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or V2

Kumo の blog

来介绍一下濑户内海岛上的行程,包括直岛,丰岛,小豆岛还有淡路岛。

直岛

直岛其实能逛的地方挺小的,岛上大部分好像是山,所以活动范围没有那么大。大概绕着主要公路不停下来地走一圈也就两个小时。但是非艺术祭的夏天游客竟然还挺多。我那天早上高松出发的高速船竟然满了,眼看前面一个人买走最后一张票,这么drama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身上(不过问题不大,因为还有大型汽船上岛,只不过慢一些)。等晚上回来的时候都想赶着最后一班汽船回高松嘛,500人的汽船竟然都快满了,上船的队排了几个拐弯,我差点没找到座位。

直岛的主要景点之间走路半个多小时,会很自然的想要租自行车。但是直岛上面Benesse House的区域内部是不能骑自行车的。租自行车的话必须把车停在美术馆区外面。也就是说如果租自行车,逛完Benesse区域要把车骑回港口再从另一边绕去其他景点。这样和走路搭公交花费的时间可能也差不多了。

Benesse house是有住宿的。分为Oval,House,Park和Beach几个不同的楼。Oval是安藤忠雄的得意之作,只有入住Oval才可以参观,所以Oval也是最贵的。其他的几家不能进Oval,但是可以享受其他住宿福利,比如夜游美术馆。我们这次考虑到时间紧凑,这边的住宿也是有点贵,加上Oval早就没位置了,就没有体验。但是真正玩下来发现当天往返直岛还是有些匆忙,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值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不要想着赶晚上回高松的船,慢慢逛到夜幕降临,想必更有不同的体会。

notchichu
Bennese House Museum…才怪,这是Berkeley的一个楼,但是真的很像啊!

美术馆还是不在博客里详细介绍了,一来官方的介绍非常全面,照片也是艺术家拍的更好看,我没什么可以补充的。二来我觉得美术馆的体验还是挺个人的,评论太多容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不如亲自体验,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总之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展出的艺术品都很棒,而且各种艺术的元素很丰富,不管你平时对哪种类型的艺术更感兴趣,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点自己的东西。一天真的太紧了,尽量还是多留一些时间,哪怕是留一些机动的时间,发现自己不喜欢美术馆再去别的地方看看风景也不错。另外就是Benesse House的餐厅也很棒,食物质量在线,景色简直绝了,餐具也非常好看。最关键的是,我进去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们家选饮料的品味也是一绝,菜单上只写了,比如说white wine,red wine,orange juice这样,但是我们点的几种都巨好喝!

timecorridor
杉本博司 时之回廊
杉本博司,就是最近在旧金山Treasure Island上刚搞了一个Point of Infinity那个!

濑户内海中间这几座小岛会因为艺术祭变得出名,主要归功于大企业家福武总一郎(Benesse集团的创始人,也就是Benesse House名字的来源)的撮合。坊间流传着他如何把建筑师和艺术家拉到一桌饭局上商量成了这些项目的佳话。某种程度可以说用中产阶级的艺术生活重新塑造了农业小岛的生态,但就我自己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氛围,岛民是很乐于见到这种转变的。严重老龄化的地区重新吸引年轻人居住、农户和艺术家的收入都显著提高了。也许关键在于,这种转变并不是由巨头公司用殖民色彩很强的行为带动的,而是由一群本来就非常多元化、甚至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艺术家负责执行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当地人的需求被充分考虑到、反映在艺术作品上。其实想想这个岛上的艺术建筑大概也就是2000年前后开始一点一点搞起来的。每次三年展都会吸引一些新鲜的作品加入,然后其中被筛选出来的符合当地生态的作品被长期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也非常的有机、自然。这种例子当然很难复刻,但是仅仅展示这样一种城市或者地区经济转型的可能性就很棒了。

岛上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澡堂子,是一个艺术品。真的是颠覆了我对澡堂子的想象。还有一个小插曲是公交车上旁边坐了一队国内过来的中学生游学团。唉,看看人家小小年纪就来了我30岁才能来的地方。不过中间听到有个小孩好像在给家里打电话,说日本经济也就这样,不如国内。我心里说孩子你来的是濑户内海上的小岛啊!

丰岛

丰岛也很小而且没什么人,从港口出来以为到了什么异世界。而且来回来去游客就是这些人,前一个景点刚离开就在后一个景点碰到,最后又在同一班回程的船上汇合。这边没有自行车通行的限制,而且很多户外的艺术品,还有一段景色特别好的下坡(当然为了到达这里要先骑一段上坡),感觉最自然的游览方式就是租自行车。日本的这个电动助力自行车真的很好骑!建议推广!

slope
超级出片的斜坡

丰岛美术馆很棒,美术馆介绍还是看官网,其实跟前面直岛都在同一个网站。但还是想说个人的体验很重要,无可替代。如果你看了介绍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和周围的环境融合非常紧密的作品,所以我自然而然就会好奇如果是其他的天气、其他的季节甚至不同的心境来看这个作品会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另外参观的人多人少体验也完全不一样,据说艺术祭期间人会更多,不过他们最近开始采用的新的预约系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坚持同样的流量。目前好像每个小时就30个slot,预约有点压力,但是进去还是很空旷的。

丰岛横尾馆也很有趣,前后院的假山被漆成红色,池水从房间中间的透明地板下面穿过,有鲤鱼在里面乘凉。院子里还有个六面墙壁全是银色反光金属的厕所。可惜太热了,里面比外面还热,想坐在马桶上看着反光的墙壁思考人生,注意力全被“会不会热晕过去”吸引走了,于是赶紧在晕过去之前出来了。说起来,有的酒店房间马桶正对面是一面全身镜,不玩手机的话就会看到坐在马桶上的自己。不知道艺术家是不是在这种酒店得到的灵感哦?如果你看到镜子里坐在马桶上的自己,会不会觉得自己是贝尔芬格

tabako
路边的邮筒

还有心脏音档案馆,本身是个很小的艺术装置,但是体验很特别。然后这里可以录自己心脏的声音加入档案(要花钱)(谁要给你花这个钱!= =)然后可以听别人的录音。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能看到别人录音的时候留下的话,蛮有意思。还有一个森林里面的艺术品,在树中间挂了风铃,风铃上面有人的名字。主要是森林里蚊子实在是太多了,只好边迅速看完就走了。风吹过风铃叮当作响的那个感觉也很独特。

小豆岛

小豆岛其实是两个岛,中间有一个世界上最窄的海峡,大概一步可以跳过去那么窄,所以干脆就都叫小豆岛了。小豆岛其实逛起来还挺大的,而且公交一个小时一班,如果坐公交时间比较紧的话就没办法安排全部的景点。比较建议还是租个车。但是岛上只有一家租车公司,等我们上了岛车已经都租完了,还是要提前一点预定。

小豆岛盛产酱油和橄榄。夏天小豆岛上有个Soft serve 巡礼的活动,跑遍全岛找soft serve还行,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地方卖所有味道的冰淇淋啊!日本人真是过分。橄榄油冰淇淋地中海地区也这么吃,三番就有一家在卖,这边的冰淇淋奶油里面也会加上橄榄叶,做成绿色的,但只是多了一些草的味道,香味还是来自淋上去的橄榄油。酱油也是淡淡的,以豆香和发酵香味为主,没什么咸味。两种冰淇淋都很好吃,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在家试一下!说起来你们都尝过老干妈冰淇淋了吗?

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的小豆岛岛民生活很简单。在橄榄公园路过一个以前当地居民建造的神社,神社在一场地震里毁掉了,现在作为景点被修复,但是也失去了原本的功能。鸟居被隐藏在一大片树林里,进去之后好像看到了以前的岛民在神社前面过节、祈祷、生老病死。以前大家就面朝大海,关心橄榄和酱油。现人们开始通过各种人造景观来怀旧。橄榄公园移植了世界各地的橄榄球树。橄榄树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濑户内海的海景温泉,泡着温泉,吃着酱油冰淇淋,看着海景。日本人真会享受啊。

Shodoshima
小豆岛海景温泉

淡路岛

位于四国和关西中间的淡路岛,似乎是关西有钱人周末自驾旅游的热门景点。但是我看上去有种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破败,好像建筑们在诉说着泡沫经济时期的辉煌,但是和来参观的人格格不入。淡路岛盛产洋葱,这里还能找到抓洋葱的抓娃娃机。然后纪念品店里一箱一箱的洋葱,每个日本家庭似乎都要抱几箱回去。

dramstage
淡路梦舞台

从淡路出发坐了看鸣门漩涡的船。漩涡本身自然是十分壮观,但是最吸引我的是那个解说,全程跟打了鸡血一样,嘴里的话头就没断过,而且都在最高的调值上。属于那种一看就是排练了很多遍,都背下来了但还是十分敬业,每个字都是戏那种。天啊我真的太佩服了。

uzushio
观潮船

去淡路岛的那天刚好有花火大会,但是不爱凑热闹的我赶在被人群堵在路上之前就回到了神户。其实岛上值得参观的景点还是不少的,比如说有四季开放不同花朵的公园,勇者斗恶龙、蜡笔小新、火影忍者主题公园,还有很多的海水浴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感觉有偏差,总觉得淡路岛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和直岛、丰岛的状态完全相反,旅游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很割裂,景点就有点做作。

吐槽

最后要吐槽一下这次去日本感觉遇到的人都跟NPC一样。不光是服务业的,那些同在餐馆里吃饭的人,景点里遇到的人,好像如果把程序的部分剔除,这个人就不剩啥了。举个例子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问当地的人,比如酒店的前台,附近有没有推荐的餐馆。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问这个问题从来都没有让我失望过。只有在日本,我的天啊,好几个人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后先一脸便秘的表情,吭哧吭哧半天,抓耳挠腮,桥豆麻袋,桥豆麻袋捏,又是掏手机又是翻手册……最后告诉我一个连锁店。哎我真的服了,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呗,糊弄我干啥呀?糊弄我就糊弄我,能不能痛快点糊弄我,假装出一副尽力了的样子然后再糊弄我是怎么回事?

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人的爱凑热闹,fear of missing out。东亚国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吧,但是日本真的尤其严重。街上点个路灯也要排几个小时队去拍照,花火大会那个挤得呀。你们就没有什么自己的事情可以做了吗?消费者爱凑热闹,商家也爱凑热闹。夏天日本是柑橘的季节,然后店里就会出夏季限定的菜单,我刚去第一天吃饭看到有酢橘sudachi风味的乌冬面想着没吃过应该还不错,结果我接下来我去的每一家面馆,夏季限定菜单都是sudachi,我整个人都sudachi了!

还有就是现在很多人议论的在日本被歧视的问题,即便是你花了和本地人一样甚至是更高的价格,受到的服务和本地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确实每个人应该全面地了解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和项目,有了“避雷”的评论商家也会提高服务意识,这是好事。但只要我得到了合同约定上的服务,在此基础上的区别对待也不是不能接受吧。毕竟店家想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和本地的客人建立长期的关系上,把游客安排在远处的座位、把食材最差的部分留给游客、用游客听不懂的语言跟本地人吐槽游客,又能责怪他们什么呢?:)

吐槽归吐槽,我仍然觉得日本作为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方便程度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丰富程度都是无可替代的。日本人再怎么小气古板,职业精神还是比很多国家地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毕竟旅行最重要的还是“放松”和“探索世界”,其他的事情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好。

松山

松山是四国地区人口第一大的城市,原来的名字叫做伊予国,所以铁路系统还保留着伊予的名字。松山城区比较著名的景点主要是松山城和道后温泉。道后温泉刚刚整修结束,松山城又开始整修。于是我们看着网上一众只看了松山城没看道后温泉的攻略,体验了只看道后温泉没看松山城的行程。这个城市热门的旅游区就这两块,就感觉道后温泉没开的时候温泉街冷冷清清、松山城口的商店街热热闹闹;现在就正好反过来。

道后温泉是日本三个历史最悠久的温泉之一,但是历史悠久就意味着……年久失修。这次即便是参观装修之后的道后温泉,还是给我一种破破烂烂的感觉。可能本来天气就热,然后本身又是一个温泉设施,里面就热到不行。参观了日本天皇曾经来入浴的房间,我是很难get到日本人对天皇的那种感情啦。

dogoonsen
刚装修好的道后温泉本馆

四国地区盛产各种柑橘。松山有店铺卖从水龙头(日语叫,蛇口)里面接出来不同品种的柑橘汁品尝的服务,像品酒一样。柑橘汁的味道相当丰富。甜度、酸度、苦度,还有各种香料复杂香味,有的橙汁尝起来有一种花椒的香气,有的则带有花蜜一样的回甘。但是尝橙汁的店有好几家,有的同一个名字的橙子在不同的店味道尝起来偶尔还是有区别。不知道是标错了、或者装错了,还是橙子本身的味道也没有很稳定。无论如何品尝柑橘汁真的是我非常喜欢的环节,以至于我买了好多不同柑橘味道的果冻带回来,但是回来之后不到一周就吃完了……早知道多买一点……
orange

多出来的一点时间临时决定去参观了正冈子规纪念馆。松山是正冈子规的故乡。松山市里面到处都是正冈子规的俳句,有的刻在石头上,有的像壁画一样写在建筑的侧立面上。感觉可以做成一个Amazing Race定向越野的题目了。什么在松山城里寻找正冈子规带有夏季季语的俳句,对,就要找一群不会日语的西方人来玩,我就想看他们一边跑一边找,找到了还得抓耳挠腮,啥是夏季季语啊,的样子。

