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or V2

Kumo の blog

Johor Bahru 新山

从新加坡可以走陆路海关到旁边的Johor Bahru(新山),新山现在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但是目前的发达程度显然和新加坡差了很多。查资料的时候会有种新山和新加坡的关系跟深圳香港有点像的错觉。安排行程之前同学跟我说新山主要就是逛商场、吃海鲜粤菜。圣诞假期马来西亚的高速会堵车(对,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圣诞节放假!)不如早点出发,于是我决定只呆一晚上,早上坐早班大巴去马六甲。去的当天在新加坡下午又多呆了一会儿,假日过海关排队很久,等到了酒店又开始下雨,加上第二天还要早起,最后就决定直接休息了。

这个陆路海关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印象里好像是第一次从不是机场的地方穿越国境。网上有很多过关攻略,但是somehow直到亲自走一遍我都一直没搞懂其中的细节,但是也不影响……只要跟着人群走就行了。因为我下午的事情并没有时间表,所以也没有提前订大巴票,直接打车到了Woodland关口。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规定是新加坡的汽车要去马来西亚必须加满油。下车就跟着回家过节的新加坡务工人群走。一共有三步,出新加坡海关,过桥,入马来西亚海关。出新加坡和进新加坡一样都是自动闸机,非常方便。过桥这一步好像有很多巴士可以选择,如果之前订了票就要找订票了的公司?没有的话就可以随便上一个。圣诞节在海关外面等着过桥的人非常非常非常多,仿佛过年的北京站,我就跟着人群排了可能半个小时的队。巴士会穿过大桥来到马来西亚海关。因为这边也非常堵,很多人选择提前下车走过去,我还在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路中间就下车了。

我去之前马来西亚刚刚宣布对中国护照免签30天,马来西亚海关是我出门这一趟唯一一个查了我的离境机票的。出了海关就是一副和新加坡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塑料凳子和油腻桌子组成的hawker摊子,门口一直在堵车的路。打到的车是马来西亚的牌子叫Perodua,车子小而灵活,在画了两条车道的路上的三排车里面穿行。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旅程开始了”的感觉。

jb

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赶紧打车去JB汽车站,唤起了我小时候坐大巴车的回忆。这里的大巴车在网上订完票还要去车站的窗口换票,必须要换票,而且换票还要收两块钱手续费。我早上来的时候只开了三个窗口,队伍有十米长,我问前面的人我的车还有半个小时开了怎么办,前面菲律宾的阿姨用流利的英语说我们的车也还有半个小时。最后竟然在开车之前换完了票。接着就是发现厕所也要收钱,就转头去乘车想说大巴车上应该有吧,哎,还真就没有!到了候车室,门只有两个,等大巴的站台有十几个,而且还都赶在同一个时间发车。大巴司机站在门口抽烟,谁上车都不看一眼的。坐在座位上赶紧问了旁边的人这趟车到底是不是去马六甲的,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才算放心下来。
bus

Malacca 马六甲

如果读者还记得的话我旅行一直有的一个任务是(和____加起来)打卡所有大航海时代4里面的港口,为了推进这个任务,自然要安排马六甲的行程。马六甲这个城市衰落的好厉害啊。大航海时代位于交通要道的都市,如今人口流失、楼房烂尾、港口也十分寂寥。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篇新建港口项目烂尾的报道。确实,现在夹在新加坡和吉隆坡中间的马六甲失去了往日航运业的优势,人口自然也被吸引到有更多机会的大城市去。

malacca

虽然失去了经济活力,这里的历史文化还是在的。郑和下西洋遗址,荷兰教堂,海上清真寺,马来西亚苏丹皇宫,独立宣言纪念馆……游客们为了各种理由来到这里。可是造成的诡异情况就是,旅游区车水马龙,非旅游区门可罗雀。晚上的时候走在夜市里面人挤人,嫌烦的我走出一个block,立刻变得黑灯瞎火,一个人影也瞧不见。

water_mosque
海上清真寺,我去的期间并不对游客开放,本地人可以进去,我想要大摇大摆往里走,立刻被保安拦下来了……是因为我没穿拖鞋吗?

