归于不平等。我对他说:你现在表现的好像你面对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但事情并不是这样,要求那些机会不同的孩子取得同样的成绩,是一种苛求。

失踪的孩子

弗朗科的戏份被电视剧删掉真的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小说里面对弗朗科最后出场那段描写真的让我难受的不行,弗朗科那么善良,那么骄傲,那么有魅力的人,在自己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的时间里还在为莱农的感情问题操碎了心,两边的话都让他说了——我知道这不是矛盾,这是看透一切的人能做的最大的温柔。两种可能性都有,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你看到选择的理由和后果,但最后还是尊重你的选择。我也可以悄悄从你生命里退场,但是我要让你看到,这最丑陋最不堪的一幕,因为我知道,你可以承受得了。

他说,历史的这一页快要翻过去了,从客观上来说——他说“客观”这个词时,语气里充满了讽刺——革命的这一季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了,而且会把曾经作为风向标的阶层全部抹去。
我不觉得,我提出了反对,在意大利,一切都很活跃,充满了斗争精神。
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对自己很满意。
才不是,我很抑郁。
那些抑郁的人不会写书,那些幸福的人,旅行的人,恋爱的人才会写书。他们说呀说,说呀说,他们确信自己说的话都会派上用场。
是这样吗?
是的,那些话真的会派上用场,但只是在很短的时间里。

Games

Metaphor Re:Fantazio 暗喻幻想 by ATLUS

PGN这个吐槽非常精准,基本把我想吐槽的地方都说了。好玩但不会过于好玩,非常适合工作非常忙的这段时间,当我不想工作的时候就会想来玩,但是绝对不会沉迷,因为玩着玩着就腻了!剧情不如Persona 5,战斗系统不如SMT 5,但是因为继承了系列里面比较好的机制,所以还是一个及格的作品。但真的就是那种,一个在同一个领域发了很多篇文章的大佬,又用同样的方法水了一篇论文的感觉。原则上你不能说他没有创新,但基本等于没创新。比较好的地方一个是主线剧情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而且表达的主题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蛮需要的,就是情节虽然稍显幼稚,问的问题是重要的,解决问题态度是积极的。最后就是音乐,好听,上头!来一起念经!

Baldur’s Gate 3 博德之门3 by Larian Studios

游戏时间100个小时,攻略视频看了大概200个小时(搞得我今年B站年度总结看得最多的都是博德之门3攻略),顺便也在视频里补了一些没有选择的路线剧情。玩这个游戏还跟学校里面很久没有聊天的俄罗斯小姐姐搭上了话,我们交流了很多对游戏的感受,有种久违地轻松感。玩这个游戏的快乐真的是非常复杂,剧情,人设,对白,战斗,世界观,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体验。记得去年刚出的时候,Lunamos对这个游戏的评价很高(应该在旧世代的杂谈podcast里)。大概就是说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独有的表现形式绝不仅仅是靠精细的建模或者爽快的打击感之类的东西,博德之门3就是近些年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让人们意识到游戏作为载体怎么样讲好只能用游戏讲的故事。那个时候AI的发展还没有现在这么快,博德之门3的不同选项对游戏世界的影响都是制作团队靠hard code进去的,但是还是尽力让玩家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接下来的旅程产生影响。也许在AI的帮助下,游戏的叙事又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太个人体验的内容写出来就难免要剧透了,总之就是真的很感谢这个游戏出现在这个时间。

Balatro

Slay the Spire

年末的时候沉迷这两款打折的卡牌Roguelike,尤其是生病期间基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打牌。用朋友的话说“我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原来沉迷打牌这么爽。“不能再这样沉沦下去了!明天要劳动!要去爱!“”胡适啊胡适,你怎么可以如此堕落!“

Movies

贾樟柯

我要暴论一下了,贾樟柯is overrated。我承认他前期拍的题材很重要,是时代非常重要的记录,并且也理解这些早期的作品在工期、资金和现实环境(比如三峡的拆迁日程)限制下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已经远超过当时的创作水准。我也同意不能用今天的剑来斩前朝的官。但是我想说overrated的主要还是后期的作品,不仅主题老掉牙、价值观传统到不能再传统,还在反复用以前的素材,还在重复一个角度的叙事,这不就是在吃老本、不思进取、抢占创作资源吗?我觉得他的电影所有的象征都过于明显,以至于有点说教的意味在里面。还是那句话,我可以承认他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没有什么可拍的真的可以不拍。

好东西 by 邵艺辉

难得看的很轻松很开心的电影,虽然我是蹭热度趁北美上映的时候去赞助票房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适合跟朋友一起看。这是一部让人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孤独的电影,让那些生活里面或是出于恶意,或是出于好意但是方式不对的说教变得没那么容易伤害到自己。章宇的演出让我蛮惊喜的,之前他在《大象席地而坐》里面就让人印象深刻,现在终于有更加被大众熟知的作品了!

Ahlat Ağacı 野梨树 by Nuri Bilge Ceylan

看了天仙子的推荐立即找来看了,因为感觉很容易把自己带入那个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品却对艺术家这个行业充满幻想(要求)的年轻人。

(The director) attempts to tell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who senses with a feeling of guilt that he is different in a way that he cannot come to accept, that he is being dragged towards a destiny that he cannot embrace

电影的表达很直白,小镇文艺青年,要么吊死在干枯的井里,要么在注定没有水的枯井里往下挖。及早认清这一点总是好的。这个电影可能很难推荐给别人,谁要听三个小时对话,还是土耳其语的对话啊?

Robot Dreams 机器人之梦 by Pablo Berger

不知道是不是被剧透太多了,感觉电影就是在两三段主要剧情中间填满了纽约生活细节和老电影彩蛋。对于主线和支线,我都没有特别有感。曾经教会我们许多事情,后来却走散了的人,生活里面不是经常发生吗(笑),也许放在本科毕业或者刚毕业之后那几年看才能共鸣到流泪吧,现在是真的习惯了。我最喜欢的反而是“梦”的部分,虽然在标题里,但是给“梦”的时长很短,但我非常喜欢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像是我们平时会做的梦。

Das Lehrerzimmer 教师休息室 by İlker Çatak

蛮好看的,推荐给在教育行业工作的朋友们。那种经历了深深的失望还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那种表情真的是太难得了。中文网络上有一些影评说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当好人没有好下场。我觉得that’s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the director wanted to say. 我觉得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就算没有好下场,也不要放弃当一个好人。

Flow by Gints Zilbalodis

这个电影的想法还是挺厉害的,非常精细的动物和场景建模,全程只有动物的声音没有台词,整个看下来是一场不错的视听体验。会推荐给喜欢小动物的朋友们。但是我自己看下来有一点不舒服的地方是,剧情的设计上有点太”人类中心“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动物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但是总觉得动物并不是像电影展示的那样思考问题的。电影处理得让这些动物太像人类了。当然了,你可以说动画电影嘛就是要用动物来讲一个人类的故事,谁看Zootopia会吐槽说啊兔子为什么要当警察。但我总觉得本篇的设定更适合一个动物中心而不是人类中心的故事。有时候想想那种散养的猫猫,人白天不在家或者出去旅游了,猫猫自己出去一天,是不是在猫猫的视角一天就是这样过来的。

Books

君士坦丁堡 举世向往之城 1453-1924 by Philip Mansel 译者: 陈功

译者六年前开始的翻译项目,最近终于成功出版,看到译者后记里面说“已经拿出了自己的一切”有点鼻子酸酸的。之前看过那本Caroline Finkel的”Osman’s Dream 1299-1923”,感觉两本书对比起来还是蛮有趣的。记得当时看下来的感受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很随机,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和他们的能力、地位关系也不是很大。这本书相对来讲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其中关于建筑、美食、娱乐的介绍完全可以当旅游手册来看了。但是最后全书从“举世向往”收束到“首都之死”,不免让人有些心有戚戚。我觉得字里行间作者想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君士坦丁堡本就是因为移民而繁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吸引了欧亚大陆各地不拘于传统想要有所成就的人。然而随着移民群体越来越庞大,本来保持中立的君士坦丁堡和从中受益的奥斯曼帝国政府开始卷入移民出生国之间的纠纷。本地的文化传统受到挑战,这让民族主义者也蠢蠢欲动。最终平衡被打破,本地人得偿所愿,而君士坦丁堡也失去了她的吸引力。这又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当今的世界。君士坦丁堡的故事可以被这样理解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们只能看历史不断重复自己吗?

置身事内 by 兰小欢

上次跟朋友聊天有说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写书了,我说不光不写呢,可能都不看书了!这本书之前有很多人向我人推荐过,终于有机会看了。内容翔实、例子丰富、理论扎实的优点自不必说了。我读的时候其实是希望作者不要每次一聊到first order的问题就回避开。比如说作者强调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很模糊,有的时候说应该用分析企业收益的方式来分析政府项目的收益;有的时候又说不能用分析企业风险的模型来分析政府的风险。那政府和企业的边界应该定在哪呢?再比如说,政府债应该被偿还吗?(这当然是个很难的问题,也没有人指望作者能给出完整的答案,但都set up好了又戛然而止就有些刻意了)。起初我想的是,如果这本书不这样写就不能出版,那我确实还是更愿意看到他出版。后来我听了徐轶青的podcast随机游走,里面作者自己说了大概这样一段话:说政策上的争论,有些是利益问题,有些是认知的问题。那些利益上的问题,经济学没有用;但是认知的问题,经济学是可以解决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更令人信服,像是来自一个经验十足的改良主义者对年轻理想主义者的告诫。但我又想问,利益问题不就是认知问题吗?那些反对新政策的人,不就是看不到新政策如何能(长远地)对所有人都更有利嘛?这本书本来不就是想要改变这种认知,让新政策更容易推广嘛?那为什么涉及到某些事情,认知问题就变成利益问题了呢?认知问题和利益问题的边界又在哪里呢?