正冈子规的纪念馆里提到他和夏目漱石是东大的同学,两个人一起在松山一边泡道后温泉一边讨论文学,不仅创作了很多作品,也做了不少日文教育相关的工作。可惜最后30多岁英年早逝。顺带一提,深受大家喜爱的日本清酒“獺祭”也是酒厂老板根据正冈子规的笔名之一“獺祭書屋主人”取的。正冈子规选择这个笔名是来自李商隐的外号。据说李商隐会把喜欢的诗抄在纸条上,自己创作的时候就摆在身边,而这种行为就像是水獭在吃鱼之前会摆放好,就像在祭祀一样。再顺带一提,正冈子规也是个笔名,子规正是“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子规,他就是因为肺结核不停咳血才戏称自己是子规。

正冈子规的俳句最有名的一首可能是这个法隆寺:

柿食へば 鐘が鳴るなり 法隆寺

比较有名的翻译是:

方啖一颗柿,钟声悠婉法隆寺

另外我最喜欢的Yorushika的歌词里面也引用过正冈子规的俳句:

絶えず人 いこふ夏野の 石一つ

这个翻译过来大概的感觉就是,夏天的原野上有一块石头,路过坐在上面休息的人源源不断。

有时候觉得很羡慕那个年代,随便做点什么事情都是开创性的,比如把Christmas 加入俳句的冬季季语:

贈り物の 数を尽くして クリスマス

翻译过来大概是:数完准备要送人的礼物的数量,圣诞节到了呢

但是出现这个想法之后我意识到我是在嫉妒,因为我们生下来的年代,Christmas就已经是冬季的季语了啊。

shiki
松山城里随处可见的写着正冈子规俳句的外墙

高松

高松虽然人口上是四国的第二大城市,但是城区比较小,人口密度比松山更大,加上从高松可以前往那几个艺术小岛,接待的游客更多,所以看起来比松山更发达一点。高松的商店街非常集中,各种风味的料理水平也很高,物价相比于旅游热门地区还是稍微便宜一点的。市区比较有名的景点是栗林公园,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总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适合旅居的城市,事实上那些参加小岛艺术祭的艺术家们应该很多是住在高松然后每天坐船去岛上工作的。

在进入高松城区之前,我们现在琴平温泉休整了一下。说是休整,其实旅途从这一天开始运动量就没下来过。琴平这里著名的景点,金刀比罗宫。其实琴平和金刀比罗在日语里的发音是一样的,应该是先有的金刀比罗宫,后面就把所在的地方也叫做这个发音,但是选择了更为简洁优雅的琴平来记名。旅游手册上一生要来一次但是只需要来一次的金刀比罗宫,因为上山有1000多级台阶,台阶的跨度还有点大。据说过去身手不变的老人无法登山完成参拜,于是请自己家的狗代为参拜,所以现在金刀比罗宫的御守会附带一个可爱狗狗。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这里最崩溃的就是下山,因为台阶比较陡,每一步都需要克服想让我滚下山去的惯性,回来腿都软了。

但是这一路碰到一些中学生样子的日本人,穿着统一的制服,飞快地跑上山又跑下山(所以遇到了两次,已知两次相遇之间的时间是t,求我们的速度差……)这些学生在碰到路人的时候非常认真地停下来、摘帽子、鞠躬90度、打招呼,说的其实是こんにちは但是空耳听起来真的很像good job。不知道是什么体育社团暑期合宿的活动还是和宗教相关的仪式。但是看着他们飞速下山的身影我在想,也许利用惯性一路跑下去才是更省力的走法。如果我要是有本科毕业时候的体能肯定可以做到,啊,这些年我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山脚下有一家巨好吃的可乐饼,炸可乐饼的老奶奶温柔又有耐心。真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可乐饼。

konpira
金刀比罗宫,在1000多级台阶的山顶

kotohira
从山顶看下去的景色
这个图里中间那个山的名字叫,讃岐富士,是不是有种“南方哈佛”的感觉……

山上还有一个资生堂的联名餐厅,到的有点晚没赶上正餐就只吃了甜点。日本夏天的桃子是真的很好吃。当然湾区的桃子也很好吃。感觉日本人做这种需要花心思的甜点很有一套,一个杯子里面奶油、冰淇淋、果肉、jelly,果酱,一层叠着一层,味道口感又丰富又不会冲突。果肉本身很甜,但是其他甜品的甜度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区分,更不能让舌头麻木尝不出水果的甜味。另外不同组成部分的最佳食用温度其实是有区别的,温度本身也会影响对甜味的感知。

上山的路上还有三个花钱参观的房间,分别展示了一些文物、一些艺术品还有一些建筑以及方丈墙上的画。关键是,有空调!感觉我进去参观想要休息一下的目的超过了对这些展览本身的兴趣……真是有点过分。

不过还是看到了很喜欢的罗汉:

luohan
非常喜欢这个罗汉的表情……

我们抱着晚点上山不会太晒的想法出门比较晚,结果其实还是热的够呛,然后路程比想象的要远,中间还在空调房间里呆了太久,最后不仅没有赶上资生堂联名餐厅的饭,还差点没看到金刀比罗宫里面的样子。夏天的时候五点半金刀比罗宫会关门,御守之类的售卖也会停止。我们刚好在关门前几分钟到了门口,从酒店出来大概已经过去快三个小时了。不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神社关门的仪式,工作人员穿着一身白色的衣服把大门一扇一扇关起来,然后开始敲起旁边的鼓。全程一言不发,周围的游客好像不存在一样。

其实金刀比罗宫再往上还有500多级台阶可以去到更高的地方,沿途也有一些神社,这次无论是因为体力还是时间都只能放弃了。如果有喜欢hiking的朋友安排这里的行程,想要爬到山顶的话最好还是上午就过来。

前言

哈哈哈,我又偷偷出去玩了!好像最近”偷感“这个词很流行,然后《不合时宜》还专门出了一期播客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以及为什么没有必要这样想。我其实是没有刻意要隐瞒这件事啦……但是发现现在偶尔消失个一周,周围的人也不会注意到。这次出行真的是非常临时,大概出门前两周才动了心思做各种准备,实际操作下来竟然也还好。这篇文章讲一讲行前准备、行程规划方面的经验。

四国地区

四国的简介可以查看工头坚的影片。还有东京脱线时间的播客。选择这个目的地一来是日本四个最大的岛我已经去了三个,只有四国还没去过。二来最近去日本的人太多了!热门景点人山人海,四国好像成了为数不多的没那么火热的目的地。实际上到了四国发现虽然中国人和白人不多,反倒是能碰到很多说韩语的游客。起初打算环游四国一周,但是一周的时间环游四国一周还是比较紧,最后放弃了更“村“一点的德岛和高知,改为多花点时间在濑户内海附近的美术馆上。濑户内海艺术三年展还是蛮有名的,下一次就在2025年,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再计划应该还来得及。

shigoku
四国的路牌

机票

这次选择了廉价航空Zipair。据说SJC这条航线要改成季节性航班了,不得不说有点遗憾。SJC这机场很小,基本提前一个小时到完全来得及。Zipair飞机上面基本什么东西都要钱,水也是收钱的。感觉Zipair这个收费机制就很适合上飞机不要吃饭直接睡觉。当然就是突然饿了就比较尴尬,尤其是Zipair会卖辛拉面,点了拉面的人真的是对周围一圈造成暴击伤害。飞机上换座位也要收钱。上飞机之后看到有一排空着的位置想过去只需要交几十美元就可以过去了,真的是很贴心呢!

Zipair只有千叶成田的航点,想着时间有限,干脆就直接接上Jetstar从成田去松山的航班。此松山非彼台北松山,听说真的有人会买错。两班都是廉价航空,刚好我就只带14kg的行李就好了。收拾行李要不停的断舍离有点痛苦,不过抱着”我倒要看看我最少能带多少东西“的心态最后竟然也收拾的差不多。但是其实一路下来也没有被称过行李重量。日本国内航班并不检查证件,落地成田之后拿着网上check in的登机牌直接去T3 Jetstar的登机口就可以了,中间完全不会有人给你的行李称重。后来跟人说起收拾行李的事情有人告诉我有个东西叫廉航神器,就是身上全是兜的一件马甲,能把包里的东西都转移到身上……行,

酒店

这次选择了日本当地连锁+温泉酒店的模式。本地连锁酒店比如Candeo, JR Clement,包括Dormy Inn, 东横Toyoko,东急 Tokyu,大丸Daimaru,这些酒店的质量都非常不错,和国际连锁的酒店相比,性价比很高。如果要说缺点的话本土品牌的房间会小一些,然后前台的英语水平不一定够用(checkin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要问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不一定了)。但是深谙日本人生活习惯的本地品牌很多都会配置温泉浴场。除了温泉水可能是烧热水+汤料调配出来的。如果酒店本身位置比较好往往会把温泉放在顶楼。泰国有rooftop bar,新加坡有rooftop泳池,日本有rooftop 温泉。我觉得最酷的还得是rooftop温泉!

这次温泉体验了琴平温泉和小豆岛温泉,两个地方的景色都非常棒。但是吃的都比较一般。

umirestaurant
丰岛上的海边餐厅

火车 轮渡

如果不是从机场进入四国,本岛陆地连通四国的主要有三条路线。最常用的JR火车连接了冈山和高松。西边从广岛,福山附近的尾道出发可以穿过岛波海道前往松山附近的今治。岛波海道是很有名的骑行线路,中间有大大小小的海岛可以骑行穿过,沿路的风景据说很棒,自行车租赁点都一般都支持异地还车。如果骑全程过于硬核也可以安排在中间休息或者只骑一部分,沿途也有公交车。最后就是在神户和德岛(鸣门)之间穿过淡路岛。淡路岛上交通主要靠自驾,公共交通比较捉急,建议选择这条线路还是租车比较方便。除了陆路,坐船连接四国和本岛包括九州的方式就更多了。如果不着急,在船上慢慢欣赏濑户内海的风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濑户内海美术馆所在的小岛们,包括丰岛和直岛。从高松或者日本本岛那边的宇野都可以坐船到达。高松是个更大的城市,晚上可以吃得好一点顺便逛街。宇野的话我也没去,但是看上去就可以收拾收拾早点睡了。船通常分为两种,汽船和高速艇,前者下层甲板是汽车用的,上层是载客用的,大概能坐500人,还会有自动贩卖机、厕所、观景台之类的,甚至还有卖现煮乌冬的摊位。高速艇则是只能坐几十人只有座位的小船。从高松到直岛,汽船要一个小时,高速艇大概只要30多分钟。

JR最近经历了一轮JR pass涨价。这次主要在四国范围活动,四国有区域pass,如果要环岛一周或者往返松山和高松还是合适的。四国地区没有新干线,火车的班次也稍微少一些(再少也还是比Caltrain之类的多的!)。在东京关西这种地方出门基本上不太用看时间表,错过一班下一班也就十几分钟。四国的话还是稍微看一下比较好,不然错过了可能就要等,半个小时呢。

租车

因为想要安排鸣门漩涡和淡路岛的行程,又被鸣门前往神户的非常不方便的公共交通搞得头痛,最后决定安排一天租车的行程。一开始想要鸣门租车到神户还,无奈鸣门这个城市太小,没有什么支持异地还车(比如Toyota Rent a Car)的大一点的租车公司。于是改成坐火车从高松前往神户,然后神户租车往返鸣门大桥这样的行程。回来之后想一想其实就从高松租了车开到神户就可以了嘛!

在美国办国际驾照还挺容易的,跑一趟AAA的office半个小时就能办下来,如果附近没有office也可以邮寄。日本是右舵左行,但是开起来还好,只要跟着前面的车就行了。比较不适应的一个是每次想打转向灯就把雨刷打开,另一个就是右转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右边来的车。

在关西附近租最便宜的车型(日本特供超省油Toyota Yaris)一天车的价格加上保险大概8000日元,但是过路费一天我们花了快5000,还有1500左右的油。日本车载导航很神奇,最好会一点日语,不然用起来可能会很烦。一旦掌握了技巧,这个导航不仅有实时交通信息,还会在每一个路口告诉你靠哪条道,还是挺高级的。另外就是日本人对加满油还车这件事非常斤斤计较,要出示最后加油的小票。

交通卡和电话卡

Apple pay已经支持把Suica或者ICOCA加入钱包然后用apple pay绑定的信用卡随时充值。很多美国羊毛党都说趁着日元汇率好的时候充了好几万进去。现在日本suica真的到处都收,不管在哪个城市,火车公交便利店行李柜电影院……而且不需要解锁手机直接贴上去就可以,超级方便。这样就不需要准备太多现金,虽然现金也用取现免手续费的卡,用多少取多少就好。比较烦的是我去的那几天日元汇率波动很大,甚至还经历了日经指数历史上最大跌幅……也是一种一期一会的体验了。

电话卡可以在任何一家提供eSim流量的公司(Ubigi,Holafly,Airalo)买,直接手机上安装下飞机就能用,买的流量比较少也可以随时充值。比之前排队领wifi还wifi真的是方便多了。可惜就是还是只有流量不能打电话收发短信,日本似乎要求能打电话的号码必须要实名制,也只能这样了。途中有时候需要给酒店打电话安排接站,我会让前面一家的酒店前台帮忙。感觉用Skype打过去应该也是可以的。

碎碎念

其实出门之前要准备的东西也就这么多了呗,如果是自己出门的话可能花个两三个晚上就可以把这些东西搞定。当然了,也可以说我平时就有在关注各种旅游博主或者是论坛博客上的文章,所以提取起这些信息来才会比较快。但是想一想自己也是从什么都不懂,一想到出国就很紧张,看到公共交通线路图都头大的阶段过来的。这里必须要感谢一下之前带我安排日本行程、还有介绍信用卡机票酒店点数经验给我的朋友们了。有你们真好呀~

2024上半年的总结。太长了拆成两篇发。以及这样我就可以推荐两首歌了!