我住的酒店在一个海景高层建筑里,建筑除了酒店本来应该有一个shopping mall,然而感觉酒店已经开业了很久,shopping mall却迟迟没有商家进驻。在楼里面走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凉感。

malacca_lou

另外一个要吐槽的就是这个丑丑的人力车,我已经找不到词来形容了,这是什么资本主义的末路!这个人力车不光样子丑,还发光,还吵,还成群结队。就有一种小时候超市前面的摇摇车成精了的感觉。

malacca_dududu

sunset
看到了非常厉害的落日,仿佛象征着日渐落寞的马六甲港口?

malacca_night

Kuala Lumpur 吉隆坡

吉隆坡在1998年修了当时的世界最高大楼石油公司双峰塔之后,又在今年完工了如今的世界第二大高楼Merdeka 118。我去的时候大楼刚刚完工还并没有向公众开放,Park Hyatt租下了其中最高的几层,以后到访的小伙伴可以试着住进去体验一下。

merdeka

在吉隆坡选择了Hyatt旗下的Alila酒店,这个品牌主打一个度假村风,我在搜索的时候发现这个酒店是在一个高层,我还在想会不会是挂着Alila牌子的商务酒店。结果一到前台就被这个酒店的画风震撼到了。顶楼是前台,顶楼下面的一层是游泳池,游泳池上方的空间是空出来的,所以在前台可以看到一个超大城市景观落地窗下面是游泳池的景象,我觉得比无边泳池好看多了。酒店房间的装修也十分像度假村,大量使用木头材质。酒店的走廊里面还有免费零食和咖啡。这个酒店只需要3,500-6,500的Hyatt点数就可以兑换,性价比爆棚。另外酒店的交通也十分方便,离公共交通枢纽KL Sentral只有一站城铁,并且酒店修建了连接城铁站的天桥,对行李箱非常友好。(Hyatt打钱!

alila

在吉隆坡又一次赶上了漫展!我这是什么漫展体质!据说这是东南亚最大的漫展,我还是因为并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没有买票,并没有进入主会场。但是在会场外面散步基本上感受到了coser们的热情和技术。还是亚洲人审美在线且卷得起来啊,比美国的漫展好看太多了。发现有漫展之后立即给自己安排了支线任务,寻找芙莉莲。结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会场附近绕了好几圈都没有看到。就在我接受任务失败往回走的时候,我在地铁站里看到了超级甜的CP!

cf1

晚上的时间又去逛了商场……国内的同学肯定觉得这人神经病吧出国逛商场,可是在美国真的逛不到啊!三番的商场都快关的差不多了,整个加州都没有Muji了,全美国也找不出几个像样的商场吧!讲道理相比于国内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商场,这边的商场还都蛮有特色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圣诞节,各家都全力装饰。但是建筑本身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设计来装饰也很不容易啊。

因为不想一路拎着东西,就没怎么买,结果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到泰国,Muji的质量一路下滑……新加坡的Muji是有cafe的!而且Singapura那家好像还是什么全球旗舰店,除了Muji常规的商品还有一些日本伴手礼在卖。到了KL,Muji就没有cafe了。但是至少TRX Exchange这家还是两层,而且有一些在别家没见过的产品(我好后悔没有当时买!)。等到了曼谷,最大的Muji也没有KL这家大,很多东西没有卖,鞋子码还不全!(但最后还是买了300多刀的东西……(Muji打钱!