채식주의자 素食者 by 韩江

看了韩江的诺贝尔奖演讲,非常insipiring。作家的用词那么准确那么恰到好处,演讲用一条主线梳理了她的创作。其中关于素食者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While writing my third novel, The Vegetarian, from 2003 to 2005, I was staying with some painful questions: Can a person ever be completely innocent? To what depths can we reject violence? What happens to one who refuses to belong to the species called human?

我觉得这也是十分困扰我的问题,于是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素食者看完了。素食者里面描写的家庭冲突和社交场景甚至有些引起我的创伤回忆。有时候远离那样的环境久了,就会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想离开。但是实际上虽然不常想起,但是那种恐惧一直都在。我想主人公的姐姐是作者给出的另一种答案,她在保持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去理解妹妹的同时,也“骗过”了周围的家人和同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Anime

物语系列 第外季/第怪季

2024年居然还能看到物语系列的新作,还是Yoasobi唱的主题曲,还真的是“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吼。我还蛮喜欢这一季的剧情的,特别是抚物语这一部分。千石抚子肯定算不上我喜欢的角色,但是这一季里面抚子的成长真的很让人惊艳。这一季的作画表现力依旧很强,而且从头到尾都很强。看到所有的角色都回来了的感觉真的很棒!

TV Drama

俺の話は長い 我的事说来话长 by 中岛悟

旅游的路上小伙伴们聊到各自最喜欢的日剧,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火花》之后,一个阅日剧无数的小伙伴说,那你可以看一看《短剧开始了》和《我的事说来话长》。《短剧开始了》我已经看过了,所以回来就安排上了《我的事说来话长》。确实风格蛮像蛮好看的,主线是一个在喜欢的事情上遇到挫折无法继续下去但是又不愿意去做不喜欢事情的人如何一步步(指花了六年)走出来的故事。但是日常很温馨有爱,日本人就是可以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而不让人感到厌烦。非常适合配饭的一部剧。

Podcast

If books could kill

官方网站
Buzzsprout
Apple Podcast

To the Lighthouse的播客推荐里面找到了这个,因为第一期就是【Freakonomics】,所以很好奇就点开听,一点开就停不下来,导致我都没空去听网友推荐的其他播客(不是
这个播客的观点十分犀利,而且主播也下了很多功夫,对每一点驳斥的内容都提供了翔实的论据。大致就说书里面把大量未经验证的案例和经济学研究混起来讲,让读者分不清哪些是更经得起推敲的结论。其中几个比较严重的例子就是种族问题、生育率与犯罪以及关于cheating行为的研究。难怪Chicago有人要开seminar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研究为啥Steven Levitt的研究是错的,看来这些人也没有在乱搞!(啊!学术界真难混啊!)

在这里面能听到对很多国内长大的期间非常流行的书的吐槽,比如《穷爸爸富爸爸》,《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虎妈战歌》,《秘密》之类的,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中竟然非常神奇地错过了这些书……我也比较推荐里面一些时事评论的单集,比如Convservatives vs Queer Month,还有关于之前哥大校长辞职的事件,最近美国大选他们又把很早期的吐槽JD Vance的Hillbilly Elegy那一期重播了一遍,也蛮有意思的。

常凯申日记

常凯申(不知道这个梗的请移步这里)一生勤勤恳恳,每天坚持不落记日记,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史料。从2004年开始蒋介石日记就由斯坦福大学Hoover Institution保管,直到2023年在一系列官司之后原件又交回蒋家后人。但是Hoover Institution一直还保留了出借日记影印本的服务

豆瓣上有一个很多年前的经验帖

Do you really need to go

其实如果只是对日记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关于日记的出版物已经非常多了,不管是直接将原文OCR识别后出版的日记全集,还是摘抄拼贴讲个故事的二手研究,还有根据这些二手研究做的三手速度视频,网上多的很。专门为此跑一趟似乎没有那么值得。来Hoover Institution看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日记的影音原稿,warts and all,错别字,涂抹,看不清的地方,那些写字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小情绪,还有校长挑了个什么样的手账本(连校长都在用的手账!民国风!一二三上链接!)。看这个其实非常花时间,大概OCR识别出来的一页的text,放在校长的手写字里面可能要四五页,加上那些涂抹、错字、污渍,实际看起来就是会更久。所以对我来说去一次感受一下差不多就够了。但我还是很推荐大家去感受一下,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这个业务也不在了。

行前准备

所有人应该都是可以免费去看档案的。预约在这个网站,需要按照说明先预约一个session,再预约session里面要借阅的资料。
日记只能预约两个box,网站会详细说明每个box对应哪个年份,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时期选择。校长坚持每天记,记当天的事情,童叟无欺。另外就是晚年因为身体原因就不是校长亲自写的了。预约之后会有详细的说明,告诉你what to expect,请仔细阅读说明,以实际预约时的指示为准。

On the day of arrival

停车的话我比较推荐去GSB的停车场,因为商学院嘛,就是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去上课的学院,基本上每次我去都有空位。但是这个停车场也不便宜就是。我时常忍不住吐槽,为什么Stanford要用一大片草坪把校园和外面的城市、火车站什么的都隔起来,作为一个学校,是不是有点太不accessible了?上一个这么不accessible的学校还是清华。(某些学校:什么?学校为什么要accessible?)

注意Hoover Institution有好几个建筑,第一次去怕迷路的话抬头找那个塔就可以了。塔顶的风景也还不错,没去过的话推荐顺路一起去一下,但是要注意开放时间,尤其是阅览室闭馆时间和塔的参观截止时间可能是一起的,小心别错过了。阅览室不在塔里,在旁边一个建筑的地下一层。根据确认邮件的地址可以来到这个建筑的地面层,再往下走一层就是了。

第一次来的访客会要求出示ID,然后会现场拍照制作一张阅览卡。之后就像指示里说的,如果是来查看日记的话必须要寄存身上全部的电子设备和纸笔,基本除了衣服就什么都不能带进去了,就像去游泳一样。里面会提供纸和铅笔用来记录。同一个阅览室里还有其他work on各种各样project的学者。另外阅览室也有一整个书架的书可以借阅,看日记看腻了也可以看看其他的书。

虽然预约了两个box,但是实际一次只能拿一个folder出来,看完需要再去找工作人员,用旧的folder换新的folder。我去的时候那个图书管理员老大爷耳朵不太好使,每次都要大声喊出我要哪个folder。

碎碎念

我觉得Hoover Institution这么慷慨地提供档案服务真的是很厉害。身在学术界有的时候会听说一些在世界各地的图书档案馆查阅资料的经历,像Stanford这么smooth的体验并不是常态。但是另一方面确实在充斥着二手研究的世界里,有耐心去阅读原始资料的人也值得被善待。一下午手机被锁起来,全身心和一屋子的人一起沉浸在纸张、文字和历史里面的体验还是很难得的。

至于看日记有什么感悟嘛,我发现自己对这段历史其实也不是很了解,等我有空看了更多的资料再找时间更新吧。

CDMX

Marigold就是墨西哥亡灵节主题万寿菊呀~

时隔多年又抱上了本科好友的大腿,有人安排行程,然后安排非常符合我的节奏的感觉真的很爽哈哈。果然出去玩就是要半夜在酒店里打牌啊!

City Center
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la Ciudad de México

行前准备

这次出行选择了廉价航空Volaris,他们家的航线还蛮多的,可以从美国各大机场通往墨西哥各大旅游景点。虽然吃的饮料甚至瓶装水都要花钱,但是服务还不错,服务员看我一副很穷的样子问我要不要免费的tap water,省去不少纠结。亡灵节期间飞机还有主题装饰,虽然就拿了几张贴纸意思意思。

但是他们回美国的飞机地勤不太行。本来廉价航空线下check in要收钱,但是我因为签证的要求我又必须去柜台验证。柜台一共没几个人,国内国际都在一起,摊上一个业务不熟的,英语不好也就算了,还一直找我要EVUS,我跟她用chatgpt一边翻译一边解释,她又一副不相信我的样子,跟我battle几轮终于去找了同事过来,前后折腾了半个小时。不过其实这个也不应该怪到廉价航空上,平时听说美国地勤纠缠Chinese去Taiwan为什么没有visa的故事也时有发生。更别说还有不耐烦的地勤问你“为什么不在家好好呆着要出门”的故事。

住的话我们订的Airbnb和酒店体验都还不错。除了有一家酒店在Bar楼上,半夜非常吵。订酒店的时候果然还是要多看review。半夜吵到不行去问前台,前台熟练地拿出一大桶耳塞,我真的当场笑出声。想到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在一个更吵的位置还要每天晚上跟客人道歉,我也没那么生气了。

还有就是机场的ATM每一家汇率都不一样,不是手续费不一样,是汇率不一样。有空的话可以多比较几家再取钱。目前墨西哥很多机场Uber只能drop off不能pick up,很有可能需要用西语和司机沟通pick up位置,司机脾气不好可能会取消。小伙伴们因此被取消了好几次,嫌麻烦的话也可以直接打Taxi。