Music

我有一次开车的时候放自己的歌单,同学问我你的歌单里是只有日语歌吗?我说当然不是啊,刚刚不是有一首韩语歌吗?

Bilibili链接

Books

The Bell Jar by Sylvia Plath

“I saw my life branching out before me like the green fig tree in the story. From the tip of every branch, like a fat purple fig, a wonderful future beckoned and winked. One fig was a husband and a happy home and children, and another fig was a famous poet and another fig was a brilliant professor, and another fig was the amazing editor, and another fig was Europe and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and another fig was Constantin and Socrates and Attila and a pack of other lovers with queer names and offbeat professions, and another fig was an Olympic lady crew champion, and beyond and above these figs were many more figs I couldn’t quite make out. I saw myself sitting in the crotch of this fig tree, starving to death, just because I couldn’t make up my mind which of the figs I would choose. I wanted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m, but choosing one meant losing all the rest, and, as I sat there, unable to decide, the figs began to wrinkle and go black, and, one by one, they plopped to the ground at my feet.”

听了《痴人之爱》播客的推荐觉得和我最近的很多心态很像,就开始读了。正如播客里面介绍的,作者本身是个诗人,书里用了大量天马行空的比喻,就像前面引用的这段。不仅内容本身想象力超群,就连遣词造句也往往突破常理,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播客里讲的主要情节是“小镇做题家女的纽约历险记”,我正好要去纽约,本来计划是去纽约之前看完的,结果不出意外地拖到了行程结束。但是回来看了没一会就发现主人公也离开了纽约。其实书的篇幅大概一半一半,一半纽约历险记一半精神病院历险记,后一半没有前一半那么快节奏、光怪陆离,但是更触及到主人公精神世界的阴暗面。哦对了这本书里面有大量关于自杀的描写,所以不建议有自杀想法的期间读。

书的标题来自这句话:

“Wherever I sat—on the deck of a ship or at a street café in Paris or Bangkok—I would be sitting under the same glass bell jar, stewing in my own sour air.”

(你看,不仅bell jar这个比喻非常神奇,stew这个词是不是也用得绝妙!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我发现豆瓣和goodreads上评论这本书的侧重点还蛮不一样的,好像国内的读者也整体上更喜欢纽约历险记的part(听说现在的你成了大锦鲤!)而美国读者会更能共情回到乡下之后的生活。(”I’ve done my years in NYC.”)也许国内过去这些年迅速的城市化折射了出了类似的心态变化,而美国生活的底色就是大农村吧。当然这本书的重点还是无处不在的钟形罩。我很同意一些书评里面提到的,这个罩子既是一种禁锢也是一种保护,作者很清楚拿掉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却还是选择“stew in my own sour air”。我想长久以来困扰我的类似的问题就是,敏感的神经、不熄的创作热情和”幸福的生活“(或者说,成熟的社会化)到底有没有办法兼得?

后半段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也很少被(国内的)书评提到,就是作者对Rosenberg案件的反应。新闻发生,Esther本来想要和周围的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disgusting“,结果发现周围的人确实感到了disgusting,只不过是站在相反的立场。这件事给Esther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会感受到,对方看似无心的一句评论在Esther心里会造成多大的波澜。

Nocturnes: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by 石黑一雄

这本书也说不上薄,但还是很爽地一天一个故事,一周就翻完了。据说石黑一雄曾经想要走音乐这条路,后来”发现没有天赋放弃了“,当然这句话似乎又是他最擅长的写作技巧——来自不可靠叙述者的谎言。整本书在讲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故事,有天赋的人如何被天赋所拖累,天赋的幸运如何成为一种诅咒,浪漫的幻想与生活的柴米油盐人情冷暖如何冲突又如何共存。忘了不知道谁说过,长篇小说谋篇布局安排线索固然困难,短篇小说控制时间的流逝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更需要”天赋“和技巧。不可靠叙述者的技法在短篇小说中更难运用,但是石黑一雄做的巧妙极了。
五个故事各有特色。似乎每个人对故事的解读都有一些不一样,豆瓣上的一些评论似乎遇到了翻译问题,我看的是英文版,但也还是觉得作者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每个故事里面都存在那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一开始很容易掉进叙述者的陷阱,但是总会迎来具有石黑一雄特色的反转,反转总是来的猝不及防,又让人叹息。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石黑一雄,我没想到你是个这么搞笑的人!很多段子都可以拿去做stand up comedy了。
标题中有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Music的部分比较明显。虽然故事里面主要人物是虚构的,但是里面提到的音乐和音乐人都是真实的。并且作为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还是对美国(当时的)流行文化有很多了解,豆瓣上有人做了一个歌单,很适合配合小说一起去听。当然这个歌单有剧透,可以读的时候再点开。还有一个Spotify版的 Nighfall的部分更subtle一点,除了故事的高潮往往在傍晚到来,我觉得也有一些像日语“たそがれ”的感觉:人性的晦暗和真实在一天结束之后的疲惫和暮色的掩盖中暴露出来,说谎者的伪装被拆穿,但是一切在漆黑的夜色中不再重要。

金阁寺 by 三島由紀夫

也许是我陷得太深,但是真的觉得金阁寺是一个绝妙的学术界隐喻。(难道不是所有事情的隐喻吗?)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鹤川,还有一些柏木。住持老师其实是个很敬业的住持,一直在做他能做、该做的事情,却无法避免地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被不断地过度解读、恶意揣测。当然,还有永远耸立在那里、闪闪发光、成为一切罪恶根源的金阁。

行恶而见乐,皆因恶尚未成熟。

不喜欢金阁寺的人会觉得作者在为火烧金阁寺的行为辩护,照这个逻辑,写了吴谢宇特稿的记者是在为吴谢宇的行为辩护吗?“这件事我非做不可”的信念促使人们去克服障碍、达成目标,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觉得发起这场战争“我非做不可”,奥本海默觉得这个原子弹“我非做不可”。三岛由纪夫想要去回答的问题就是,这种“金阁寺我非烧不可”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也许这种解读和现实中火烧金阁的僧人的真实想法毫无关系,但是作家的解读是逻辑通顺的、是能引发共鸣的:

目睹人的苦闷、血,听到他们临终前的呻吟,会让人变得谦虚,变得善解人意,变得乐观平和。而不会令人起杀意。人们是突然变凶残的,比如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无所事事地望着透过树叶漏在地上的阳光。杀意往往产生在这样的一瞬间。

痴人之爱播客有一期付费内容在讨论金阁寺。我很喜欢主播说,当你看不懂《金阁寺》的时候能感受到这本书文字的美,当你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获得了一些相关背景,终于看懂了《金阁寺》的时候,却再也感受不到它的美了。

Why We Sleep by Matthew Walker

同学遇到了很严重的睡眠问题,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决定买一本送给他,然后在送出去之前自己也迅速翻了翻。在学术界呆久了,看这种科普的书特别快——倒也不是说我读书快,只是知道很多东西认真看了也记不住,看个索引剩下的等日后用得到的时候再去搜索就好了。毕竟整本书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文献综述啊。作为一个失眠经验丰富的人多多少少还是被书中介绍的睡眠缺乏对健康的影响吓到,不过放下书还是要提醒自己,统计学是统计学,生活是生活。放下书该失眠失眠~

从学术写作的角度,这本书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让自己的论点更吸引人的技巧。虽然网上的书评很多人在批评作者刻意筛选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研究,把一些科学界尚有争论的研究拿出来“哗众取宠”。但我还是觉得作者做出的呼吁和建议在我看来是善意的。虽然呼吁任何改变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种改变的副作用,但是站在大众、传统、权势的对立面去呼吁一些改变总需要更多的勇气、策略和耐心。

网上的评论应该对睡眠不足导致疲劳驾驶的危害性、长期睡眠不足对各种心脑疾病风险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睡眠质量的tips讨论很多了,在这里不再赘述。(但还是呼吁大家不要疲劳驾驶!)我想特别分享的一点argument是,作者提到,人群中存在40%的晨型人,30%的夜型人和30%的混合型人。这种基因带来的差异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面有非常严重的歧视性后果。比如打卡制度强行改变夜型人的作息、导致其绩效不高、进而影响健康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再进一步,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不需要打卡行业里面聚集了更多的夜型人,但是这些行业往往也更“卷”,这就是社会对非主流群体的压迫造成的更深一层的影响,非主流群体看似通过“个人的努力”摆脱了难以忍受的环境,但是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竞争失败就无法维持现状的不安全感。资本主义固然通过竞争机制解决了专制社会对自由的限制,但这决不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终点。

Anime

葬送のフリーレン by 斎藤圭一郎@Madhouse (原作:山田鐘人、アベツカサ)

28集的半年番,斎藤圭一郎爆肝倾情奉献,MAL力压钢炼登顶,陪我度过了许多个疲惫绝望的周五的芙莉莲。网上吹的已经够多了,原作、美术、作画。还没看过的一定要试一试。

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似乎很多人不喜欢考试篇,但是我意外地非常喜欢这一部分。大概是因为我还在学校?(奇怪网上说不喜欢的难道大多数不是学生吗?)这一篇出场人物众多,很多人的戏份非常有限,但是不管是原作还是动画都尽量给这些人物一个非常立体的形象。冒险的路上主角一行面对的是恶魔,面对恶魔的剧情相对容易掌控,因为恶魔的想法很单纯。当然作者也提出了非常有趣的问题,不同种族之间真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吗?(猫猫知道我有多爱他吗?)考试篇面对的是人,而人的想法很复杂。作者在这方面做的就很棒。全篇看下来每个人戏份不多,却都让人印象深刻。

好像芙莉莲的评论也很多集中于勇者的性格、几对恋爱的关系还有寿命论上。我其实更enjoy几对师徒关系,还有对于魔法世界的描述。“想象不出来的东西是无法实现的”,学术不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嘛。我们都向往芙莉莲和菲伦这样童话故事般的师徒关系,可是现实里能像赛利耶和她几个“不成器”的弟子那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以前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总是喜欢问学长学姐或者年轻的老师,“你什么想到这个idea的”之类的,然后经常得到一些,很偶然啊,就做着做着就想到了啊,一开始也没有想做这个啊,之类的回答。刚开始会觉得是不是因为在问人家吃饭的本领所以不愿意说,但是现在慢慢意识到他们可能说的也是实话,事情就是很没有道理,很多无法掌控的因素。成功的经历终究是没办法复制的。

当然认识了这件事情呢,对找工作又没有任何帮助,功成名就的老师可以对学生说我做出成果很随机,求职的学生却不能对面试官这么说。

ダンジョン飯 by 宫岛善博@TRIGGER 原作:九井谅子

刚开始一直当搞笑美食番看的(现在想起还是会笑出声来,比如第18集简直了……),结果看了B站up主多边兽2的解说才意识到这是个环保番啊!这个剧情整体呈现出来的不管发展有多离谱还是要遵从自己的目的(救妹妹)和爱好(吃魔物)去往下推进的精神,感觉也是很打动人的。这个番真的看上去在搞笑在放飞想象力,但是细想一想每个人的人设都很完整,人物都有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推动事件。参考前面多边兽2的解读,想起Yorushika的一句歌词:

僕の食べた物 全てがきっと生への対価だ

響け! ユーフォニアム by 石原立也@Kyoto Animation 原作:武田綾乃 编剧:花田十輝

现在还是会想起当初听说京阿尼纵火案的震惊和难过。这种难过不可避免地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是京阿尼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还是要创作。有京吹第三季看真的是太好了。

这一季的剧情本身也很让我能relate。神回八、九集播出的时候我正好跟同样很喜欢京吹的朋友见面,讨论了很久。第二天又想起前一天的讨论,忽然走在路上就开始大哭。黄前社长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如果我老板看到类似的事情,就会说那就这样(像后续剧情那样)解决不就好了,完全不需要中间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内心毫无波澜,可能这就是成熟大人该有的样子吧。可是这期间的情绪就是很真实、很难不去想啊。

后面12集好像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倒是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之前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开玩笑说,哎呀无非就是折腾一圈最后主角克服心结凭实力赢回自己的位置然后Happy Ending嘛。结果播出之后发现不是那样还挺惊喜的,而且觉得这样处理虽然有些刻意,但是结果上是合理的。我说合理的意思是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嘛。再后来发现原来是编剧改了原作的Happy Ending,我还蛮佩服花田这么做的。怎么说呢,好像更容易把自己带入了呢!(笑)

虽然我没有网友们那么生气,但是看到网友们做了那么多才华横溢的二创视频也是有些感动的,各种重写结局,配上各种应景音乐,还有AI配音。果然这个时候创造力还是最丰富的啊!