Batu Cave 黑风洞

在吉隆坡拜访了印度教的寺庙黑风洞。从地铁站出来首先会看到一个巨大的哈努曼像,再穿过一座寺庙之后就来到黑风洞标志性的因陀罗像和彩虹楼梯。当天寺庙似乎有活动(为什么印度教给我感觉每天都有活动……)加上本来就在圣诞假期,游人很多,所以还是很热闹的。这里有大量猕猴和鸽子争抢来自游人的投喂。彩虹楼梯比看上去的不好走,台阶之间的高度差很大且不均匀,台阶表面也不总是平的,这个季节又一直有阵雨,楼梯非常滑,还要一边小心来自猕猴和鸽子的突袭。爬上台阶之后就是黑风洞本洞了,洞里面空间很大,而且穿过一段隧道之后里面的部分是露天的,两座印度教寺庙正在进行仪式,僧侣用清水反复冲洗佛像,信徒排队等待在眉间点上红砂。旁边包裹头巾的马来人和来自中日韩泰的游客和来来往往。当初发现这个洞并且决定在这里建寺庙的人真的是有眼光啊,没有什么比大自然的奇迹和宗教结合起来更让人感动的景象了。这种攀爬高山、穿过隧道、重见光明的经历仿佛人生的隐喻,在这里祭祀灵魂似乎就能顺着洞口一直上升。

batu1

batu4

batu3

吉隆坡的机场还蛮有意思的,它有一个十字星的卫星航站楼,从terminal 1 本体过了海关之后,可以坐穿梭巴士到这个卫星航站楼的中心。这个航站楼是个完全对称的十字形,像一个十字飞镖,中间是各种商店休息室和一个巨大的花园,从中间出发往四个方向去可以到达四个方向的登机口。去年好像说新加坡机场在登机口安检的设计很特别,原来KLIA1也是在登机口安检的。

时间关系这次没有安排上槟城的行程,但是已经有好几个人跟我推荐槟城说是马来西亚玩下来最开心的地方了。下次有机会要再去拜访。还有同样在西马北边的怡宝。别忘了马来西亚在东边还有一大块,城市没有西马发达,但是据说是非常棒的潜水点。

2023年的下半年,本来重心应该在工作上的,然后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于是又把自己从现实世界放逐到了想象世界。有时候我也会担心,这样做是不是很危险。但是大敌当前,是不是饮鸩止渴,先饮了再说吧。虽然自己看的东西算不上多,但是逐渐好像确实形成了某种taste,可以通过作品流露出的蛛丝马迹判断出自己会不会享受这部作品。就像找旅行的目的地,找餐馆。就像生活中要做的每一个如何度过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决定。但愿不要变得更加固执就好。

Books

The Trial|审判 by Franz Kafka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神奇,这是一本我早几年看一定会看睡着的书,但是现在就是看的津津有味,边看边大呼卧槽。小说全程发生的事情没有一处make sense,但是处处都非常符合逻辑。就像我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用一套合理的逻辑说话、行动,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所处的情境;然而这些人互动的效果就是这么的魔幻。为什么100多年前写的小说会和我所经历的现实这么贴近。卡夫卡就是这样抓住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吗?

Try to realize that this vast judicial organism remains, so to speak, in a state of eternal equilibrium, and that if you change something on your own where you are, you can cut the ground out from under your own feet and fall, while the vast organism easily compensates for the minor disturbance at some other spot-after all, 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and remains un-changed, if not, which is likely, even more resolute, more vigilant, more severe, more malicious.