交通

墨西哥城是全世界前十的大都市区,拥堵程度仅次于纽约。加上城市被群山包围,以及汽车排放标准宽松,司机也舍不得开空调,结果就是去任何地方打车动不动就是在路上吸一个小时尾气。实在受不了的我选择了公共交通+自行车的出行方式。体验下来效果还不错,速度不比打车慢,汽车尾气能少吸一些,也非常经济实惠。

墨西哥城的公交系统网络非常发达,有地铁、快速公交(BRT)、路面电车、缆车各种线路。艺术家Lance Weyman为公共交通系统里的每一站都设计了独特的图标,这真的是很inclusive的措施,即便是不懂西语,看图标也知道自己在哪里。当然如果懂西语的话可能就知道图标为什么会这么设计了,也蛮有意思的。地铁我坐过的几条线车厢都比较老,也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大概就是老北京1号线那种车厢。

Subway
墨西哥地铁里的壁画

共享自行车是一个政府计划、HSBC赞助、Lyft提供技术支持的叫做ecobici的项目(但是并不能用lyft租),可以购买1天,3天,1个月或者1年的plan。自行车是那种在固定停车架子那里存取的(就像纽约的citibike),app里可以看到附近哪里有空余的车和架子。我基本没遇到没车的情况,但是遇到过两次热门景点没有空架子的情况,只能骑去再远一点的架子存车。墨西哥城大部分主路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做了实体分隔比较安全,反而是小路上要跟汽车share。但其实更让人困扰的问题是墨西哥的路面真的太差了。整个城市是填湖造的,地基一直在下陷。还有同学在做跟这个相关的research……地基下陷影响的不仅是建筑还有路面。路面有多不平呢,墨西哥城就连机场的跑道都不是平的,感觉飞机起飞都要把人从座位上颠起来。不过再怎么说路上堵车严重的时候自行车总是要比打车快的。

吃的

墨西哥街边的小吃摊都很不错!有种国内夜市的感觉。小小一个餐车,卖十几种不同的taco料,鸡肉,牛肉,西红柿,青椒,旁边还有个炉子加热totilla。小吃摊前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围成一圈,一只手端着盘子,另一只手先往taco上加各种颜色的酱,再抓着taco仰着头吃,还会有汁水从嘴角留下来。也有那种专卖猪肉taco的,餐车前面是一大锅卤汁,泡着大块的猪肘、猪耳朵、大肠,侧面是煎totilla的锅和中间已经凹陷下去的菜板。跟老板点好想要的部位(不知道西班牙语怎么说就用指的),然后老板就把这些部位在菜板上切碎,扎实的瘦肉,油亮的肥肉,又脆又韧的耳朵,风味独特的肥肠,吸饱卤汁的肉配上香菜、洋葱和辣椒酱,肉夹馍的美味真是世界共通。墨西哥的猪肉也一点都不膻,不像美国。

Market
墨西哥早市

墨西哥街上常见的cheese完全没有发酵的味道,比较接近mozzarella但是材质更有韧性一些,颜色也比较浅,感觉有点像云南那种奶豆腐?平时不吃cheese的朋友也应该可以接受。有时候会和肉一起直接放在火上烤,表面一层焦焦的很香。有的时候是夹在面饼里煎成quesedilla,都很好吃。都比美国用American cheese 片做的quesedilla好吃不知道哪里去。

墨西哥的甜点和bakery都很好吃。吃到了一点都不甜的strawberry shortcake,还有一点都不甜的fig tart。就是你能明显感觉到这个甜点里面最甜的是水果。这边能吃到那种国内小时候常吃的“餐包”,就是很软面香很足,压一压会变扎实,但是松手又能弹回来。美国卖的要么是硬邦邦酸溜溜的sourdough,要么是加了太多糖和油的Brioche。除了亚洲超市的吐司,就很少见到这种整个烤好但是不甜不油的松软面包。墨西哥有!去吃!

墨西哥的咖啡店也都很棒,有非常非常多的路边小店,大概就是一个收银台一个咖啡机几个柜子,然后店里没有座位只有店外路边放了几张桌子的样子。但是小店里卖自己烘的咖啡豆做的手冲、卖意式浓缩和牛奶的各种组合、卖越南蛋黄咖啡、卖好几种口味(黑巧、白巧、坚果、香草)的摩卡、也卖affogato。不像美国店里可选的咖啡饮料就那么几种还经常做不好。

Handshake
世界第一的Handshake Speakeasy

墨西哥的鸡尾酒吧非常厉害,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有一些比较火的也需要提前很久预约。世界第一的Handshake Speakeasy实在是太好喝了,加上我一个人去的就一直在喝酒,不知不觉喝了四杯。那些酒喝起来一点都不像酒,但是酒精含量一点都不少。建议还是对自己的酒量有个大致的估计,不要像我觉得好喝就一直喝。后来去的另外一家Baltra也很好喝,比我在美国喝过的所有鸡尾酒都好喝。但跟Handshake比起来还是差点意思,第一名还是有点东西。能多和几个小伙伴去还是好的,边喝酒边聊天,快乐真的可以加倍。

Baltra
另一个酒吧Baltra

建筑和博物馆

墨西哥城有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可以参考这个攻略

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人类学博物馆)真的不可错过。建筑本身就很有特点,展品更是让人十分震撼。Chapultepec城堡也很棒,建筑很精致很美,本身城堡的位置比较高,视野也不错,不知道为什么往上爬的路让人以为自己在大阪城。这里本来应该可以俯瞰整个墨西哥城,但是墨西哥城常年雾霾,基本看不到什么view。亡灵节期间有很多那种街边给你画脸的,本来我也有点感兴趣,但是走在街上看这些人画的脸都……不好看……感觉好看的脸还是得找更专业的人认真画,好像我看到有一些理发店或者美容院有画脸服务,可能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我想要吐槽的是那个Museo Soumaya……垄断了拉丁美洲通信业的墨西哥首富(2010-2013年的世界首富)Carlos Slim为了纪念自己的妻子修建了这座博物馆,并且请了自己的女婿设计了建筑。虽然从外面看这个建筑风格很有特色,但是一进门我就感觉不太对,为什么是几个著名雕塑的复制品?然后越往里面走越不对劲,数量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物件,按照表面的属性,成堆摆在一起。这些物件甚至称不上艺术品,很多就是上了年纪的日用品。我强烈赞成我们需要更多的日用品艺术,但是放在这里展出的日用品真的就只是日用品。展出往往按照一些表面的共同点安排,比如说画的创作主题(往往是宗教里的某个人物或者场景),而不是按照艺术创作手法或者风格。不是所有的藏品都需要拿出来展览的啊!那些一模一样的东西,挑一个出来就行了!My eyes hurt!而且东西摆的太多,就会显得没品味。最绝的就是一路走到顶层,所有的雕塑堆在一起,不知道的还以为来了仓库。然后罗丹那个思想者不是做了很多嘛(所以应该不是仿制品),但是把好几个一模一样的思想者就那么摆在一起是要干嘛。同学锐评:还不如四个思想者摆一圈,中间再放个麻将桌,罗丹的雕塑生动描绘了打麻将不知何切的纠结。这也算是一种艺术再创作。

我在整理游记的时候本来还想说虽然这个布展很糟糕,建筑本身至少还是有特色的。结果搜了一下发现网友们对这个建筑的意见也不小,我就随手贴在这里了:

The entrance is terrible. I’ve never been into a museum where you enter and the door is a 2.40x1.5 mts door.

The solution on the facade is “cool” with the contacts with other surfaces sucks. This is only slightly coherent in the main stairs, the back of the building has an ordinary wall covered with a “green wall” and bushes

It doesn’t have ANY natural lighting on the exhibit rooms, nor either in the foyer. This makes you feel tired 30 minutes after you start vsiting the museum.

The finishings just suck. Come on, after you make that facade you wish you have a decent railing… but what you find it’s just gross.

The exhibit rooms have no logic or coherence or museography whatsoever. It’s just a bunch of nonsense. This maybe could not have anything to be with the architect but this makes your visit even shittier

Everithing on the nside it’s FLAT WHITE AND… HAVE YOU SEEN A SECTION OF THE BUILDING??? YOU EXPECT A GUGGENHEIM SPACE OR SOMETHING BUT IT IS NOT.

That stairway is just not propportional to the museum. I mean are you kidding me? not even Saint Peter in the Vatican has THAT MUCH STAIRS.

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如何高情商表达对这个博物馆的嫌弃:

The New York Times summarized the museum as “one of those buildings that, love or hate it, you can’t stop looking at. There are so many variations of color, light and form that your eye never gets enough.”

The Lonely Planet guide notes the collection “contains worthy Rivera and Siqueiros murals and paintings by French impressionists, but there’s too much filler.”

The Los Angeles Times summarized the building’s reputation, noting it “is renowned for looking great on Instagram … and that’s about it. Its internal layout does not do the art — or anything else, for that matter — any favors.”