TV Series

The Bears S1

被同学提了一嘴,本身剧集不长,花了几天一口气刷完了。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找工作的时候present就像厨师在给顾客上菜,虽然你已经做了很多很多遍了,但是吃的人大多是第一次吃(如果不是第一次吃那就更要小心了),所以每次present都还是要全力以赴。看了这个剧,我觉得这个学术界和餐馆的比喻还可以再延伸一下。混乱肮脏的后厨、永远也解决不完的突发状况、没事找事的麻烦顾客(which is your上帝)、紧绷的同事关系。但是餐馆有一点好的就是你可以和同事起冲突的时候大声互相骂Fword然后第二天正常上班,学术界就只能忍着(就更像剧里面出现的主角以前就职的米其林餐厅)。

僕らは奇跡でできている 我们由奇迹构成

被同学安利的剧,好像很久没有看日剧了呢。各个线叙事其实有点乱七八糟的,很多看起来是大转折的剧情其实真的一眼就看出来了,然后所有人故作玄虚的样子看着就有点傻。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剧真的蛮治愈的。我和朋友都觉得系主任是个设计的很好的角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固然好,但是这样做的代价也不能视而不见。这部剧并没有一味地宣扬男主的做法,而是借由系主任之口提醒大家乌龟和兔子各有各的生活要过,并不是一种就比另一种好。但是从社会的层面、集体的层面,包容多样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兔子和乌龟都能从彼此的存在中获益。更何况价值观也不仅仅有兔子和乌龟这一种分法。话虽然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想当兔子的人还是太多了,多从乌龟的视角去讲一些故事总是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Other

The Lehman Trilogy

被网友和线下的朋友同时推荐了,本着“专业相关”的态度去看了看,结果发现2008年的事情就是在开头结尾闪现了一下,整个剧完全没提,有点被骗的感觉。但是看的过程收获还是很大的。

首先这个剧院有一楼的站票!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合理啊!希望各大剧院推广!一般这种演出总会有人来不了,演出开始都是会关门就算让你进也只能在后面站着的,所以买了站票还是有很大概率在一楼找到座位。然后就算没找到座位,这个站位是有小桌子和高板凳的。我觉得比坐票还舒服!中间想坐下就坐下,坐累了就站一会儿,想靠着桌子想靠着墙都可以,伸个懒腰都不用担心挡到别人。

然后这个剧的舞台是一个可以旋转的透明盒子,被分成三个部分,大致的场景是一个会议室一个客厅一个库房。但是很多道具可以移动,所以中间也会变成一些特殊的场景。当时推荐这个剧给我的同学还说他觉得这个“舞台基本等于没有”,但是我反而觉得这个舞台设计是最有意思的!就是如果给你一个budget或者说不能撤换舞台道具的限制下,怎么尽可能的让场景多样化。我从这个剧的设计上学到了特别多。

这个剧本很多人好像很喜欢,我反而觉得是整个看下来觉得最平平无奇的地方。也不是说剧本不好,就是,没什么亮点。台词很好,演员很好,配乐很好,就是剧本平平无奇。这个剧本取材于一个因为金融危机出了名的家族企业的故事,但是其实这个公司自从1960年代就已经脱离家族控制了。现在能查到的关于这个家族以前的经历十分有限。剧作家就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结合当时美国的历史创作了这个剧本。也就是说大部分情节是根据历史虚构的。这样的文学作品很多,很多也就意味着大家对于“一般的情节”和“精彩的情节”是有判断的。这个剧基本就是还原了历史,这个家族每一步都遇上了那个年代一个average person会遇到的问题,选择了一个average surviver会做的选择。这中间当然有非常精彩的对白,但我觉得这些更有可能是在排练过程中导演和演员调整过后得到的。换句话说,我可以把这个剧的标题换成任何一个家族,这个故事依然成立。我觉得这只是一个average的剧本,一个命题作文,一个chatGPT也能写的剧本。

虽然剧本很一般,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剧的视角。这是一个移民的故事。故事的一开始这一家德国犹太移民就被美国CBP叫错了名字。每一个一代移民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的伤痛,那些发音不好念的人或者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新名字”(比如Acemoglu对吧),也有人从此就叫自己“Erica”,“Sarah”,“Diane“(请勿对号入座)。一家人好不容易在Alabama站稳脚跟,又要决定去不去纽约。我想我最喜欢这个剧的地方就在于提醒一些白人观众,你们当初是怎么过来的。说起来台下看的好多老头老太太啊……感觉SF年轻人挺多的呀,为什么我看个音乐会看个剧里面全是老头老太太……

2024年上半年,从上一轮工作的手忙脚乱中恢复,同时为下一轮工作的手忙脚乱做准备。不知不觉中在别人眼里看来非常大的事,好像在我看来也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当然我看来非常大的事在另一些人眼里也是稀松平常吧。偶然和以前的教授聊到work life balance,教授坦言工作对她而言只是保持生活状态必要的努力,如果工作让生活变得枯燥乏味那工作也没有意义。有时候自己也是很奇怪,明明很相信的事情非得需要来自一些人的确认才可以执行。

这半年还认识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朋友,这也印证了读书、行路和与人互动之间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关系。有一些人也实在地改变或者说拓展了我的一些兴趣,不管是阅读的兴趣、活动的兴趣还是对生命本身的兴趣。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生病期间不得不放下所有其他的事情,生活只剩下最低限度的活动。不断提醒自己平时的那些时间是多么的奢侈。周围的世界继续飞速向前运转。这个世界本质上与自己无关,在望不到边的巨大海洋中,人只能不断生产符号来弥补匮乏。

Music

先来把音乐推荐放上来,这样可以变听边读~

Bilibili链接

听了Laufey的演唱会,我是跟一个男生(有女朋友)去的,路上就跟他说满街都是穿着白裙子的女生,偶尔有陪着穿白裙子女生来的男朋友,像我们这种两个男生的组合真的是很少见呢!Laufey的妹妹也来了!演唱会结束的时候Laufey唱了Letter to my 13 year old self.

Keep on going with your silly dream
Life is prettier than it may seem
One day, you’ll bе up on stage
Little girls will scream your namе

全场都在scream her name,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Games

2024年真的出了或者宣布了好多好作品啊多到玩不过来!下半年有超级期待的Metaphor: ReFantazio!感觉到时候肯定会忍不住第一批去玩。说起来最近ATLUS又重制了真女神转生5,看评测视频比原版真的改进了不少。开始有点后悔玩早了。

Unicorn Overlord by Vanillaware

2024最惊喜的游戏!感觉可以和Metaphor: ReFantazio拼一下我的年度最佳!试玩很大方的给了七个半小时(实际上查看词条不计算时间,也可以反复读档重打战斗,玩10个小时都没问题),本来想说试玩一下打折再玩,结果放下手柄做梦都在想战术,不知不觉播放列表里全都是战术搭配的视频,于是抱着支持香草社的心态原价下了单!
据说香草社开发这款游戏用了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十三机兵还没发售的时候圣兽之王已经在开发了。10年,天啊,想象不到自己一个项目做10年。不过就是要有“我这个东西做出来就是最棒的”那种自信。
评论说十三机兵和圣兽之王走了两个极端,前者剧情强到无敌但是战斗一坨屎,后者刚好相反。我倒是觉得有时候在一方面追求极致就难免在另一些方面作出妥协,并且无论是十三机兵的战斗还是圣兽之王的剧情,平心而论还是过了及格线的。我可能不会单独为了圣兽之王的剧情购买这款游戏,但是玩游戏的过程中并不会因为剧情想要弃坑,这样不就够了吗?具体一点,我觉得圣兽之王的故事线和火焰纹章风花雪月差不多就是在同一个level吧。另外说实话虽然主线有点cliche,但是角色之间的小剧场写的还是蛮不错的,有些真的很搞笑,是战斗之间调解气氛的不错调料。
我对这个游戏不满意的地方自然就是在描绘女性角色的吸引力方面做得有点过,有点到了物化女性的程度了。朋友说想想这个游戏主要的受众,为了多卖这样做也合理。我是不会judge公司为了生存赚钱啦,但是你们是香草社啊!如果对自己的游戏质量有足够的自信,又何必为了迎合特定玩家群体的喜好做出妥协?有一点业界标杆、引领行业方向的自觉啊!(如果说,开发者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妥协,那我觉得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并没有把男女角色一视同仁地处理。你看看隔壁如龙8是怎么物化男性的!)

Persona 3 Reload by Atlus

这个06年开启了一个新的RPG时代的作品迎来了重置,但其实重制的只有美术建模和一部分音乐。网上测评会说这个游戏前期坐牢后期有意思一些,我的体验恰恰相反,后期比前期更坐牢。我打的Hard难度,前期攻略迷宫还需要精打细算sp的消耗,boss战也往往要打好几遍才能过。到了中后期反而可以开大招逃课,探索迷宫像流水线工人。最终boss(包括隐藏boss)的设置也不够有趣,相比之下P4和P5的战斗都好很多。游戏的剧情本身有很强的宗教哲学意味,值得反复琢磨,但是故事讲述的方式实在是有些考验耐心。现在我们陷入了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的抉择,但是这个月还是要上学考试哦!小说叙事是需要节奏的,铺垫的时候慢一点,等剧情冲突积累够了就快一点。这个游戏完全没有在管,不管危机程度如何,日常总是按部就班地推进。(也许这就是他想要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确实用P5的标准去要求P3是不公平的,让人十分沉迷的persona合成系统从P3到P5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这次游戏流程最让我沉迷的也还是这部分(此处应该有“全ての人の魂の詩”的BGM!)玩过了系列越来越多作品之后开始对一些persona的典故有了了解,很多特殊合成的公式也变得有迹可循起来。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是最初开始接触P5对这些仲魔一头雾水那个小朋友了,这些年有机会看到一些神明在当地人眼中呈现出的不同样子,对比起来也是十分有趣。从游戏设计的角度来看P345一路下来怎么样改进系统,怎么样做创新,怎么在冲突的设计中做取舍,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也是众多从P5才开始接触到这一系列的人,但是玩过其他作品才意识到P5的众多巧妙设计并非偶然,而是一代一代改进积累下来的结果。

有机会去屋久岛玩吧!游戏里面社会人攒了很久钱终于来得起屋久岛,看到富二代高中生随随便便包船过来结果大破防的画面又搞笑又扎心……

推荐机核的Cathenris这篇讲P3这篇讲P5的文章,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persona系列游戏的主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有时候明明很久之前玩的游戏,但是在网上还能遇到新的评论和解读,也是一件蛮开心的事情。

龍が如く8 by SEGA

2月份发售了的如龙8,六月份就开始打折了。我在发售的时候就跟朋友开玩笑说看看我是先玩如龙8还是先去夏威夷。结果我虽然先去了夏威夷,但是去的是Maui岛如龙8的故事发生在Honolulu也就是Oahu,四舍五入就算同时吧!

新角色是井口理建模配音的,网友一致表示每次看到他就想笑,总觉得一张嘴要开始唱“ときには……”。顺带一提,这作每一章的标题是一首歌名,然后井口理自己赞助了第一章。而且这个法师担当说着最怂的话,却打着最狠的输出。(没玩过如龙的朋友看到后面难波入队吐槽这两个人建模怎么一模一样!)
玩7的时候没感觉,玩8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老玩家会不喜欢改成回合制了。改成回合制之后这个桐生一马真的好没用啊!因为回合制主打的是团队配合,得有人buff,得有人输出,得有人奶。桐生一马这个定位吧就有一点迷,前期输出不如法师,后期成长高一点,但是输出还得靠队友辅助。(果然,这就是桐生从春日身上学到的东西吗!)