想起来读这本书是因为小鸟文学在月初Q&A里面摘抄了这样一个故事。

Before the Law stands a doorkeeper on guard. To this doorkeeper there comes a man from the country who begs for admittance to the Law. But the doorkeeper says that he cannot admit the man at the moment. The man, on reflection, asks if he will be allowed, then, to enter later. ‘It is possible,’ answers the doorkeeper, ‘but not at this moment.’ Since the door leading into the Law stands open as usual and the doorkeeper steps to one side, the man bends down to peer through the entrance. When the doorkeeper sees that, he laughs and says: ‘If you are so strongly tempted, try to get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 But note that I am powerful. And I am only the lowest doorkeeper. From hall to hall keepers stand at every door, on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ther. Even the third of these has an aspect that even I cannot bear to look at.’ These are difficulties which the man from the country has not expected to meet, the Law, he thinks, should be accessible to every man and at all times, but when he looks more closely at the doorkeeper in his furred robe, with his huge pointed nose and long, thin, Tartar beard, he decides that he had better wait until he gets permission to enter. The doorkeeper gives him a stool and lets him sit down at the side of the door. There he sits waiting for days and years. He makes many attempts to be allowed in and wearies the doorkeeper with his importunity. The doorkeeper often engages him in brief conversation, asking him about his home and about other matters, but the questions are put quite impersonally, as great men put questions, and always conclude with the statement that the man cannot be allowed to enter yet. The man, who has equipped himself with many things for his journey, parts with all he has, however valuable, in the hope of bribing the doorkeeper. The doorkeeper accepts it all, saying, however, as he takes each gift: ‘I take this only to keep you from feeling that you have left something undone.’ During all these long years the man watches the doorkeeper almost incessantly. He forgets about the other doorkeepers, and this one seems to him the only barrier between himself and the Law. In the first years he curses his evil fate aloud; later, as he grows old, he only mutters to himself. He grows childish, and since in his prolonged watch he has learned to know even the fleas in the doorkeeper’s fur collar, he begs the very fleas to help him and to persuade the doorkeeper to change his mind. Finally his eyes grow dim and he does not know whether the world is really darkening around him or whether his eyes are only deceiving him. But in the darkness he can now perceive a radiance that streams immortally from the door of the Law. Now his life is drawing to a close. Before he dies, all that he ha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whole time of his sojourn condenses in his mind into one question, which he has never yet put to the doorkeeper. He beckons the doorkeeper, since he can no longer raise his stiffening body. The doorkeeper has to bend far down to hear him, for the difference in size between them has increased very much to the man’s disadvantag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now?’ asks the doorkeeper, ‘you are insatiable.’ ‘Everyone strives to attain the Law,’ answers the man, ‘how does it come about, then, that in all these years no one has come seeking admittance but me?’ The doorkeeper perceives that the man is at the end of his strength and that his hearing is failing, so he bellows in his ear: ‘No one but you could gain admittance through this door, since this door was intended only for you. I am now going to shut it.”

想读中文版或者德文版的同学请移步这里

如果你想吐槽为什么这么大一段也不多分几段,原文就是这样的。这是审判小说里面附赠的小小说,基本上也和审判在讲的故事共享了相同的核心。在《审判》里,主人公和给他讲故事的人对这个故事进行了一番争论。这个桥段颇有一种卡夫卡自己在给自己写的小说写书评的样子,这个行为本身再次印证了作家一旦完成作品之后,作品的解释权就落到了读者手里。在自己的书里加入interpretation也是一种徒劳,因为读者会interpret this interpretation。也许这也就是卡夫卡一直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出版,最后别别扭扭留了书稿和遗言给朋友的原因吧。

“I don’t agree with that opinion,” said K., shaking his head, “for if you accept it, you have to consider everything the doorkeeper says as true.
But you’ve already proved conclusively that that’s not possible.” “No,” said the priest, “you don’t have to consider everything true, you just have to consider it necessary.” “A depressing opinion,” said K. “Lies are made into a universal system.”

如果一定要我给卡夫卡的interpretation一个interpretation,我觉得他想说的是,面对这个庞大的系统,你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 walk away。不然要么成为系统的一部分,要么被系统吞噬。但是walk away是很难的,卡夫卡自己也没有walk away。但是也许我们可以偶尔walk away,对卡夫卡来说写小说就是他的walk away。对我来说读卡夫卡的小说就是一种walk away。

小说的结局有一句“like a dog!”,本来读到的时候没多想,结果看了好几篇书评,我又开始confused了。这句”like a dog!”到底是谁对谁说的?当时的场景里有两方,所以谁对谁说的,然后dog指的是谁,一共有八种组合。现在的我可能会倾向于觉得是【K】对【K】说【K】like a dog。(怎么感觉更confusing了……把任意一个K换成行刑人你就得到了全部八种组合,虽然有一些组合完全不make sense)因为卡夫卡的手稿本来就乱涂乱画晦涩难懂,又是去世之后整理出版没有办法校对,再也许他就是故意写的很模糊,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成为interpretation的一部分了。如果读到这里的你刚好有什么想法或者资料可以分享给我!