Cineteca Nacional de México(国家电影资料馆),非常神奇的建筑。平时有在放各种新老电影,感觉是周围学生会去的地方。附近就是弗里达的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人很多,要去的话记得提前一个月订票。再过去不远是托洛茨基纪念馆,毕竟托洛茨基流亡到墨西哥就是来投奔Diego Rivera和弗里达的。Diego Rivera的壁画在墨西哥城也有很多,这个可能需要去找一些专门的攻略。顺便一提San Francisco也有几处Diego Rivera的壁画,非常值得一看。

Frida
Frida 壁画

Cineteca
电影资料馆

Guanajuato

在大巴车上看座位前面屏幕里播放当地的宣传片,虽然西语是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光看画面就觉得这里值得玩的地方太多了。我十分想把这个宣传片分享给大家,但是找了一圈没找到,有人知道哪里有可以联系我!是TV Cuatro拍的,主持人是个非常有活力的中年男子,一共10多集,每集20多分钟,Guanajuato省的每个城市是一集,还有几集美食、品酒专题。这种宣传片其实拍的质量还蛮高的,比很多youtube上直接搜索出来的vlog要专业很多。主持人非常敬业,当地的旅行社跟企业主也都十分配合。即便是有sponsor,当地人也会倾向于把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反而能发现一些比较不那么网红的有趣活动。咦,在自媒体还没出现时代,旅游宣传不就是这么拍的嘛。

Guanajuato
Coco View

Guanajuato是墨西哥的一个州也是州府的城市,因为矿业发展起来的小镇,如今凭借着老城区独特的山坡彩色小房子,作为Coco的取景地,变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据说亡灵节和Guanajuato在国际游客中火起来也就是Coco上映之后近几年的事。我在路上重新看了一遍Coco,记得当初Coco刚上映很多同学的毕业旅行就安排在了墨西哥,过了许多年才踏上这趟旅途的我心境和当时也是大不一样。而且现在看,Coco的剧情真的是,很俗套啊哈哈哈。如今大部分当地居民还是住在新城区,交通和基础设施更好一点,老城区基本就是游客和商家了。这边老城区的路是又窄坡度起伏又大,但是居然当地人能把大型公交车开进来,不得不佩服。观景台其实没有很高,可以坐缆车也可以直接走路上去,也就10多分钟。当然这里有3000米左右的海拔,还是要量力而行小心高原反应。

旅游区的夜生活出人意料地丰富,街上半夜11点多还都是人,然后会有那种小的队伍一边奏乐一边唱歌,前面的人应该是组织者,后面的人看起来就是半路加入跟着一起嗨的。这边也有很多rooftop bar。我去的一家店里有驻唱大叔,长得跟Coco里那个歌神一模一样,弹着吉他用西班牙语唱了一首喀秋莎,刚下飞机喝了酒的我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在哪。

我比较喜欢的景点是University of Guanajuato,学校本身建筑非常好看,有一个又宽又长的大理石台阶,上面可以获得站在市区看观景台的视角。学校教学楼不能进去,但是可以去门口的两个博物馆。一个是美术馆,里面还蛮大的,作品也很有意思,但是应该一直在轮换;另一个是生物标本馆,有各种墨西哥当地的生物标本,还看到了那个长了两个头的牛。就是那首诗Two-Headed Calf, by Laura Gilpin:

Tomorrow when the farm boys find this

freak of nature, they will wrap his body

in newspaper and carry him to the museum.

But tonight he is alive and in the northfield with his mother.

It is a perfect summer evening:

the moon rising overthe orchard,

the wind in the grass. And as he stares into the sky,

here are twice as many stars as usual..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Guanajuato

San Miguel de Allende

逛了San Miguel de Allende,说是文艺小镇,但是感觉要么是连成一片的义乌小商品摊,要么是装修精致,但是卖的东西溢价过高专坑美国人的小店。没怎么发现那种店主真的很喜欢做的东西,然后当地人也会去逛的店,可能其实这样的店是有的,只是我打开方式还是不太对。小镇上有很多教堂,最大的教堂在市中心的广场,我们去的时候正好在做礼拜(明明不是周日),感觉镇上居民的生活非常的……无聊但安宁。特别是天黑下来的时候,感觉周围什么事情都没有在发生。年轻的时候可能不会向往,现在忽然能get到这样生活的好处了。

San Miguel
Parroquia de San Miguel Arcángel

来介绍一下濑户内海岛上的行程,包括直岛,丰岛,小豆岛还有淡路岛。

直岛

直岛其实能逛的地方挺小的,岛上大部分好像是山,所以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大概绕着主要公路不停下来地走一圈也就两个小时。但是非艺术祭的夏天游客竟然还挺多。我那天早上高松出发的高速船竟然满了,眼看前面一个人买走最后一张票,这么drama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身上(不过问题不大,因为还有大型汽船上岛,只不过慢一些)。等晚上回来的时候都想赶着最后一班汽船回高松嘛,500人的汽船竟然都快满了,上船的队排了几个拐弯,我差点没找到座位。

直岛的主要景点之间走路半个多小时,会很自然的想要租自行车。但是直岛上面Benesse House的区域内部是不能骑自行车的。租自行车的话必须把车停在美术馆区外面。也就是说如果租自行车,逛完Benesse区域要把车骑回港口再从另一边绕去其他景点。这样和走路搭公交花费的时间可能也差不多了。

Benesse house是有住宿的。分为Oval,House,Park和Beach几个不同的楼。Oval是安藤忠雄的得意之作,只有入住Oval才可以参观,所以Oval也是最贵的。其他的几家不能进Oval,但是可以享受其他住宿福利,比如夜游美术馆。我们这次考虑到时间紧凑,这边的住宿也是有点贵,加上Oval早就没位置了,就没有体验。但是真正玩下来发现当天往返直岛还是有些匆忙,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值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不要想着赶晚上回高松的船,慢慢逛到夜幕降临,想必更有不同的体会。

notchichu
Bennese House Museum…才怪,这是Berkeley的一个楼,但是真的很像啊!

美术馆还是不在博客里详细介绍了,一来官方的介绍非常全面,照片也是艺术家拍的更好看,我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二来我觉得美术馆的体验还是挺个人的,评论太多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如亲自体验,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总之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展出的艺术品都很棒,而且各种艺术的元素很丰富,不管你平时对哪种类型的艺术更感兴趣,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点自己的东西。一天真的太紧了,尽量还是多留一些时间,哪怕是留一些机动的时间,发现自己不喜欢美术馆再去别的地方看看风景也不错。另外就是Benesse House的餐厅也很棒,食物质量在线,景色简直绝了,餐具也非常好看。最关键的是,我进去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们家选饮料的品味也是一绝,菜单上只写了,比如说white wine,red wine,orange juice这样,但是我们点的几种都巨好喝!

timecorridor
杉本博司 时之回廊
杉本博司,就是最近在旧金山Treasure Island上刚搞了一个Point of Infinity那个!

濑户内海中间这几座小岛会因为艺术祭变得出名,主要归功于大企业家福武总一郎(Benesse集团的创始人,也就是Benesse House名字的来源)的撮合。坊间流传着他如何把建筑师和艺术家拉到一桌饭局上商量成了这些项目的佳话。某种程度可以说用中产阶级的艺术生活重新塑造了农业小岛的生态,但就我自己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氛围,岛民是很乐于见到这种转变的。严重老龄化的地区重新吸引年轻人居住、农户和艺术家的收入都显著提高了。也许关键在于,这种转变并不是由巨头公司用殖民色彩很强的行为带动的,而是由一群本来就非常多元化、甚至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艺术家负责执行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当地人的需求被充分考虑到、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其实想想这个岛上的艺术建筑大概也就是2000年前后开始一点一点搞起来的。每次三年展都会吸引一些新鲜的作品加入,然后其中被筛选出来的符合当地生态的作品被长期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也非常的有机、自然。这种例子当然很难复刻,但是仅仅展示这样一种城市或者地区经济转型的可能性就很棒了。

岛上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澡堂子,是一个艺术品。真的是颠覆了我对澡堂子的想象。还有一个小插曲是公交车上旁边坐了一队国内过来的中学生游学团。唉,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来了我30岁才能来的地方。不过中间听到有个小孩好像在给家里打电话,说日本经济也就这样,不如国内。我心里说孩子你来的是濑户内海上的小岛啊!

丰岛

丰岛也很小而且没什么人,从港口出来以为到了什么异世界。而且来回来去游客就是这些人,前一个景点刚离开就在后一个景点碰到,最后又在同一班回程的船上汇合。这边没有自行车通行的限制,而且很多户外的艺术品,还有一段景色特别好的下坡(当然为了到达这里要先骑一段上坡),感觉最自然的游览方式就是租自行车。日本的这个电动助力自行车真的很好骑!建议推广!

slope
超级出片的斜坡

丰岛美术馆很棒,美术馆介绍还是看官网,其实跟前面直岛都在同一个网站。但还是想说个人的体验很重要,无可替代。如果你看了介绍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和周围的环境融合非常紧密的作品,所以我自然而然就会好奇如果是其他的天气、其他的季节甚至不同的心境来看这个作品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另外参观的人多人少体验也完全不一样,据说艺术祭期间人会更多,不过他们最近开始采用的新的预约系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坚持同样的流量。目前好像每个小时就30个slot,预约有点压力,但是进去还是很空旷的。

丰岛横尾馆也很有趣,前后院的假山被漆成红色,池水从房间中间的透明地板下面穿过,有鲤鱼在里面乘凉。院子里还有个六面墙壁全是银色反光金属的厕所。可惜太热了,里面比外面还热,想坐在马桶上看着反光的墙壁思考人生,注意力全被“会不会热晕过去”吸引走了,于是赶紧在晕过去之前出来了。说起来,有的酒店房间马桶正对面是一面全身镜,不玩手机的话就会看到坐在马桶上的自己。不知道艺术家是不是在这种酒店得到的灵感哦?如果你看到镜子里坐在马桶上的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是贝尔芬格

tabako
路边的邮筒

还有心脏音档案馆,本身是个很小的艺术装置,但是体验很特别。然后这里可以录自己心脏的声音加入档案(要花钱)(谁要给你花这个钱!= =)然后可以听别人的录音。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能看到别人录音的时候留下的话,蛮有意思。还有一个森林里面的艺术品,在树中间挂了风铃,风铃上面有人的名字。主要是森林里蚊子实在是太多了,只好边迅速看完就走了。风吹过风铃叮当作响的那个感觉也很独特。