然后一如既往地,SEGA到底往里面塞了多少个小游戏!如龙森友会和江湖宝贝对战莫名上头怎么回事。我说过这种游戏里次要的元素只要做到及格就好。喜欢玩动森就去动森里玩嘛。在如龙里玩动森肯定不如在动森里玩动森。(我在说什么?)但是在如龙里玩动森的意义就在于,各种模型都是主线剧情里出现的(制作团队:我建模都建好了,不重复利用一下多浪费),你就会忍不住想要建一个自己的街道,就会忍不住想请主线遇到的角色来玩……就让你会忍不住想玩下去。就好像P5如果不把跳舞游戏单独拿出来卖,而是直接做到P5里面,想必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吧。

网友们都非常喜欢的告别日记(ending note)确实做得很棒,我一个不是很了解前作剧情的人都感动的不行。有时候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没办法好好告别”或者“没办法好好给事情收尾“都是莫大的遗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期待喜欢的作品可以一直更新下去,希望”后日谈“之后还可以再有”后日谈“。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就抓住机会好好道别吧。

游戏的主线剧情吐槽的已经够多了,不合逻辑、偷懒的地方我就不另外吐槽了。毕竟,在虚拟世界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有问题!但我还是想夸一下,制作组的思路还是很有值得借鉴之处的。这一作从“社会边缘人”的视角展开,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意义的。很多推荐游戏的视频提到黑道现在在日本已经几乎要消失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年人(游戏里面对出现在柏青哥店里的落魄60岁黑道大叔的吐槽十分精准)。这个时候想要把如龙这个IP继续做下去,也必然要做出对应的改变。我记得很早看Freakonomics里面就介绍到其实毒贩这个行业也很符合经济学规律——看上去利润很高,其实和风险都成正比,并且资源和利润集中在管理高层的现象更加明显。看样子日本黑道也遵循类似的逻辑。

相比于拉垮剧情,这个游戏让我更不舒服的地方是制作组对回合制RPG的敷衍态度。不管是战斗机制、数值系统还是迷宫设计,都落后太多了。像回合制战斗做的比较成熟的八方旅人,利用游戏机制跳级打怪是必备的设计,网上多少挑战最低等级通关的视频就可以佐证。如龙7和8两代等级压制太严重了。包括金钱系统也是,基本上游戏每个阶段收入水平和物价都跳了一个level,逼着你练级。迷宫更是几乎没有任何设计感,都是一条路顺者走到头也没有解谜。P3的迷宫设计的都还更好一点。游戏体验上就没有别的RPG需要跨时间分配资源的感觉。我认为这是制作组偷懒的表现。7代这样还可以原谅,但是8代一点改进都没有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我的要求也不高,不要让我觉得每次到迷宫都是在熬时间想赶紧跳过去就行了。

很多人说不知道这个系列怎么做下去,要我说啊,就别做下去了呗……很多人说P6为什么还不出,我作为一个非常喜欢P5的玩家,其实真的觉得这个系列暂时放一放也挺好的。(ATLUS可能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去做Metaphor ReFantazio了)

Movies

The Zone of Interest by Jonathan Glazer

借着奥斯卡提名的风头,附近几家电影院重新上了The Zone of Interest,和同学一起去看了。貌似因为电影一直没有上streaming所以很多国内的电影up主,影评人都没有看过,所以这部电影截止奥斯卡颁奖季在中文世界的热度很低。这部电影看下来非常难受,大概就真的是“花钱找罪受”的感觉。看完电影的晚上我甚至做了噩梦,没怎么睡好。
影片用监视器视角展示了纳粹德国负责管理集中营的军官的生活,大部分镜头都非常长,比如说一个女仆给军官倒酒的镜头,观众就会盯着女仆拿出盘子、摆好杯子、倒完酒、端着盘子从房间中穿过、放到军官一会儿要用的桌子上——好几分钟就过去了。但是这几分钟,观众的脑子是闲不住的。一方面监视器一样的画面中有很多细节可以去注意,完全没有传统电影上突出视觉焦点的设计,看电影像是在看监控一样累。另一方面,整部电影没有给出任何集中营里面生活的画面,却一直在背景音、背景画面,还有时不时出现的骨头、骨灰、衣物、电话、会议中提醒你,这些日常的一墙之隔就是集中营。影片里有一场在河里玩水突然水里漂过一层骨灰,军官赶快带着孩子回家冲澡的戏,当我们看到军官嫌弃地洗去身上的骨灰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你们每天呼吸的不就是集中营里人们的骨灰吗?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时时刻刻自己完成这些“情绪劳动”,把当下呈现出来的日常画面放到集中营管理者的背景中去理解。我是在“溜号”的,但是“溜号”去了导演想让你去的地方——你对墙另一边的生活了解的越多,看电影的时候就要做越多的联想和感受。
我想导演是想要问所有现代人这个问题的:你如何确定现在做的事情是好的?女主人面对丈夫工作的变动爆发的争吵、军官开会围成一圈打开备忘录一项一项讨论(怎么更有效率地把人从匈牙利运到奥斯维辛、怎么处理这些人)、在宴会上西装革履跟人社交,和现在打工人每天的日常是多么的一致。你现在开的会、参加的party、跟人抱怨的日常,会不会有一天变成电影,呈现在后来人的荧幕上?

Anatomie d’une chute | Anatomy of a Fall by Justine Triet

2023年年终电影总结时被好几个博主选入年度十佳的影片,之前美国上映的时候是打算去看的,但是临近期末就耽搁下来。奥斯卡季学校附近的影院返场,才算是看上了。顺带一提这个电影院是我去过最舒服的电影院,每排之间的间隔很大,可以完全不用打扰到坐着的人在前面穿行,椅子也是可以电动调整角度放平的,面料也很舒服。关键是电影票才不到10块钱!还好电影好看,不然花10块钱进来睡一觉也不亏!

后来国内上映了这部电影,还发生了北大首映礼男教授主持人破防事件。也是蛮搞笑的。在这里推荐一下【不合时宜】对在场的翻译姐姐的采访。我周围的很多教授无论经验多丰富,参加公众活动之前绝对是要做好功课的。翻译姐姐在这场对谈之前不知道准备了多少相关资料、排练过多少次。而男教授和主持人,好像电影都没有认真看过就来了。这真的不是性别的问题,是专业态度的问题。

尽管电影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法庭辩论,争论的焦点放在自杀还是他杀的两种假设检验上,但是电影一开始就有提出了,是存在第三种可能性的。妻子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场意外。当然了,如果丈夫真的是自杀,而妻子不假思索地认为这是一场意外,他的绝望、压力、困惑一点都没有通过自杀这个行为传达给妻子,庭审的过程才慢慢把丈夫的心情拼凑出来。但是如果这真的就是一场意外,所有人的努力就似乎都有一点点滑稽——检方拼尽全力讲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成功女作家出轨丈夫杀人灭口的故事,妻子却必须要以丈夫自杀为前提为自己辩护。当然我更想说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悬疑片,真相是什么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东西。

影片都向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失明的孩子——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定已经发生的事情,你要如何“决定”?你要怎么理解你的母亲,你的父亲,还有你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得不说这对11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too much了。所以当小男孩说出,这个周末我要自己过,在法庭上讲出和父亲的对话,最后又向母亲承认对于母亲的归来有些恐惧的时候,我觉得他真的很勇敢,直面而不是逃避了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讨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把本来也许只会发生在孩子内心的辩论拿出来做成了一个正式的课题,也发掘出了孩子本来不知道但是需要知道的新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是像背着孩子吵架的父母一样,想尽办法让孩子不要接触到这些。克服障碍执意出现在庭审现场的孩子,真的很勇敢。因为他知道,他需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接受法庭的结果。

Dumb Money by Craig Gillespie

2021年的占领华尔街。说实话我对这件事的发生毫无印象,好像也说不清自己在忙什么。可能博士生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你问我现在有什么事件会成为历史,我也搞不清楚。倒是发生了之后成为教科书案例不断被提起。这个电影作为参考资料还原了不少当时的细节,但是艺术水平说实话不高,一开始一个基金经理就在书房里面喂猪……不是,谁要在书房里养猪啊?这要是波米来吐槽准会说,你怎么不在下面打一行字幕,说这头猪象征了资本家的愚蠢和无聊呢?有点拿观众当傻子了吧。Ken Griffin看到了可能都会笑:哦原来在这群人眼里我是这样的啊。

说实话我对这个电影想要传递什么样的理念也很困惑。电影的主角在赚够几百万的利润之后隐姓埋名销声匿迹,在youtube频道上、在媒体面前说过的那些其实没什么根据的话就变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宗教领袖、一个造出来的神。也许开头那个fund manager没有买成的房子,很可能兜兜转转迎来了在GME事件中赚的盆满钵满的新主人。自诩专业的投资者,不做好风险管理,跟散户对赌赌到整个公司都赔进去,又能怪谁呢?全程闷声发大财的可能就是Ken Griffin,两头赚。散户们想要declare victory,victory against what?

引起我兴趣的是针对这起事件的听证会,金融监管总是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crypto算equity还是算commodity,还是都不算,algorithm trading算不算操纵市场……以及所有这些讨论、争端、判决背后的问题,我们究竟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市场?答案恐怕还是在风中飘荡。

怪物 by 是枝裕和

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好多评论totally missed the point。如果你觉得这个电影不好看,那这部电影不是拍给你看的。现在成为一个大叔的自己遇到事实清楚的事情已经很少怀疑谁对谁错、哪里出了问题了,但是我觉得更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是会想不清楚“怪物は誰だ?”这个问题的。这个电影告诉每一个还在困惑这个问题的人,管他怪物是谁,反正不是你。

Problemista by Julio Torres

这部电影貌似没什么热度,在这里私心推荐给大家。也是A24出品的,作者是脱口秀演员Julio Torres。这几年A24真的出了好多好电影,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不止一家航空公司上面已经有A24的专栏了。预告片在这里。预告片质量还不错是吧。讲了一个萨尔瓦多移民在签证即将到期的一段时间里和看起来脾气有点古怪的雇主的一系列互动。各种点非常能够共情,为了保住签证,雇主提出什么奇怪的要求都能做。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在移民局一个只讲西班牙语的女士大声解释自己的情况,工作人员听不懂一个劲用官方回答应付,主角隔着门听不下去,用十分平静的语气把情况翻译了一遍,原来解决方案其实并不复杂,工作人员听到翻译之后就把事情办了。唉,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雇主虽然看起来脾气古怪,周围人的美国人都把她当疯子,但是电影的中间主角说“我从来没有觉得她不可理喻。”我觉得可能这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更深层的东西。美国的工作签证制度确实犹如奴隶制,但是大部分人也决不是因为签证才做现在做的事的。影片高潮的时候有一段吵架真的说得非常扎心,这里就不剧透了,请大家多多支持Julio,支持A24!

劇場版ハイキュー!! ゴミ捨て場の決戦 by Production IG

推荐Anitama这个作画总集!在同样座椅非常舒服的电影院看的,最后那个猫猫主视角的镜头真的绝了!太短了不够看啊!第五季接着做吧!

Overview

Maui游记的下篇,聊完行前准备聊一聊旅行途中的经历。

平井 大 祈り花 bilibili链接

如果说去土耳其是看猫去秘鲁是看狗,那么去夏威夷就是去看,鸡(你太美)。你可以在各种场合遇到形态各异的鸡,而且完全不怕人。至于为什么夏威夷有这么多鸡,有一种说法是1992年的一场大飓风摧毁了夏威夷的养鸡场,于是这些鸡就变成了走地鸡。

浮潜

In case you didn’t know,夏威夷各种水上运动中相关的死亡事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浮潜。浮潜和游泳,和水肺潜水是不一样的运动。不要以为之前的经验可以替代必要的training。有问题就问,该求救求救。豆瓣上有篇攻略写的还不错。防雾处理还是很重要的,不然总是起雾非常影响体验。

同行的小伙伴说他差点淹死。我觉得我也经历了很慌的时候。首先最最重要的是天气不好不要强行浮潜。提前查好浮潜天气预报,观察好周围的情况,use your judgement。如果平时戴眼镜可以买一个自己用的带度数的浮潜眼镜。不戴眼镜的话可以现买或者在浮潜店租,比较省行李空间。对我而言浮潜和游泳、水肺潜水最大的区别就是要照顾的东西太多了。浮潜眼镜有眼镜和鼻塞的部分,并且呼吸的管子和眼镜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很紧,用力一扯就会分开。我在水里最慌的时候就是嘴里进了水,但是我想头伸出水面吐出来,结果把堵住鼻子的部分掀开了,又把呼吸的管子扯下来了,最后一只手拿着gopro一只手拿着呼吸的管子,眼镜在脸上还是歪的,一通瞎扑腾。后来有了经验发现身体不需要乱动,海水浮力很大,总是很容易回到头在水面上的状态的,然后一个一个调整就好了。也许第一次下水的朋友别带太多东西,只戴一个浮潜眼镜(或者加上救生衣/浮力泡沫)适应一下,等熟练了再开始拿其他东西就好。

尽管这个项目有很大的风险,我全程下来玩得最开心的还是浮潜。我们报了乘船去月亮湾的项目。坐船浮潜的项目大同小异,一个会纠结的点是坐大船还是小船。我们选择了小船。大船往往是固定路线而且速度慢很多。小船教练就可以多照顾你一点。有人说小船更晕,我完全没感觉,不过也可能是遇到的浪不够大。更重要的好处是节省时间,省出来的时间一方面可以不用起那么早,更重要的是船长会带大家去看lava tube或者多找几个潜点。有经验的船长似乎可以根据海水的颜色判断深度,我们停在了一个海中间的潜点,带着浮潜眼镜能够看到窄窄一条的珊瑚礁,上面聚集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两边都是深不可见的蓝色。你可以想象那种两边都是悬崖的hiking trial,然后整个沉入海底,就是那种感觉,仿佛随时要被深不可测的蓝色吸进去。

waipapa
Road to Hana黑沙滩

Road to Hana

这条路以类似加州一号公路、沿途很多观景点出名。同时因为在海岸的悬崖上,路比较窄,而且很多急转弯,比较难开。我在搜攻略的时候看到一个drama的分享,实际开下来发现这个故事非常真实:

你可别说了,我一路上看drama比看风景多。看到最精彩的一个drama是:
游客小A正在Kahekili某窄路开到害怕,精神失常,下车不敢开了。直接导致封堵了两个方向的车。
小A一脸崩溃焦急地寻找着帮手。这时,一位名为司机小B的好心人出现在她的视线中。小A急忙请求司机小B帮忙开车。司机小B满口好好好,仿佛是英雄闪亮登场。
小B一上车直接把小A的车开到悬崖边上,主打一个别堵路,你的车掉下悬崖了管我屁事。小B还理直气壮骂了小A两句,随后扬长而去。小A直接跪地大哭,嚎啕大哭,崩溃大哭。我们剩下被堵着的人都看呆了。
最后花了十几分钟齐心协力才把小A的车挪上正轨。。。