顺便读了一些卡夫卡的其他短篇作品。比如《饥饿艺术家》还有他给他父亲写了100多页也没寄出去的信。曾经我以为我的很多体验是独特的,因为周围的人看起来并没有类似的困惑和感受。直到读到卡夫卡,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是多么的,普通,或者说normal。普通是一个中性的说法,一方面我的感受并非个例,所以我也不完全无药可救。但是另一方面,我的感受也并不特别,所以所谓解决困惑也不过是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不管怎么说,意识到这件事总是好的。

仮面の告白|假面的告白 by 三島由紀夫

书很薄,几个小时就翻完了。顺带一提这本书的中文版也是在学校的东亚图书馆找到的。图书馆当然有三岛由纪夫全集的日语版,但是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足以啃严肃文学的生肉。为数不多的有中文翻译的作品之一就是这本。“才华横溢”这个词放在刚出道的三岛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当同龄人还在纠结“我是谁”的时候,三岛已经把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心路历程里里外外剖析了一遍,好像把行为背后缠绕在一起的每个小心思单独提取出来,擦的透亮,然后一件一件摆出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会怎样。最后再完整地在一个连贯的故事中呈现出来。二十多岁的三岛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是天赋还是积累得快,还是说积累得快就是一种天赋呢。

举个例子吧,可以参考这一段对于考试作弊的论述:

差生之所以能成为差生,需要有天分。但我却为了升入普通班,采取了一种姑息的手段。就是那种在考试的时候,完全看不懂内容却照抄同学的答卷,然后若无其事地交上卷子的手段。这种比夹带小抄更愚蠢和无耻的方法,有时也会获得形式上的成功。他升了级。老师以低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为前提授课,只有他完全听不懂。即便认真听课,也完全听不懂。于是,他便只剩下两条路,一条是继续堕落下去,另一条就是拼命地不懂装懂。无论走哪条路,都取决于他的懦弱和勇气的质量,而非程度。无论走向何方,都需要等量的勇气和等量的懦弱。而且,无论哪个方向,都需要一种诗意与永恒的怠惰渴望。

当然我可能意识到这件事比较晚哈,但是我总觉得,一直是好学生和一直是差学生的人是体会不到这段话里面那些细微的感受的。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把这两种心态琢磨透了,但是确实如三岛所说,差生需要天分。

奔馬 by 三島由紀夫

三岛由纪夫在我的reading list上呆了很久了,说来惭愧,虽然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这个名字,但是第一次产生想加入list是因为玩了Persona 5。然后今年终于下定决心还是要感谢友邻的博客 以及

痴人之爱Podcast(说起来奔马这期发布的日期……咳咳)

因为提前被剧透了大纲,我决定按照奔马>晓寺>天人五衰>春雪的顺序读。

我对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有点不满意的,虽然还是要感谢译者的付出啦,but, come on, you could do a better job. (完了,这不是我老板对我说的话吗)比如举几个例子。有一处把”香物“(咸菜)翻译成“香菜”……提着一桶四公斤的香菜?比火锅涮香菜还重口。再有这个译者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把”次第“原封不动放进去,这不是中文常见的表达吧?还是在方言里面会有这么说的?我觉得直接查找替换成“渐渐”都会更好……还有一个就是这一段经常被人摘抄的名言:

时光流逝,一点点将崇高变成滑稽。是什么被腐蚀了呢?假若从外部遭到腐蚀,那么崇高本来就只是遮蔽外表,滑稽则构成内核,对吗?或者说,崇高是全部,外侧只是降落一些滑稽的尘埃罢了,对吗?

原文是这个样子的

時の流れは、崇高なものを、なしくずしに、滑稽なものに変えてゆく。何が蝕まれるのだろう。もしそれが外側から蝕まれてゆくのだとすれば、もともと崇高は外側をおおい、滑稽が内奥の核をなしていたのだろうか。あるいは、崇高がすべてであって、ただ外側に滑稽の塵が降り積もったにすぎぬのだろうか。

我可能会这么理解:

流逝的时间,一点一点把崇高的东西变成了滑稽的东西。是什么被腐蚀了吗?如果腐蚀从外侧开始发生,那么这件事本来就是由崇高的外表和滑稽的内核组成的咯?又或者,这件事的崇高完好无损,只是外面被滑稽的尘埃所覆盖呢?