小豆岛

小豆岛其实是两个岛,中间有一个世界上最窄的海峡,大概一步可以跳过去那么窄,所以干脆就都叫小豆岛了。小豆岛其实逛起来还挺大的,而且公交一个小时一班,如果坐公交时间比较紧的话就没办法安排全部的景点。比较建议还是租个车。但是岛上只有一家租车公司,等我们上了岛车已经都租完了,还是要提前一点预定。

小豆岛盛产酱油和橄榄。夏天小豆岛上有个Soft serve 巡礼的活动,跑遍全岛找soft serve还行,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地方卖所有味道的冰淇淋啊!日本人真是过分。橄榄油冰淇淋地中海地区也这么吃,三番就有一家在卖,这边的冰淇淋奶油里面也会加上橄榄叶,做成绿色的,但只是多了一些草的味道,香味还是来自淋上去的橄榄油。酱油也是淡淡的,以豆香和发酵香味为主,没什么咸味。两种冰淇淋都很好吃,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在家试一下!说起来你们都尝过老干妈冰淇淋了吗?

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的小豆岛岛民生活很简单。在橄榄公园路过一个以前当地居民建造的神社,神社在一场地震里毁掉了,现在作为景点被修复,但是也失去了原本的功能。鸟居被隐藏在一大片树林里,进去之后好像看到了以前的岛民在神社前面过节、祈祷、生老病死。以前大家就面朝大海,关心橄榄和酱油。现人们开始通过各种人造景观来怀旧。橄榄公园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橄榄球树。橄榄树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濑户内海的海景温泉,泡着温泉,吃着酱油冰淇淋,看着海景。日本人真会享受啊。

Shodoshima
小豆岛海景温泉

淡路岛

位于四国和关西中间的淡路岛,似乎是关西有钱人周末自驾旅游的热门景点。但是我看上去有种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破败,好像建筑们在诉说着泡沫经济时期的辉煌,但是和来参观的人格格不入。淡路岛盛产洋葱,这里还能找到抓洋葱的抓娃娃机。然后纪念品店里一箱一箱的洋葱,每个日本家庭似乎都要抱几箱回去。

dramstage
淡路梦舞台

从淡路出发坐了看鸣门漩涡的船。漩涡本身自然是十分壮观,但是最吸引我的是那个解说,全程跟打了鸡血一样,嘴里的话头就没断过,而且都在最高的调值上。属于那种一看就是排练了很多遍,都背下来了但还是十分敬业,每个字都是戏那种。天啊我真的太佩服了。

uzushio
观潮船

去淡路岛的那天刚好有花火大会,但是不爱凑热闹的我赶在被人群堵在路上之前就回到了神户。其实岛上值得参观的景点还是不少的,比如说有四季开放不同花朵的公园,勇者斗恶龙、蜡笔小新、火影忍者主题公园,还有很多的海水浴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有偏差,总觉得淡路岛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和直岛、丰岛的状态完全相反,旅游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很割裂,景点就有点做作。

吐槽

最后要吐槽一下这次去日本感觉遇到的人都跟NPC一样。不光是服务业的,那些同在餐馆里吃饭的人,景点里遇到的人,好像如果把程序的部分剔除,这个人就不剩啥了。举个例子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问当地的人,比如酒店的前台,附近有没有推荐的餐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问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只有在日本,我的天啊,好几个人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后先一脸便秘的表情,吭哧吭哧半天,抓耳挠腮,桥豆麻袋,桥豆麻袋捏,又是掏手机又是翻手册……最后告诉我一个连锁店。哎我真的服了,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呗,糊弄我干啥呀?糊弄我就糊弄我,能不能痛快点糊弄我,假装出一副尽力了的样子然后再糊弄我是怎么回事?

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人的爱凑热闹,fear of missing out。东亚国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吧,但是日本真的尤其严重。街上点个路灯也要排几个小时队去拍照,花火大会那个挤得呀。你们就没有什么自己的事情可以做了吗?消费者爱凑热闹,商家也爱凑热闹。夏天日本是柑橘的季节,然后店里就会出夏季限定的菜单,我刚去第一天吃饭看到有酢橘sudachi风味的乌冬面想着没吃过应该还不错,结果我接下来我去的每一家面馆,夏季限定菜单都是sudachi,我整个人都sudachi了!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人议论的在日本被歧视的问题,即便是你花了和本地人一样甚至是更高的价格,受到的服务和本地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确实每个人应该全面地了解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和项目,有了“避雷”的评论商家也会提高服务意识,这是好事。但只要我得到了合同约定上的服务,在此基础上的区别对待也不是不能接受吧。毕竟店家想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和本地的客人建立长期的关系上,把游客安排在远处的座位、把食材最差的部分留给游客、用游客听不懂的语言跟本地人吐槽游客,又能责怪他们什么呢?:)

吐槽归吐槽,我仍然觉得日本作为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方便程度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丰富程度都是无可替代的。日本人再怎么小气古板,职业精神还是比很多国家地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毕竟旅行最重要的还是“放松”和“探索世界”,其他的事情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好。

松山

松山是四国地区人口第一大的城市,原来的名字叫做伊予国,所以铁路系统还保留着伊予的名字。松山城区比较著名的景点主要是松山城和道后温泉。道后温泉刚刚整修结束,松山城又开始整修。于是我们看着网上一众只看了松山城没看道后温泉的攻略,体验了只看道后温泉没看松山城的行程。这个城市热门的旅游区就这两块,就感觉道后温泉没开的时候温泉街冷冷清清、松山城口的商店街热热闹闹;现在就正好反过来。

道后温泉是日本三个历史最悠久的温泉之一,但是历史悠久就意味着……年久失修。这次即便是参观装修之后的道后温泉,还是给我一种破破烂烂的感觉。可能本来天气就热,然后本身又是一个温泉设施,里面就热到不行。参观了日本天皇曾经来入浴的房间,我是很难get到日本人对天皇的那种感情啦。

dogoonsen
刚装修好的道后温泉本馆

四国地区盛产各种柑橘。松山有店铺卖从水龙头(日语叫,蛇口)里面接出来不同品种的柑橘汁品尝的服务,像品酒一样。柑橘汁的味道相当丰富。甜度、酸度、苦度,还有各种香料复杂香味,有的橙汁尝起来有一种花椒的香气,有的则带有花蜜一样的回甘。但是尝橙汁的店有好几家,有的同一个名字的橙子在不同的店味道尝起来偶尔还是有区别。不知道是标错了、或者装错了,还是橙子本身的味道也没有很稳定。无论如何品尝柑橘汁真的是我非常喜欢的环节,以至于我买了好多不同柑橘味道的果冻带回来,但是回来之后不到一周就吃完了……早知道多买一点……
orange

多出来的一点时间临时决定去参观了正冈子规纪念馆。松山是正冈子规的故乡。松山市里面到处都是正冈子规的俳句,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像壁画一样写在建筑的侧立面上。感觉可以做成一个Amazing Race定向越野的题目了。什么在松山城里寻找正冈子规带有夏季季语的俳句,对,就要找一群不会日语的西方人来玩,我就想看他们一边跑一边找,找到了还得抓耳挠腮,啥是夏季季语啊,的样子。

正冈子规的纪念馆里提到他和夏目漱石是东大的同学,两个人一起在松山一边泡道后温泉一边讨论文学,不仅创作了很多作品,也做了不少日文教育相关的工作。可惜最后30多岁英年早逝。顺带一提,深受大家喜爱的日本清酒“獺祭”也是酒厂老板根据正冈子规的笔名之一“獺祭書屋主人”取的。正冈子规选择这个笔名是来自李商隐的外号。据说李商隐会把喜欢的诗抄在纸条上,自己创作的时候就摆在身边,而这种行为就像是水獭在吃鱼之前会摆放好,就像在祭祀一样。再顺带一提,正冈子规也是个笔名,子规正是“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子规,他就是因为肺结核不停咳血才戏称自己是子规。

正冈子规的俳句最有名的一首可能是这个法隆寺:

柿食へば 鐘が鳴るなり 法隆寺

比较有名的翻译是:

方啖一颗柿,钟声悠婉法隆寺

另外我最喜欢的Yorushika的歌词里面也引用过正冈子规的俳句:

絶えず人 いこふ夏野の 石一つ

这个翻译过来大概的感觉就是,夏天的原野上有一块石头,路过坐在上面休息的人源源不断。

有时候觉得很羡慕那个年代,随便做点什么事情都是开创性的,比如把Christmas 加入俳句的冬季季语:

贈り物の 数を尽くして クリスマス

翻译过来大概是:数完准备要送人的礼物的数量,圣诞节到了呢

但是出现这个想法之后我意识到我是在嫉妒,因为我们生下来的年代,Christmas就已经是冬季的季语了啊。

shiki
松山城里随处可见的写着正冈子规俳句的外墙

高松

高松虽然人口上是四国的第二大城市,但是城区比较小,人口密度比松山更大,加上从高松可以前往那几个艺术小岛,接待的游客更多,所以看起来比松山更发达一点。高松的商店街非常集中,各种风味的料理水平也很高,物价相比于旅游热门地区还是稍微便宜一点的。市区比较有名的景点是栗林公园,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总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适合旅居的城市,事实上那些参加小岛艺术祭的艺术家们应该很多是住在高松然后每天坐船去岛上工作的。