实际上除了海景比较像,Road to Hana和一号公路还是挺不一样的。首先这条路大部分在Windward Side,是正宗的热带雨林气候,地面常年是湿的,蚊子非常多。我自己是那种比较吸蚊子的体质,防蚊喷雾有用但不多。被咬了之后会肿起来很大,痒很久,非常影响心情。另外一路上有很多瀑布、沙滩、overlook、arboretum,但是停车点很少,有的非常小可能只有一两个车位于是非常容易错过,第一次去还是有些紧张的。

路上景点的攻略可以参考这个。我们好奇买了一下app的导览。他会读取你的gps,所以走到哪里了,在哪里停车,会比第一次去的人一直紧张地看手机(btw全程几乎都没信号)体验好一点。但是这个导览废话太多,我们好几次想要吐槽这个narrator奇怪的冷笑话。另外就是这个app很费电。不建议有电量焦虑的朋友用。Maui岛的东岸有一个小镇Hana,镇上有一些住宿,我们选择了在镇上住一晚,但是最后时间还是很紧凑。如果是选择当天来回,控制时间就更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这条路路况不佳,全程都很窄,如果不是前车在有停车位的地方主动让行,基本不可能超车。所以即便是不停下来欣赏风景,地图软件给出的预计时间也不能准确反映实际花费的时间。如果你是很喜欢下水的人可以准备好游泳的衣服和鞋。我本身要开车,再加上瀑布下面的水很冷而且微生物很多,不如在海里游,这一路除了最后的黑沙滩我就没有下水。我觉得最神奇的是这条路真的是local用来通勤的路,不少人住在岛的leeward side但是要去Hana那边上班,并且我们还在路上见到了school bus!大概也可以理解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复杂感情了。

hana
Road to Hana一处临海的私人庄园

Food

餐馆指南我就推荐Eater这篇吧。Mama Fish House预约很难,但是我们去的时候中午walk in还挺简单的,11点开门前一点过去,一般都会有位置。预约才有海景座位,但是我们觉得海景座位太晒了,里面的位置挺好的。这家可能是所有人都在吹,期待有点太高了,倒是不难吃,我对他的评价就是像之前在SF吃的一家fine dining,味道太Asian了!好吃的原因就是借鉴了大量亚洲菜里面非常常见的技术,自然在美国一众餐馆中显得出挑,可是真的都到夏威夷了,再飞五个小时就能吃到更便宜还更好吃的了。我最喜欢的是Kitoko,他们的虾和牛排便当都很好吃。他们自制的百香果辣酱也不错。旁边也在卖各种精致的甜点。还可以吃到很特别的鹿肉便当,虽然口感有点难嚼。不要被google map上面餐车一样的图片蒙骗了,他们家在一个花园旁边,花园里还有很多精致佛像。就餐环境巨好。(但是在佛像面前吃肉,总觉得怪怪的……你可以选择豆腐便当!看起来也很好吃!)Poke可以去Foodland也就是超市里面吃。

我们去吃了那个Old Lahaina Luau。夏威夷本土食物大拼盘。他们家分量已经很大了,但是没吃饱还是可以再加菜的,可以考虑安排在一整天剧烈的活动之后补充能量。我最喜欢的是经过多次捶打,绵密又韧劲十足的芋泥。但是很奇怪在foodland买的芋泥就没有Luau的好吃。可能每一家的味道都有一些不同,可以多试一试。Luau的甜点是里面有新鲜菠萝的海绵蛋糕,蛋糕完全没有变湿变软,菠萝也完全没有变干,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还有一道在Hana吃的没什么预期但是印象十分深刻的菜,是deep fried鸡排配上花生酱再配上炸青花椒。明明是一家很美式的点,不知道怎么发明了这种fusion做法,花生酱是泰式调味,为了方便裹上炸鸡做的很稀,青花椒感觉和黄飞红那个一模一样,但又是现炸的,香气四溢;炸鸡裹了很脆的面衣,也不干,也有一些基本调味,感觉是比较美国南方的做法。配上夏威夷木瓜沙拉,简直绝了。

Prologue

静态博客貌似不方便直接插入音乐或者视频,从这篇文章开始想要尝试在博客里夹带私货推荐一些音乐,youtube链接应该可以直接点开,不方便上youtube的也可以使用bilibili链接,在电脑上读文章的朋友可以自行打开一个新的tab来搭配~

Def Tech My Way Bilibili链接

夏威夷,80%的湾区打工人covid期间后悔没有搬过去的地方,学术会议热门目的地,柯南的补课班。有个Fun Fact是距离Honolulu最近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San Francisco,也就是说Bojack Horseman里面PB和Diane开车去夏威夷的高速应该是就是从旧金山出发的。夏威夷果并不原产自夏威夷,而是产自澳大利亚,它的英文名字来自一个澳大利亚化学家。想起之前有一个“笑话”,笑话的笑点在于用英文讲出来是很正经的科普但是用中文讲出来很蠢。

Do you know raisins are made from grapes?

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构造一个类似的笑话:

Do you know macadamia grows in Hawaii?

在夏威夷旅游的时候夏威夷果作为花生或者其他坚果的替代品出现在很多菜式中,比如夏威夷果的pesto,味道非常不错。

夏威夷目前大概一百五十万人口,其中一百万都住在Honolulu。我们这次选择了以自然风光为主的Maui岛,也就是2023年遭遇大火仍在重建中的岛。旧金山有直飞的往返航班,价格也不贵(夏威夷旅行支出的大头还是住宿)。猫和柴的这篇游记关于Maui的介绍已经很详细了,除了关于Lahaina的部分因为大火的缘故现在已经只剩下一片废墟。Youtube上也有不少非常成熟的攻略,比如说这个。我的分享就以个人感受为主,可能不是很系统,就当吐槽来看也不错。

游记分为行前准备篇和旅途体验篇。

haleakala
Haleakala的蓝调时分

行前准备篇

旅伴

我觉得对于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这种非常remote的地方,跟合适的旅伴去很重要。不是“好”的旅伴,而是“合适”的旅伴。首先你确实需要一些旅伴,不管是为了分摊本来就很贵的房费,还是为了下水、登山的时候有人照应。(当然了,旅行本来就是和important ones一起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嘛!)但是remote的地方交通不便,需要一起移动,所以行程上需要达成一致。不像在大城市,各做各的完全不会有问题。在夏威夷每天都有无数个决定要做。早上几点起床?午饭吃超市还是附近的food truck还是开车30分钟的餐馆?Road to Hana这里有一个景点,停还是不停,停下看一眼还是走过去还是走到头?即便是性格很好很讲道理可以商量的朋友,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保证过程民主达成一致也会消耗大量的精力。结果明明出来度假,却仿佛每天在跟合作者开会。当然了,能找到理想的旅伴固然幸运,有人一起总是比一个人去探险方便许多。

防晒

防晒真的很重要,如果还不够了解紫外线对皮肤损伤的严重性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很多从夏威夷回来的朋友都会汇报被晒伤的经历,出门一定涂防晒,过两个小时一定要补。当然再好的防晒霜也不如一件防晒的衣服。我是很推荐买一件又防晒又防风最好拍照还好看的外套。感觉在这里要转型带货博主了,但是我真的还蛮喜欢我穿的这件外套的。还有就是浮潜的时候后背非常容易晒伤,即便是穿了长袖泳衣,泳衣也常常会漂起来把后背露在外面。可以适当把衣服塞进去或者全身多涂防晒。

水鞋

去夏威夷少不了下水,不管是在浅滩游泳,还是不跟团去布满珊瑚礁的岸边浮潜,或者是去雨林里的泥泞小路,又或者是到了传说中的黑沙滩发现其实是黑石滩光脚下去瞬间化身海的女儿,你都会希望自己有一双硬底、不容易被浪冲走、容易干、方便携带的鞋子。这种水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网布面的,一种是绳面的。前者的优点是沙子不容易进去,缺点是进去了就出不去。另外每天穿完记得找个合适的地方晾干。

Lahaina大火

Lahaina是曾经夏威夷王国的首都,Maui岛上最繁华的小镇。周围不仅有众多适合下水的沙滩,也有便利的基础设施。不久之前的旅游攻略还会标记不少Lahaina区域的餐馆小店,然而如今这部分成为了历史。2023年的Maui大火摧毁了整个Lahaina小镇,我们去的时候(2024年5月)看到的仍然是路边大片的废墟。清理建筑残片的卡车一趟一趟穿过公路把残片运向海边填埋。路边的人们举起横幅,向路过的每个人质问,为什么是我?大火的创伤远远没有过去,甚至说刚刚开始,失去住所、工作甚至是工作能力的居民无法生活。(还有人在小红书上让姐妹“避雷Maui”因为“大街上全是流浪汉”“网红餐馆都关门了”)虽然夏威夷旅游的宣传语说the best way to help Maui is visiting. 但是显然先从灾难中恢复过来的还是大酒店集团的度假村。我觉得出于各种理由,在行程中加入Lahaina区域总归还是不错的选择。

孙中山与Maui

Haleakala进山的公路入口处有一个小镇Kula,是孙中山发迹的地方。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孙中山的纪念堂。这个网站有一些更详细的介绍。这个网站中文写的非常简略,建议还是详细看看英文的部分。据说在殖民者刚发现夏威夷的时候,夏威夷已经有中国人在居住了,但是这些人什么时候来的已经无从考证。清末大量华工前往全世界各地修铁路、种甘蔗、传播中餐技术。如果你听过旧金山的故事,法国的故事,秘鲁的故事,那么夏威夷的故事应该也不难理解。孙中山的哥哥就是这广大华工之一,最终在Maui闯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才有了孙中山后来在美国接受三民主义的理念成立光复会的故事。这真的是“一代搞实业,二代搞政治,三代才能搞艺术”的又一例证了。

Where to stay

就像所有攻略里提到的那样,海岛上天气多变,但是大致分为windward side和leeward side。海上的湿气被岛上的高山阻挡,在windward side形成降雨,而leeward side就干燥晴朗许多。Maui大部分的住宿自然是在leeward side。但是偶尔安排一两天在另一边的住宿体验也不错,但是需要对稀少的人口和多变的天气有所准备。很多豪华酒店度假村在Wailea,但我觉得这里gentrified太厉害了。有种飞了这么远又回到湾区的感觉。我觉得更好的打开方式就是不住这但是去这边的海滩。夏威夷法律要求所有的海滩都是public的,也就是说你可以昂首挺胸地走进豪华酒店里面的海滩,这是完全合法的。如果脸皮再厚一点直接找服务员要一条毛巾。我虽然暂时没有尝试过,但是感觉Kihei附近的私人房屋很不错。自从Lahaina烧成废墟之后,大部分商业活动都集中在这里,可以很容易找到好吃的饭店,就算一家排起了长队还可以去隔壁吃;可以找到实力不俗的歌手驻唱的酒吧,或者去隔壁酒吧看棒球比赛;可以找到价格合理的纪念品店和价格合理的按摩。据说可以越过Airbnb直接联系房主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如果有超过三天长住的打算不妨一试。

我为什么写作?从我们识字起,写作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记得初中的时候,不管学校的语文课多么无聊,布置的任务多么繁琐,我和同学们总是会抽出时间,为自己不喜欢的课文编写新的结局,向在意的同学表达自己的心意,在网上输出观点和情绪。反倒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少。所以也许更合适的问法是,我为什么不写作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小时候能够肆无忌惮地写作,是因为觉得自己很特别,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可是看过的东西越多,越是觉得我的感受没有那么特殊,早就被其他人写过了。我旅游的地方基本都能找到更专业的游记,他们扛着长枪短炮、出入豪华酒店、每天行程从早安排到晚。为什么会有人想看我如何早餐吃了两个小时、在当地学校的图书馆呆了一整天呢?网上那么多文采飞扬、引经据典的书评影评,为什么会有人想看我胡乱联想玩一些根本没人知道的破梗呢?就连我和家人之间长时间相处的复杂关系,100年前卡夫卡都写过了!我有什么自信写得比他们好,值得花费读者的时间呢?

在准备求职面试的时候,很多人分享经验都会提到一个陷阱式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该雇佣你而不是你的导师?这道题的答案当然是,我导师你们也得雇得起啊!但是不去考虑这个问题不怀好意的部分,我们自己难免不得不去思考那个更重要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一个我导师了,为什么我的存在是必要的呢?诚然,论技术、眼光、资源,甚至是精力,我处处无法和我的导师相提并论,那么我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

现在找工作大部分的岗位需要提交一份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Statement。对待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的态度,不同的地方千差万别,就连我们教授在指导如何准备diversity statement的时候也会提醒,不是每个学校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都和我们一样,你们找工作要学会保护自己。我曾经一度因为害怕“踩到别人的尾巴”不知道应该如何展示自己的背景而迟迟无法下笔。

故事的转机在于我在网上搜索Diversity Statement的例子的时候看到一位教授分享了一份自己的Statement,这份Statement写的如此之差,让人读起来身体开始不适。这位教授对自己的特权毫无自知,对弱势群体状况的理解流于表面,提出的解决措施有的不痛不痒,有的甚至比很多我们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所退步。整个读起来让人觉得,他是在借助Diversity Statement表达自己对Inclusion措施的不满。借着这股愤怒,我凭借着自己的经历和对现状的感受,一口气把自己的Diversity Statement写完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和我导师的区别就是,我导师不是我。我和我导师看问题的角度终究是不一样的,不管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训练自己从我导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终我还是会看到一个属于我的视角。也许我的视角对于学术界来说不重要,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我的视角,这就是我必须继续写作的原因。

为伊消得人憔悴

记得训练公众演讲技巧的时候,第一条就是,了解你的观众。如何在这个注意力范围越来越窄的时代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想法写博客,就难免陷入迷茫。会点开这个链接的都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喜欢读什么样的内容呢?什么话能写什么话不能写呢?想久了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迟迟无法动笔。

改变的契机来自于我在学校展示自己的研究项目。Presentation当时台下我的导师和另一派的教授唇枪舌剑,我自己也是疲于应付,勉强支撑。结束之后也久久自我怀疑,是不是选错了题目,是不是入错了行。然而正当我沉浸在自怨自怜之中的时候,一封邮件突然出现,原来有一个从其他学校过来访问的学生,偶然间走进我的presentation,即便整个seminar上一言不发,仍然觉得我的研究带给了这位同学一些未曾有过的启发,特意写了邮件感谢我,并且提出了以后合作的邀请。

李翊云在一期播客采访中说到,她非常喜欢托尔斯泰,几乎每年都会把【战争与和平】拿出来读一遍,从里面吸取灵感。但是,她说到,托尔斯泰并不是为了她才写的【战争与和平】。所以她也不会去想以后谁会来读自己的作品,谁会从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启发或是感动。我最喜欢的乐队ヨルシカ的n-buna也在采访中说过类似的话,说创作就应该是为了自己,为了献给艺术之神,为了创作本身。回答“为谁而写”的重点不是想象一个虚拟的、“适当”的读者,而是意识到创作本身的价值,哪怕是为了练习也好。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科的时候很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翻看同学QQ空间的黑历史,原来一个个人模狗样的大学生几年前都是非主流,会对一些一知半解的事情发一些不忍直视的牢骚。等大学毕业,这个游戏就变成了翻人人的黑历史,原来当时我们会为了这么无聊的事情争论,会把人际关系想象的如此复杂。再后来QQ空间和人人都带着我们的记忆消失了,留下的就是这种回看当初写下东西的羞耻感。记得有一次我找导师写推荐信,导师拿出了他申请时候的个人陈述,自顾自地对着电脑屏幕笑了起来。这种不忍回看以前创作的心情恐怕要伴随我们一生吧!所以卡夫卡才会临去世前嘱咐友人把他的草稿烧干净。既然终究要因为羞耻而雪藏,此刻又何必下笔呢?

严歌苓在一次作家分享会中被问到,这些年的经历让她的写作有什么变化。她说这些年回过头来看,她退步得很严重。当时初出茅庐写【扶桑】的时候,还敢直接从第一人称视角去描写白人男性的心理。放到现在她再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情了。但是反过来想,如果被这种想法困住也就不会有这部作品。也许对我们普通的写作者来说,记录下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狂野的想象力,也是无可代替的。

记录当下真实的感受另外一个原因是,读者的认知和感情也是在变化的。小时候不会因为QQ空间里的文字感到羞耻,我们也正是靠着这些幼稚、矫饰、没有必要的文字引发了当时朋友的共鸣,帮助彼此度过了那段其实也很艰难的时间。小时候看不进去的书,长大也许就会想要主动看了,但是小时候能看进去的书就没有长大以后看的书有价值吗?

Nothing Lasts

也许真的是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了,当别人问起我哪家餐馆好吃,我拿出珍藏已久的攻略时,经常发现以前和朋友谈笑风生的餐馆早就permanently closed。旅游也是一样,一号公路的桥又断了、哥伦比亚的起义军占领了山上的瞭望台、Maui的大火将Lahaina小镇烧成废墟……现实世界不断更新,哪怕不是为了实用性的考虑,自己回望这些只在文字中存在的世界也难免心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终有一天,这些文字就会和文字中描绘的东西一起烟消云散。想到这里,刚刚提起的笔又忍不住想放下了。

但是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如此吗。宇宙不可避免地走向热寂、人类只是偶然开启智慧的猴子。又或许宇宙已经热寂,我们只是某个无聊的智慧创造出来供其怀旧的模拟宇宙。世界名为丰饶,实为虚无。Why would anyone do anything?

我记忆中写作的体验就是在初中某个夏日午后的教室里,班主任在台上说了些什么升学备考之类的话题,声音渐渐被蝉声盖了过去,同桌早已昏昏欲睡,前桌还不停在抖腿。我拿出写小说的本子,一边幻想着故事的情节会如何发展,一边时不时在纸上写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表达。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多年以后小说早已不见踪影,我却常常想起那种思绪从周围的环境里面完全抽离,却还是能够留下一些梦的痕迹的舒适感。换句话说,创作本身让我感到自由。所以哪怕我的感受和想象力平平无奇,哪怕写出来的东西终将消失,我也会为了写作当下的自己和自己紧紧贴着的感受,继续写下去。

那么,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只有本多存在的月之海

《春雪》是松枝清显的恋爱故事。但是在《天人五衰》的结局里,根据聪子本人的说法,清显和聪子的恋爱从未在聪子的世界里发生过。转世的另外一个证据《梦日记》,被同样是转世的透亲手烧掉了。那么,”真相”(如果存在的话)是什么呢?对此人们有多种理解,一种当然是聪子故意说谎跟本多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我对此并不认同。另一种理解是聪子在修行中抹除了这段虚妄的记忆,主观上并没有说谎的意愿,但是对本多或者读者来说,得出的结论和聪子说谎并无分别。所以剩下的一种解释我觉得更有意思:清显与聪子的恋爱从来没有在聪子身上发生过。也就是说,清显和聪子的恋爱是本多的想象。

从这个视角出发,对《丰饶之海》系列就可以进行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我称之为“只有本多存在的月之海”。

本多作为三岛的代理人

三岛给人物起名字也很有意思,本多的读音就是Honda,和本田一样,不能再普通的名字,翻译成英文读者都会觉得这人是个司机吧。繁邦,像是中国人起了个“建国”的名字,读作Shigekuni,有点拗口。相比之下,其他“天人”们的名字汉字都隽永灵动,读音都合辙押韵,多多少少有些仙气在里面。本多,最接近普通人的人,石榴国里毫无疑问的记忆者。担上记忆责任的本多,是否也具有篡改记忆的权力呢?

回到前面的问题,本多为什么要想象这样一场恋爱呢?我认为线索来自《春雪》里面对于本多的一段迅速结束的“恋爱经历”的描述:(备注:“房子”是本多身边女孩的名字,不是House,感觉三岛给本多的“恋人”安排一个同样很俗气的名字也是故意的,还给中文翻译带来不小麻烦)

本多繁邦一直记住了那个自己膝盖上经历过的温热而沉重的时刻。
当时,房子的身子、和服与腰带的重量全都压过来了,但是他只想起了俊美而复杂的头部的重量。女人丰满的秀发缠绕的头颅,如香炉般架在他的膝盖上,仿佛透过繁邦蓝哔叽裤子不住地燃烧。那种温热宛如远方火葬场的热量,意味着什么?
……
那双眼睛是那么缺乏诚实,如此接近又那么淡漠……本多从未见过这样的眼睛。
这绝不是谄媚,较之刚才的谈笑风生,此时的眼神只能认为是极为孤独地眼神,将她内心里无限的游移不定的辉煌,毫无意味地、正确地映射出来了。……
如此说来,无限地近距离广泛无边地占据悠长时间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呢?

房子的戏份也没有到此结束,后面在帮清显偷渡聪子的时候,本多也用了“房子”这个名字跟车夫打掩护,我这里过度解读一下,他本可以随便编一个“车子”,“抚子”,“菜菜子”,却偏偏还是选择了“房子”,还是说明房子在本多的心里留下了不浅的印记吧。

在本多的世界里,他也可以把自己交给一段恋爱。恋爱的美妙跟两个人是否具有超脱世俗的美、是否拥有势均力敌的无上才智和勇气没有任何关系,恋爱就是恋爱。本多先选择了不把自己交出去,然后想象了发生在好朋友清显身上的美到极致的恋爱作为补偿。但是美到极致的恋爱一定会以悲剧收场,本多在对上房子的眼神的时候就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本多在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然后创作了清显和聪子的故事,作为他给出答案的证明。

接着在本多生命的不同阶段,面对他生命中的矛盾,他又为自己“适时地”创作了天人下一世转生地故事。读书的时候我隐约感觉,勋的很多理念,与本多和清显的对话不谋而合;透的很多想法,则跟本多对金茜的态度有所重叠。然而这些想法在前一世的互动中只是停留在假说的程度,直到天人的下一个转世,这些想法才被实行、贯彻,然后得出了丰饶之海只是荒芜的月之海的结论。如果本多是真实存在的主体,在他的想象中,天人转世只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理念,本多在用天人的性命做实验,看看贯彻自己的想法会到达什么样的结局。清显,勋,金茜,透,是本多精心制作的四个模拟人生程序。设定参数、设置背景、加速运行,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见证模拟的结果,然后去调整下一个模拟的参数。

爱一个人太辛苦了,我还是加入历史的意志吧。
加入历史的意志太危险了,我还是在远处观察吧。
在远处观察太卑微了,我还是活在自己的记忆里吧。

平岡公威的决心

如果是这样,在书外,三岛是不是也在用本多的性命做实验?如果说聪子对清显的毫无印象意味着天人每次转生只是本多的想象,本多是荒芜的月之海里唯一真实的所在。那么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平冈公威,是否在通过让本多的故事发展,来验证自己的命运?本多是平冈为自己准备的模拟人生。平冈毅然决然的自杀,正是看到了自己会如同本多一样过完一生之后做出的选择。是他对“命运”的反抗。

三岛和全共斗是能互相理解的,就像在学术界,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学者会因为方法论的选择、操作的细节、假设的合理程度而争吵,但是争吵意味着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对“什么问题是重要的问题”有分歧的人是无法吵起来的。三岛和全共斗共同接受的是日本社会里哪些问题亟待解决,他们共同的敌人是接受并成为了所谓“历史的意志”的人。

然而抵抗历史的意志太难了。天人的每一代转世生于自己的时代,也死于自己的时代。活下来的本多不断地接受新的历史的意志,不断反对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四本书连起来看就十分滑稽,上一秒还在思考日本实定法中的缺陷、向罗马法和印度法典籍寻找答案的法学学者,下一秒成为面无表情准时打卡的审判官。审判官还会偶尔发出“犯罪是社会问题累积的结果“这样的感叹,再下一秒就成为专门为富人打财产官司的律师。三岛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吗?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吗?为了活下去,我们必须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世界就是在不断衰败吗?本多自身的生活,物质生活越富庶,精神世界就越衰败。天人也一世不如一世,这是社会的衰败,是时代的衰败,是灵魂(阿赖耶识)的衰败,但也可能只是本多本多的衰败,本多想象力的衰败。三岛如果今天去泰国旅游,看到千篇一律的商品、五感退化的游客,看到被消费的纯真和被亵渎的神圣,一定会翻个白眼然后说一句, I told you。

还是说,衰败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客观的”世界并不存在,每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衰败而已呢?“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年轻人也将老去”……

我干了,你随意

《春雪》提到本多听到关于元晓法师的故事:

古代唐朝的元晓在名山高岳之间求佛问法,有一次于日暮之后,野宿于荒冢之地。夜半梦醒,口干舌燥,伸手从身边的洞穴里掬水而饮之。他从来没有喝过这样清冽、冰冷而甘甜的水。他又睡着了,早晨醒来,曙光照耀着夜里饮水的地方,没想到,那竟是髑髅里的积水。元晓一阵恶心,他呕吐了。然而,他因此而悟出一条真理:心生则生种种法,心灭则与髑髅无异。
但是,我的兴趣在于,悟道之后的元晓,是否还肯将原来的水当作清冽的甘泉,一饮而尽呢?

这个在第一本书里早早提出来的问题,本多一直在问自己,问了四次,做出了四次努力,却依然被第五次诘问所难倒。本多没有给出最后一次诘问的回答。只是平冈公威在成书之时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但是,我的问题是,这个问题明明在第一本书就被提出,明明在第一本书的草稿写下来之前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了,他为什么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选择把这本巨著写完呢?难道是温柔的他,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之后,还是决定把自己的解题过程留给世界吗?还是因为他跟自己打了个赌,让本多的故事自然往下发展,等到故事成熟之时,作者才最终给出自己的答案呢?(在等程序跑完吗?)

最后,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我们,又将如何作答呢?