在进入高松城区之前,我们现在琴平温泉休整了一下。说是休整,其实旅途从这一天开始运动量就没下来过。琴平这里著名的景点,金刀比罗宫。其实琴平和金刀比罗在日语里的发音是一样的,应该是先有的金刀比罗宫,后面就把所在的地方也叫做这个发音,但是选择了更为简洁优雅的琴平来记名。旅游手册上一生要来一次但是只需要来一次的金刀比罗宫,因为上山有1000多级台阶,台阶的跨度还有点大。据说过去身手不变的老人无法登山完成参拜,于是请自己家的狗代为参拜,所以现在金刀比罗宫的御守会附带一个可爱狗狗。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这里最崩溃的就是下山,因为台阶比较陡,每一步都需要克服想让我滚下山去的惯性,回来腿都软了。

但是这一路碰到一些中学生样子的日本人,穿着统一的制服,飞快地跑上山又跑下山(所以遇到了两次,已知两次相遇之间的时间是t,求我们的速度差……)这些学生在碰到路人的时候非常认真地停下来、摘帽子、鞠躬90度、打招呼,说的其实是こんにちは但是空耳听起来真的很像good job。不知道是什么体育社团暑期合宿的活动还是和宗教相关的仪式。但是看着他们飞速下山的身影我在想,也许利用惯性一路跑下去才是更省力的走法。如果我要是有本科毕业时候的体能肯定可以做到,啊,这些年我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山脚下有一家巨好吃的可乐饼,炸可乐饼的老奶奶温柔又有耐心。真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可乐饼。

konpira
金刀比罗宫,在1000多级台阶的山顶

kotohira
从山顶看下去的景色
这个图里中间那个山的名字叫,讃岐富士,是不是有种“南方哈佛”的感觉……

山上还有一个资生堂的联名餐厅,到的有点晚没赶上正餐就只吃了甜点。日本夏天的桃子是真的很好吃。当然湾区的桃子也很好吃。感觉日本人做这种需要花心思的甜点很有一套,一个杯子里面奶油、冰淇淋、果肉、jelly,果酱,一层叠着一层,味道口感又丰富又不会冲突。果肉本身很甜,但是其他甜品的甜度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区分,更不能让舌头麻木尝不出水果的甜味。另外不同组成部分的最佳食用温度其实是有区别的,温度本身也会影响对甜味的感知。

上山的路上还有三个花钱参观的房间,分别展示了一些文物、一些艺术品还有一些建筑以及方丈墙上的画。关键是,有空调!感觉我进去参观想要休息一下的目的超过了对这些展览本身的兴趣……真是有点过分。

不过还是看到了很喜欢的罗汉:

luohan
非常喜欢这个罗汉的表情……

我们抱着晚点上山不会太晒的想法出门比较晚,结果其实还是热的够呛,然后路程比想象的要远,中间还在空调房间里呆了太久,最后不仅没有赶上资生堂联名餐厅的饭,还差点没看到金刀比罗宫里面的样子。夏天的时候五点半金刀比罗宫会关门,御守之类的售卖也会停止。我们刚好在关门前几分钟到了门口,从酒店出来大概已经过去快三个小时了。不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神社关门的仪式,工作人员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把大门一扇一扇关起来,然后开始敲起旁边的鼓。全程一言不发,周围的游客好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金刀比罗宫再往上还有500多级台阶可以去到更高的地方,沿途也有一些神社,这次无论是因为体力还是时间都只能放弃了。如果有喜欢hiking的朋友安排这里的行程,想要爬到山顶的话最好还是上午就过来。

前言

最近”偷感“这个词很流行,然后《不合时宜》还专门出了一期播客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以及为什么没有必要这样想。我其实是没有刻意要隐瞒自己的出行计划,但是发现现在偶尔消失个一周,真的nobody cares。这次大概出门前两周才动了心思做各种准备,实际操作下来竟然也都还算顺利。这篇文章讲一讲行前准备、行程规划方面的经验。

四国地区

四国的简介可以查看工头坚的影片。还有东京脱线时间的播客。选择这个目的地一来是日本四个最大的岛我已经去了三个,只有四国还没去过。二来最近去日本的人太多了!热门景点人山人海,四国好像成了为数不多的没那么火热的目的地。实际上到了四国发现虽然中国人和白人不多,反倒是能碰到很多韩国游客。起初打算环游四国一周,但是时间还是比较紧,最后放弃了德岛和高知,改为多花点时间在濑户内海附近的美术馆上。濑户内海艺术三年展还是蛮有名的,下一次就在2025年,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再计划应该还来得及。

shigoku
四国的路牌

机票

这次选择了廉价航空Zipair。飞机上面基本什么东西都要钱,水也是收钱的。感觉Zipair这个收费机制就很适合上飞机不要吃饭直接睡觉。当然就是突然饿了就比较尴尬,尤其是Zipair会卖拉面,点了拉面的人真的是对周围一圈造成暴击伤害。飞机上换座位也要收钱。上飞机之后看到有一排空着的位置想过去只需要交几十美元就可以过去了,真的是很贴心呢!

Zipair只飞千叶机场,想着时间有限,干脆就直接接上Jetstar从成田去松山的航班。此松山非彼台北松山,听说真的有人会买错。两班都是廉价航空,刚好我就只带14kg的行李就好了。收拾行李要不停的控制重量有点烦,不过抱着”我倒要看看我最少能带多少东西“的心态最后竟然也收拾的差不多。但是其实一路下来也没有被称过行李重量。日本国内航班并不检查证件,落地成田之后拿着网上check in的登机牌直接去T3 Jetstar的登机口就可以了。后来跟人说起收拾行李的事情有人告诉我有个东西叫廉航神器,就是身上全是兜的一件马甲,能把包里的东西都转移到身上……

酒店

这次选择了日本当地连锁+温泉酒店的模式。本地连锁酒店比如Candeo, JR Clement,Dormy Inn, 东横Toyoko,东急 Tokyu,大丸Daimaru,这些酒店的质量都非常不错,和国际连锁的酒店相比,性价比很高。如果要说缺点的话本土品牌的房间会小一些,然后前台的英语水平不一定够用(checkin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要问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不一定了)。但是深谙日本人生活习惯的本地品牌很多都会配置温泉浴场。除了温泉水可能是烧热水+汤料调配出来的。如果酒店本身位置比较好往往会把温泉放在顶楼。泰国有rooftop bar,新加坡有rooftop泳池,日本有rooftop温泉。

这次温泉体验了琴平温泉和小豆岛温泉,两个地方的景色都非常棒。

umirestaurant
丰岛上的海边餐厅

火车 轮渡

如果不是从机场进入四国,本岛陆地连通四国的主要有三条路线。最常用的JR火车连接了冈山和高松。西边从广岛,福山附近的尾道出发可以穿过岛波海道前往松山附近的今治。岛波海道是很有名的骑行线路,中间有大大小小的海岛可以骑行穿过,沿路的风景据说很棒,自行车租赁点都一般都支持异地还车。如果骑全程过于硬核也可以安排在中间休息或者只骑一部分,沿途也有公交车。最后就是在神户和德岛(鸣门)之间穿过淡路岛。淡路岛上交通主要靠自驾,公共交通比较捉急,建议选择这条线路还是租车比较方便。除了陆路,坐船连接四国和本岛包括九州的方式就更多了。如果不着急,在船上慢慢欣赏濑户内海的风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濑户内海美术馆所在的小岛们,包括丰岛和直岛。从高松或者日本本岛那边的宇野都可以坐船到达。高松是个更大的城市,晚上可以吃得好一点顺便逛街。宇野的话我也没去,但是看上去就可以收拾收拾早点睡了。船通常分为两种,汽船和高速艇,前者下层甲板是汽车用的,上层是载客用的,大概能坐500人,还会有自动贩卖机、厕所、观景台之类的,甚至还有卖现煮乌冬的摊位。高速艇则是只能坐几十人只有座位的小船。从高松到直岛,汽船要一个小时,高速艇大概只要30多分钟。

JR最近经历了一轮JR pass涨价。这次主要在四国范围活动,四国有区域pass,如果要环岛一周或者往返松山和高松还是合适的。四国地区没有新干线,火车的班次也稍微少一些(再少也还是比Caltrain之类的多的!)。在东京关西这种地方出门基本上不太用看时间表,错过一班下一班也就十几分钟。四国的话还是稍微看一下比较好,不然错过了可能就要等,半个小时呢。

租车

因为想要安排鸣门漩涡和淡路岛的行程,又被鸣门前往神户的非常不方便的公共交通搞得头痛,最后决定安排一天租车的行程。一开始想要鸣门租车到神户还,无奈鸣门这个城市太小,没有什么支持异地还车(比如Toyota Rent a Car)的大一点的租车公司。于是改成坐火车从高松前往神户,然后神户租车往返鸣门大桥这样的行程。回来之后想一想其实就从高松租了车开到神户就可以了嘛!

在美国办国际驾照还挺容易的,跑一趟AAA的office当场就能办下来,如果附近没有office也可以邮寄。日本是右舵左行,但是开起来还好,只要跟着前面的车就行了。比较不适应的一个是每次想打转向灯就把雨刷打开,另一个就是右转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右边来的车。

在关西附近租最便宜的车型(日本特供超省油Toyota Yaris)一天车的价格加上保险大概8000日元,但是过路费一天我们花了快5000,还有1500左右的油。日本车载导航很神奇,最好会一点日语,比如说知道目的地的读音并且可以用假名输入。一旦掌握了技巧,这个导航不仅有实时交通信息,还会在每一个路口告诉你靠哪条道,还是挺高级的。另外就是日本人对加满油还车这件事非常斤斤计较,要出示最后加油的小票,如果小票上的加油站离还车的地方很远还会找你要补油费。

交通卡和电话卡

Apple pay已经支持把Suica或者ICOCA加入钱包然后用apple pay绑定的信用卡随时充值。很多美国羊毛党都说趁着日元汇率好的时候充了好几万进去。现在日本suica真的到处都收,不管在哪个城市,火车公交便利店行李柜电影院……而且不需要解锁手机直接贴上去就可以,超级方便。这样就不需要准备太多现金,虽然现金也用取现免手续费的卡,用多少取多少就好。

电话卡可以在任何一家提供eSim流量的公司(Ubigi,Holafly,Airalo)买,直接手机上安装下飞机就能用,买的流量比较少也可以随时充值。比之前排队领wifi还wifi真的是方便多了。可惜就是还是只有流量不能打电话收发短信,日本似乎要求能打电话的号码必须要实名制,也只能这样了。途中有时候需要给酒店打电话安排接站,我会让前面一家的酒店前台帮忙。感觉用Skype打过去应该也是可以的。

碎碎念

其实出门之前要准备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呗,如果是自己出门的话可能花个两三个晚上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搞定。当然了,也可以说我平时就有在关注各种旅游博主或者是论坛博客上的文章,所以提取起这些信息来才会比较快。但是想一想自己也是从什么都不懂,一想到出国就很紧张,看到公共交通线路图都头大的阶段过来的。这里必须要感谢一下之前带我安排日本行程、还有介绍信用卡机票酒店点数经验给我的朋友们了。有你们真好呀~

2024上半年的总结。太长了拆成两篇发。以及这样我就可以推荐两首歌了!

Music

我有一次开车的时候放自己的歌单,同学问我你的歌单里是只有日语歌吗?我说当然不是啊,刚刚不是有一首韩语歌吗?

Bilibili链接

Books

The Bell Jar by Sylvia Plath

“I saw my life branching out before me like the green fig tree in the story. From the tip of every branch, like a fat purple fig, a wonderful future beckoned and winked. One fig was a husband and a happy home and children, and another fig was a famous poet and another fig was a brilliant professor, and another fig was the amazing editor, and another fig was Europe and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and another fig was Constantin and Socrates and Attila and a pack of other lovers with queer names and offbeat professions, and another fig was an Olympic lady crew champion, and beyond and above these figs were many more figs I couldn’t quite make out. I saw myself sitting in the crotch of this fig tree, starving to death, just because I couldn’t make up my mind which of the figs I would choose. I wanted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m, but choosing one meant losing all the rest, and, as I sat there, unable to decide, the figs began to wrinkle and go black, and, one by one, they plopped to the ground at my feet.”

听了《痴人之爱》播客的推荐觉得和我最近的很多心态很像,就开始读了。正如播客里面介绍的,作者本身是个诗人,书里用了大量天马行空的比喻,就像前面引用的这段。不仅内容本身想象力超群,就连遣词造句也往往突破常理,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客里讲的主要情节是“小镇做题家女的纽约历险记”,我正好要去纽约,本来计划是去纽约之前看完的,结果不出意外地拖到了行程结束。但是回来看了没一会就发现主人公也离开了纽约。其实书的篇幅大概一半一半,一半纽约历险记一半精神病院历险记,后一半没有前一半那么快节奏、光怪陆离,但是更触及到主人公精神世界的阴暗面。哦对了这本书里面有大量关于自杀的描写,所以不建议有自杀想法的期间读。

书的标题来自这句话:

“Wherever I sat—on the deck of a ship or at a street café in Paris or Bangkok—I would be sitting under the same glass bell jar, stewing in my own sour air.”

(你看,不仅bell jar这个比喻非常神奇,stew这个词是不是也用得绝妙!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我发现豆瓣和goodreads上评论这本书的侧重点还蛮不一样的,好像国内的读者也整体上更喜欢纽约历险记的part(听说现在的你成了大锦鲤!)而美国读者会更能共情回到乡下之后的生活。(”I’ve done my years in NYC.”)也许国内过去这些年迅速的城市化折射了出了类似的心态变化,而美国生活的底色就是大农村吧。当然这本书的重点还是无处不在的钟形罩。我很同意一些书评里面提到的,这个罩子既是一种禁锢也是一种保护,作者很清楚拿掉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却还是选择“stew in my own sour air”。我想长久以来困扰我的类似的问题就是,敏感的神经、不熄的创作热情和”幸福的生活“(或者说,成熟的社会化)到底有没有办法兼得?

后半段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也很少被(国内的)书评提到,就是作者对Rosenberg案件的反应。新闻发生,Esther本来想要和周围的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disgusting“,结果发现周围的人确实感到了disgusting,只不过是站在相反的立场。这件事给Esther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会感受到,对方看似无心的一句评论在Esther心里会造成多大的波澜。

Nocturnes: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by 石黑一雄

这本书也说不上薄,但还是很爽地一天一个故事,一周就翻完了。据说石黑一雄曾经想要走音乐这条路,后来”发现没有天赋放弃了“,当然这句话似乎又是他最擅长的写作技巧——来自不可靠叙述者的谎言。整本书在讲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故事,有天赋的人如何被天赋所拖累,天赋的幸运如何成为一种诅咒,浪漫的幻想与生活的柴米油盐人情冷暖如何冲突又如何共存。忘了不知道谁说过,长篇小说谋篇布局安排线索固然困难,短篇小说控制时间的流逝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更需要”天赋“和技巧。不可靠叙述者的技法在短篇小说中更难运用,但是石黑一雄做的巧妙极了。
五个故事各有特色。似乎每个人对故事的解读都有一些不一样,豆瓣上的一些评论似乎遇到了翻译问题,我看的是英文版,但也还是觉得作者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每个故事里面都存在那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一开始很容易掉进叙述者的陷阱,但是总会迎来具有石黑一雄特色的反转,反转总是来的猝不及防,又让人叹息。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石黑一雄,我没想到你是个这么搞笑的人!很多段子都可以拿去做stand up comedy了。
标题中有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Music的部分比较明显。虽然故事里面主要人物是虚构的,但是里面提到的音乐和音乐人都是真实的。并且作为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还是对美国(当时的)流行文化有很多了解,豆瓣上有人做了一个歌单,很适合配合小说一起去听。当然这个歌单有剧透,可以读的时候再点开。还有一个Spotify版的 Nighfall的部分更subtle一点,除了故事的高潮往往在傍晚到来,我觉得也有一些像日语“たそがれ”的感觉:人性的晦暗和真实在一天结束之后的疲惫和暮色的掩盖中暴露出来,说谎者的伪装被拆穿,但是一切在漆黑的夜色中不再重要。

金阁寺 by 三島由紀夫

也许是我陷得太深,但是真的觉得金阁寺是一个绝妙的学术界隐喻。(难道不是所有事情的隐喻吗?)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鹤川,还有一些柏木。住持老师其实是个很敬业的住持,一直在做他能做、该做的事情,却无法避免地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被不断地过度解读、恶意揣测。当然,还有永远耸立在那里、闪闪发光、成为一切罪恶根源的金阁。

行恶而见乐,皆因恶尚未成熟。

不喜欢金阁寺的人会觉得作者在为火烧金阁寺的行为辩护,照这个逻辑,写了吴谢宇特稿的记者是在为吴谢宇的行为辩护吗?“这件事我非做不可”的信念促使人们去克服障碍、达成目标,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觉得发起这场战争“我非做不可”,奥本海默觉得这个原子弹“我非做不可”。三岛由纪夫想要去回答的问题就是,这种“金阁寺我非烧不可”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也许这种解读和现实中火烧金阁的僧人的真实想法毫无关系,但是作家的解读是逻辑通顺的、是能引发共鸣的:

目睹人的苦闷、血,听到他们临终前的呻吟,会让人变得谦虚,变得善解人意,变得乐观平和。而不会令人起杀意。人们是突然变凶残的,比如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无所事事地望着透过树叶漏在地上的阳光。杀意往往产生在这样的一瞬间。

痴人之爱播客有一期付费内容在讨论金阁寺。我很喜欢主播说,当你看不懂《金阁寺》的时候能感受到这本书文字的美,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获得了一些相关背景,终于看懂了《金阁寺》的时候,却再也感受不到它的美了。

Why We Sleep by Matthew Walker

同学遇到了很严重的睡眠问题,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决定买一本送给他,然后在送出去之前自己也迅速翻了翻。在学术界呆久了,看这种科普的书特别快——倒也不是说我读书快,只是知道很多东西认真看了也记不住,看个索引剩下的等日后用得到的时候再去搜索就好了。毕竟整本书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文献综述啊。作为一个失眠经验丰富的人多多少少还是被书中介绍的睡眠缺乏对健康的影响吓到,不过放下书还是要提醒自己,统计学是统计学,生活是生活。放下书该失眠失眠~