后记

接下来是我的一些碎碎念。读书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一些关于本多是不可靠的叙述者这样的想法,但是三岛的故事又确实太精彩、太让人沉迷了,想要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很难。把想法穿起来的契机说来奇怪,是学妹在和我探讨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她说了下面几段话:

有些人拒绝生命的借贷,以免在死时偿还。
当人们无法分辨真理和谎言,一些人选择了一种反抗方式:不落入到任何一种可能性当中去,只观察,不入局,只思考,不判断;宁可虚掷,不愿错付。如同真理和谎言,同时变得分辨不清的,还有勇气和自欺,反抗和投降。
把问题时时刻刻悬置起来,不让自己落入任何一种可能中去,看似拥有自由,但同时也失去了答案。
把全部的选择交给每时每刻自己的切片去判断,实质是把一切选择权交给了世界。

学妹跟我还算熟,这些话多多少少有些敲打被一些小小打击弄的止步不前的我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在把自己对号入座之前,我想先把本多代进去试试,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起来还是蛮累的,就像,对不起我又要用这个筐了,写论文。你看了那么多literature,不能假装自己没看过,必须要提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又必须要和literature一致——你们可以给同一个fact不同的story,但是不能贴在他们脸上说他们是错的。然后你还要有新意,还要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你要在已经画满涂鸦的墙上,画上符合这面墙要求的、自己的作品。你不能覆盖别人的作品,但是又要让欣赏涂鸦的游客注意到你。

不过就算是提出的理论不make sense,我想讲的东西也就都在这里了。

曼谷 Krung Thep Mahanakhon

似乎曼谷的游记总要先从介绍曼谷的全名开始,如果你刚好不知道,这是曼谷的官方名字:

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อมรรัตนโกสินทร์ มหินทรายุธยามหาดิลก ภพนพรัตน์ ราชธานีบุรีรมย์ อุดมราชนิเวศน์ มหาสถาน อมรพิมาน อวตารสถิต สักกะทัตติยะ วิษณุกรรมประสิทธิ์

罗马音记做:

Krung Thep Mahanakhon Amon Rattanakosin Mahinthara Yuthaya Mahadilok Phop Noppharat Ratchathani Burirom Udomratchaniwet Mahasathan Amon Piman Awatan Sathit Sakkathattiya Witsanukam Prasit

三岛由纪夫在《晓寺》里面写道: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几乎翻译不出来,就像这里寺院的装饰,徒见金碧辉煌,徒显繁文缛节,只不过为了装饰而装饰罢了。

这样说泰国人怕不是要生气的。而且一个说一个No都要“すみません、今すぐ善処します”的日本人,还说人家泰国人起名为了装饰而装饰。跟泰国人交流有一点很好笑就是在泰语里面有一个结尾的敬语,女生说ค่ะ ka 男生说 ครับ krab,但是他们说英语或者说中文最后也要跟一个ka:Thanks for being a diamond member ka,Your room number is 123 ka。就有一种莫名其妙坚持的喜感。

曼谷的地面交通非常糟糕,至少最近一段时间吧,打车永远在堵车。这个城市曾经被称作东方威尼斯,城市交通曾经主要靠船,这样也可以理解在布满河道的城市里修建公路网确实不容易。然而目前这个时间点轨道交通系统仍然覆盖有限,并且对于第一次到访的人不是很友好——轻轨和地铁是两家公司在运营,除了支付系统不互通,换乘也往往需要走出很远(毕竟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解决的办法一个是需要过河的时候可以坐船,昭披耶河的两岸景点众多、桥没几座,最快的方式还是搭摆渡船穿梭于两岸。另一个就是打摩的。Grab可以直接叫,网上的攻略会叫你用bolt或者inDrive更便宜,但是实测等待时间也更长。摩的走的是汽车道,所以在曼谷打的第一次摩的就直接把我带上高架开到60km/h,不禁让我回想起小时候从叔叔的摩托车上摔下来的场景……摩的并不会给乘客准备头盔,一开始我还在担心会不会有警察管,后来发现大家都是这样的,也有女生侧身坐在摩的上,也有人抱着行李箱坐在摩的上,并且都没带头盔。旅途中还是目睹过一次摩的被汽车剐蹭摔倒在地上的事故,可能的话还是要注意安全。

这次出门本来就没打算安排太满的行程,再加上有一点生病,基本上状态就是到了宾馆就睡觉,睡醒了就出去觅食,吃完逛逛街做个按摩就可以睡了。就像在马来西亚篇提到的这边的商场非常好逛。我感觉曼谷和吉隆坡商场的区别在于吉隆坡的资本主义更发达,店铺更多连锁品牌更接近中美,但是相对的也更单调;泰国则相对在设计中加入更多本地特色,比如美食街往往采取夜市的形式,也有不少季节性的摊位,店面也更小一点。

iconsiam

在旅游攻略中经常出现的有求必应四面佛其实在非常热闹的商圈,而且其实四面佛就是梵天,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在泰国很多酒店啊商场啊都有自己的神社,梵天是一个很常见的选择,也就是说可能你住的酒店门口就有一座“四面佛”。当然了Erawan这家香火特别旺。半夜的时候路过还是能看到隔着大门虔诚许愿的人们。

erawan

作为一个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曼谷给人的感觉似乎一直是歌舞升平,酒吧一直有乐队在现场表演,饭店一直座无虚席,昭披耶河的游船永远坐满了人在冲你招手……对死亡的恐惧似乎在这里很容易被热闹消解。顺带一提来曼谷都不用担心倒时差的问题,半夜两三点依然可以找到营业的餐馆、酒吧甚至是按摩店,最夸张的是Sukhumvit商圈还在堵车……

nekko

nekko2

晓寺 Wat Arun

来曼谷的主线任务是参观三岛由纪夫小说里面的晓寺。其实根据寺庙里面的简介,这座寺庙的名字是郑王因为黎明时攻打到了这里才叫做黎明寺的。其实这座寺庙坐落在昭披耶河的西岸,黎明的时候阳光是从对面照过来的,并不会有什么日出的加成效果。不过那种从一片昏暗中渐渐露出轮廓的景象也是十分震撼的。另外“湄南河”也是一个误译,泰语里面“湄南”就是“河”的意思。就像前面提到的,晓寺就在大皇宫跟卧佛寺的正对面,交通最方便的方式还是从东岸乘船直接过河。乘船的码头很小,要穿过一片纪念品店,不要担心你没走错。

我其实为了看不同时间的景色来了两次。早上来的那次还没开门,和我一同乘船过河的还有几位僧侣。最神奇的是售票处还没开门,但是绕着晓寺走一圈就能找到开着的门,其实并不需要买票就能进去。但是门票也不贵(大皇宫500,卧佛寺200,晓寺只要100)还送一瓶水呢。

watarun1

watarun2

再摘抄一段三岛由纪夫写晓寺的段落吧:

这座塔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使人看了感到窒息。那充满色彩和光辉的高度,层层堆积,细细刻画,直达塔顶,头顶上仿佛压抑着多重的梦境。陡峭的阶梯,无间隙地深深埋在花纹里,每一层都由人面鸟支撑。那一层一层的塔身,都被多重的梦、多重的期待和多重的祈祷压碎了,一方面又重新堆积,向空中扶摇直上,再度造就一座色彩绚丽的佛塔。

watarun3

想到自己和三岛由纪夫看到的是同样一片景象,还是不免感慨。(人家怎么看完就能写出那么好的小说……不是)好像这个世界还是真实的,我在小说里看到对这座寺庙的描述,然后现实生活里确实有这样一座寺庙,当然小说里会出现这样的描述也是因为作者在现实里看到了这座寺庙……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一无所有,一片荒芜?

watarun4

watarun5

大皇宫与玉佛寺 Phra Borom Maha Ratcha Wang & Wat Phra Kaeo

大皇宫下午去就人山人海,体验很不好。大皇宫好像是唯一一个会查着装的景点,必须要穿长裤,但是可以穿拖鞋。没穿长裤也没关系,门口100泰铢一条,你要是能讲价100两条也能下来。皇宫的内部是没有开放参观的,能进入内部的只有玉佛寺。玉佛寺里面人挤人,但是建筑真的好看啊!无论是壁画、藻井还是玉佛像,都值得站在里面看很久。那些匆匆打卡离开的旅行团真是暴殄天物。但是挤在人群之间,我也没法好好欣赏细节。玉佛寺的风格更加华丽炫技,似乎在设计的时候不允许目光所及之处有一处闲着。但是隐隐约约又有一种皇权与宗教之间复杂关系的违和感。最后出口的地方是玉佛寺博物馆,展示了一些以前的建筑装饰和皇宫生活的场景。也是整个景点唯一有空调且没什么人的地方,总算让我喘了口气。

dahuanggong

dahuanggong2

卧佛寺 Wat Pho

卧佛寺也出现在三岛由纪夫的游记里面,只不过不是在《晓寺》,而是在《春雪》里面泰国王子初登场时对家乡的思念:

他们拿出来的照片中,有一张是以供奉巨大卧佛著称的名叫瓦特·波的寺院全景照。照片系手绘色彩,十分精美,如近观实景。白云簇立的热带湛蓝天空下,点缀着青叶茂盛、绿影婆娑的椰树,金、白、红三色的寺院美仑美奂,一对金色神将守护大门,朱红门扉,金色镶边,洁白的墙壁和排列的白柱上端垂下精雕细刻的金色浮雕,屋顶和墙垣部分则是逐渐复杂重叠的金色和红色浮雕群,正中间的屋顶矗立着金光灿烂的三层宝塔,直刺明亮耀眼的蓝天。

不知道为什么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脑中浮现的画面是泰国王子掏出一个iphone,然后点相册里面的照片左滑滑右滑滑给清显和本多看。

我特别喜欢这座寺院,所以在来日本的航海途中,好几次梦见它。先是金色的屋顶从暗夜的大海下面浮上来,接着整座寺院逐渐浮在海面上,而轮船在其间航行。当我看见整座寺院的时候,轮船总是在远方。从海水里浮上来的寺院星光闪烁,仿佛从遥远的海平面升起的一轮新月。我在甲板上合掌拜谒,梦实在不可思议,虽然寺院离我那么远,又是在夜间,那金色和红色的一件件精雕细刻的浮雕却清清楚楚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也特别喜欢这座寺院。卧佛寺其实并不只有卧佛,里面还蛮大的,分成了很多区。临近新年,寺庙到处张灯结彩,也有各种卖零食的小贩,还有歌舞表演,不知道平时是不是也这么热闹。晓寺主体的建筑是舍利塔,内部并不开放参观,虽然有两个可以拜的佛殿,规模和华丽的程度总归是差点意思。玉佛寺更是人满为患,而且没必要的条条框框甚多,让人无心多做逗留。只有卧佛寺,规制壮观一点不输,却亲和不少。我去的时候僧人正在进行新年庆祝的装饰,和游客偶尔有眼神接触,僧人并不会感到害羞,也不会停下手里的事情(毕竟是佛门中人!)

thaimassage
这个雕像诠释了我对泰国按摩的理解!

watpo

卧佛寺里面卧佛的位置很偏,正中间的Phra Ubosot是大雄宝殿,日常僧侣活动的地方。我走到大殿的时候刚好赶上一天之内诵经时间。我不禁跟着诵经的声音观察起佛像出神,等到反应过来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泰国见到的很多高规格的佛像都是这种层层叠叠的结构,把佛像放在一个由各种元素堆积起来的塔上,而不是直接把佛像造得很大。这样营造起来的庄严感除了高大,还有一层繁复在里面。想起本科的时候有一门讲古建筑的课,老师讲了他的一个故事,说他早晨想要去某个寺庙参观,门口扫地的僧人指了指地上台阶旁边栏杆的装饰,问老师对这个部分怎么理解。老师愣住了,说不太清楚,僧人便说居士今日缘分未到,改日再来参观吧。看到这些佛像我能感觉到每一层、每一处细节都有佛教典籍对应,都是历代工匠终日心血铸成。想要弄明白他们绝非几张铭牌、说明书、或是门口与你讨价还价的导游可以做到的。寺庙不会拒人于门外,可是真正“进入”寺庙,与这段历史和信仰产生交流的人却又少之又少。

清迈 Chiang Mai

既然这次出门的主要目的就是换个地方躺一躺,朋友跟我说最适合躺的地方就是清迈,我就安排了两天清迈的行程。那两天确实哪也没去,就光躺着了。清迈其实离云南非常近,气候也很像,不冷也不热(怎么跟湾区一样……)有山有水,吃住都便宜。但是路上的电线缠绕交错,对行人不是很友好,坐车呢路上也难免堵车,反倒是坐摩的,因为没有特别宽的高速公路,属于比较快捷又没那么吓人的选择。这里白天可以逛逛寺庙或者去附近的山里爬山,但是我都没去。晚上就会有夜市和小摊出摊,随便逛逛一晚上就过去了。

nokair
非常可爱的鸟航~

泰国好吃的还是多啊,相比之下美国的泰餐真的不行。泰国菜并没有美国做的那么甜,但是辣是真的辣。我在餐馆里面被毫无征兆的辣到两次,属于那种要了两杯椰子汁还是缓不过来最终只能放弃把那道菜剩下的那种辣。清迈那个Khao Soi也辣。Thai Tea也比美国喝到的好喝很多,相比之下美国的thai tea感觉就只剩下糖浆炼乳的味道,thai tea的茶味还是要浓郁很多的。除了地道的Thai tea,这边酸角茶、蝶豆花茶、洛神花茶,都非常好喝。

spicyfood

泰国的猪肉巨好吃!美国的猪肉到底是什么鬼啊。在清迈吃到这个炭火烧猪肉,好吃到可以专程飞一趟跑过来吃!从这家猪肉走出来不远有一个卖腌水果的小摊,这个腌水果和烤猪肉简直是绝配!单吃也好吃!阿姨人还特别热情,让我把每一个都长了一遍,我都快吃饱了……
crispypork

hawker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