从学术写作的角度,这本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让自己的论点更吸引人的技巧。虽然网上的书评很多人在批评作者刻意筛选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研究,把一些科学界尚有争论的研究拿出来“哗众取宠”。但我还是觉得作者做出的呼吁和建议在我看来是善意的。虽然呼吁任何改变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种改变的副作用,但是站在大众、传统、权势的对立面去呼吁一些改变总需要更多的勇气、策略和耐心。

网上的评论应该对睡眠不足导致疲劳驾驶的危害性、长期睡眠不足对各种心脑疾病风险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的tips讨论很多了,在这里不再赘述。(但还是呼吁大家不要疲劳驾驶!)我想特别分享的一点argument是,作者提到,人群中存在40%的晨型人,30%的夜型人和30%的混合型人。这种基因带来的差异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面有非常严重的歧视性后果。比如打卡制度强行改变夜型人的作息、导致其绩效不高、进而影响健康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再进一步,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不需要打卡行业里面聚集了更多的夜型人,但是这些行业往往也更“卷”,这就是社会对非主流群体的压迫造成的更深一层的影响,非主流群体看似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了难以忍受的环境,但是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竞争失败就无法维持现状的不安全感。资本主义固然通过竞争机制解决了专制社会对自由的限制,但这决不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终点。

Anime

葬送のフリーレン by 斎藤圭一郎@Madhouse (原作:山田鐘人、アベツカサ)

28集的半年番,斎藤圭一郎爆肝倾情奉献,MAL力压钢炼登顶,陪我度过了许多个疲惫绝望的周五的芙莉莲。网上吹的已经够多了,原作、美术、作画。还没看过的一定要试一试。

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似乎很多人不喜欢考试篇,但是我意外地非常喜欢这一部分。大概是因为我还在学校?(奇怪网上说不喜欢的难道大多数不是学生吗?)这一篇出场人物众多,很多人的戏份非常有限,但是不管是原作还是动画都尽量给这些人物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冒险的路上主角一行面对的是恶魔,面对恶魔的剧情相对容易掌控,因为恶魔的想法很单纯。当然作者也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不同种族之间真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吗?(猫猫知道我有多爱他吗?)考试篇面对的是人,而人的想法很复杂。作者在这方面做的就很棒。全篇看下来每个人戏份不多,却都让人印象深刻。

好像芙莉莲的评论也很多集中于勇者的性格、几对恋爱的关系还有寿命论上。我其实更enjoy几对师徒关系,还有对于魔法世界的描述。“想象不出来的东西是无法实现的”,学术不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嘛。我们都向往芙莉莲和菲伦这样童话故事般的师徒关系,可是现实里能像赛利耶和她几个“不成器”的弟子那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以前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问学长学姐或者年轻的老师,“你什么想到这个idea的”之类的,然后经常得到一些,很偶然啊,就做着做着就想到了啊,一开始也没有想做这个啊,之类的回答。刚开始会觉得是不是因为在问人家吃饭的本领所以不愿意说,但是现在慢慢意识到他们可能说的也是实话。成功的经历终究是没办法复制的。

当然认识了这件事情呢,对找工作又没有任何帮助,功成名就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说我做出成果很随机,求职的学生却不能对面试官这么说。

ダンジョン飯 by 宫岛善博@TRIGGER 原作:九井谅子

刚开始一直当搞笑美食番看的(现在想起还是会笑出声来,比如第18集简直了……),结果看了B站up主多边兽2的解说才意识到这是个环保番啊!这个剧情整体呈现出来的不管发展有多离谱还是要遵从自己的目的(救妹妹)和爱好(吃魔物)去往下推进的精神,感觉也是很打动人的。这个番真的看上去在搞笑在放飞想象力,但是细想一想每个人的人设都很完整,人物都有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推动事件。参考前面多边兽2的解读,想起Yorushika的一句歌词:

僕の食べた物 全てがきっと生への対価だ

響け! ユーフォニアム by 石原立也@Kyoto Animation 原作:武田綾乃 编剧:花田十輝

现在还是会想起当初听说京阿尼纵火案的震惊和难过。这种难过不可避免地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京阿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要创作。有京吹第三季看真的是太好了。

这一季的剧情本身也很让我能relate。神回八、九集播出的时候我正好跟同样很喜欢京吹的朋友见面,讨论了很久。第二天又想起前一天的讨论,忽然走在路上就开始大哭。黄前社长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如果我老板看到类似的事情,就会说那就这样(像后续剧情那样)解决不就好了,完全不需要中间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内心毫无波澜,可能这就是成熟大人该有的样子吧。可是这期间的情绪就是很真实、很难不去想啊。

后面12集好像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倒是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之前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开玩笑说,哎呀无非就是折腾一圈最后主角克服心结凭实力赢回自己的位置然后Happy Ending嘛。结果播出之后发现不是那样还挺惊喜的,而且觉得这样处理虽然有些刻意,但是结果上是合理的。我说合理的意思是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嘛。再后来发现原来是编剧改了原作的Happy Ending,我还蛮佩服花田这么做的。怎么说呢,好像更容易把自己带入了呢!(笑)

虽然我没有网友们那么生气,但是看到网友们做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二创视频也是有些感动的,各种重写结局,配上各种应景音乐,还有AI配音。果然这个时候创造力还是最丰富的啊!

TV Series

The Bears S1

被同学提了一嘴,本身剧集不长,花了几天一口气刷完了。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找工作的时候present就像厨师在给顾客上菜,虽然你已经做了很多很多遍了,但是吃的人大多是第一次吃(如果不是第一次吃那就更要小心了),所以每次present都还是要全力以赴。看了这个剧,我觉得这个学术界和餐馆的比喻还可以再延伸一下。混乱肮脏的后厨、永远也解决不完的突发状况、没事找事的麻烦顾客(which is your上帝)、紧绷的同事关系。但是餐馆有一点好的就是你可以和同事起冲突的时候大声互相骂Fword然后第二天正常上班,学术界就只能忍着(就更像剧里面出现的主角以前就职的米其林餐厅)。

僕らは奇跡でできている 我们由奇迹构成

被同学安利的剧,好像很久没有看日剧了呢。各个线叙事其实有点乱七八糟的,很多看起来是大转折的剧情其实真的一眼就看出来了,然后所有人故作玄虚的样子看着就有点傻。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剧真的蛮治愈的。我和朋友都觉得系主任是个设计的很好的角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固然好,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不能视而不见。这部剧并没有一味地宣扬男主的做法,而是借由系主任之口提醒大家乌龟和兔子各有各的生活要过,并不是一种就比另一种好。但是从社会的层面、集体的层面,包容多样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兔子和乌龟都能从彼此的存在中获益。更何况价值观也不仅仅有兔子和乌龟这一种分法。话虽然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想当兔子的人还是太多了,多从乌龟的视角去讲一些故事总是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Other

The Lehman Trilogy

被网友和线下的朋友同时推荐了,本着“专业相关”的态度去看了看,结果发现2008年的事情就是在开头结尾闪现了一下,整个剧完全没提,有点被骗的感觉。但是看的过程收获还是很大的。

首先这个剧院有一楼的站票!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合理啊!希望各大剧院推广!一般这种演出总会有人来不了,演出开始都是会关门就算让你进也只能在后面站着的,所以买了站票还是有很大概率在一楼找到座位。然后就算没找到座位,这个站位是有小桌子和高板凳的。我觉得比坐票还舒服!中间想坐下就坐下,坐累了就站一会儿,想靠着桌子想靠着墙都可以,伸个懒腰都不用担心挡到别人。

然后这个剧的舞台是一个可以旋转的透明盒子,被分成三个部分,大致的场景是一个会议室一个客厅一个库房。但是很多道具可以移动,所以中间也会变成一些特殊的场景。当时推荐这个剧给我的同学还说他觉得这个“舞台基本等于没有”,但是我反而觉得这个舞台设计是最有意思的!就是如果给你一个budget或者说不能撤换舞台道具的限制下,怎么尽可能的让场景多样化。我从这个剧的设计上学到了特别多。

这个剧本很多人好像很喜欢,我反而觉得是整个看下来觉得最平平无奇的地方。也不是说剧本不好,就是,没什么亮点。台词很好,演员很好,配乐很好,就是剧本平平无奇。这个剧本取材于一个因为金融危机出了名的家族企业的故事,但是其实这个公司自从1960年代就已经脱离家族控制了。现在能查到的关于这个家族以前的经历十分有限。剧作家就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结合当时美国的历史创作了这个剧本。也就是说大部分情节是根据历史虚构的。这样的文学作品很多,很多也就意味着大家对于“一般的情节”和“精彩的情节”是有判断的。这个剧基本就是还原了历史,这个家族每一步都遇上了那个年代一个average person会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个average surviver会做的选择。这中间当然有非常精彩的对白,但我觉得这些更有可能是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演员调整过后得到的。换句话说,我可以把这个剧的标题换成任何一个家族,这个故事依然成立。

虽然故事很一般,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剧的视角。这是一个移民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这一家德国犹太移民就被美国CBP叫错了名字。每一个一代移民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的伤痛,那些发音不好念的人或者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新名字”(比如Acemoglu对吧),也有人从此就叫自己“Alex”,“Bob”,“Carol“(请勿对号入座)。一家人好不容易在Alabama站稳脚跟,又要决定去不去纽约。我想我最喜欢这个剧的地方就在于提醒一些白人观众,你们当初是怎么过来的。说起来台下看的好多老爷爷老奶奶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