这其中的差别在于,译文里面把“崇高外表滑稽内核”和“崇高被滑稽覆盖”的重要程度似乎做了一种主次的区分,但是我认为原文里这两种解释是并列的。

吐槽归吐槽,对于能乐那一段的翻译还是挺让我佩服的。书中本多观看的这段能乐youtube上能找到录像,把我的思绪带回到日语课上老师介绍能乐给我们。说实话不好好翻译一下(即便是翻译成现代日语)还是很难看进去的……

我很同意这篇豆瓣网友的分析,勋不是神风连,三岛也不是勋。“故事的危险是剔除了矛盾”,本多在给勋的信中这样写道。神风连的故事剔除了勋遇到的矛盾,勋的故事剔除了三岛遇到的矛盾。我想如果三岛想要通过奔马的写作传达给世界关于他的自杀的什么信息的话,那应该是不要忽视故事背后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一个例子就是三岛由纪夫和东大全共斗的论战

暁の寺 | 晓寺 by 三島由紀夫

前半本是泰国和印度游记,后半本继续推主线剧情。留下了很多困惑的地方,不知道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我的经历不够。比如说,本多了解到的转生的takeaway到底是什么?了解到转生和选择成为偷窥者的关系是什么?再比如说,今西的死是得偿所愿还是行恶的报应?白色圣牛象征着什么,为什么白色圣牛的回眸的有无对本多来说至关重要?

这次出门沿着书中的描写重访了泰国的寺庙,三岛在书里写印度和泰国的民众如何“懒惰”,如何对抗进步。之所以这么说是不满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迅速西化,如果看到今天遍布各地的充满圣诞节装饰的商场——资本主义催生的消费主义的结晶——肯定会抓狂吧。不过好在这些寺庙的姿态还有好好的保留下来,对照书中的语句似乎和三岛眼中的景象没什么分别。也许确实在资本主义之前,人类的本质有好好的被这些建筑、艺术所捕捉。

以前看凉宫春日的时候,有一种解释叫“虚神论”,就是说看似凉宫春日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是实际上身为观察者的阿虚才是所有超能力的来源。也许从读者的视角看本多(而不是本多自己的视角)也可以讲一个真正以本多为中心的故事。这个读者视角与本多视角(叙述视角)互为表里,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人物的动机。但是一旦脱离故事,再代入三岛的视角,很多想法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啊,太难了。

天人五衰 by 三島由紀夫

每次读到这本书的简介,我就会感到很疑惑,三岛由纪夫是怎么把这本书的草稿写好然后第二天就去实施自杀的计划的?他不用修订的吗?没有编辑来让他revise and resubmit吗?(不是 所以说啊,学术界的人都不是天人,因为永远有revise and resubmit。(说啥呢

这本书是彻彻底底的把我弄晕了。最困扰我的问题是,安永透到底是不是天人?似乎大部分分析的文章都采用了安永透是赝品的出发点,但是若非“天人”,何来“五衰”呢?如果他只是个赝品,那他的衰败就只是普通人的衰败,真正转生了的天人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继续着清显、勋和月光姬的轮回。这是三岛想要传达的信息吗?那为什么要费力用第四本书写一段观察者和赝品之间的故事呢?如果安永透是天人,那么后来的衰败就说明本多的干预产生了效果,是本多的恶导致了透的衰亡。这是三岛想要传达的信息吗?作为观察者的本多真的可以对天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吗?还是说天人本来在这一世就是要衰亡的,本多只是刚好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而已罢了?

我会隐约感觉,某种程度上本多的故事也是一场被什么所擒然后幻灭的故事。庆子对透说:

松枝清显为意想不到的情缘所困扰,饭沼勋为使命所虏获,金茜为肉体所劫持,那么你究竟被什么东西所擒呢?不就是被毫无根据判定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识所攫取吗?

同样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在结局的一刻对本多说,你被毫无根据判定自己观察到了天人的轮回转生的意识所困,把天人们二十年所体验的人生,放慢到八十年的时间里,浑浑噩噩,半推半就,毫无美感可言地体验了一遍呢?经历了五衰之后的透,是否就要过上本多的生活呢?

最后来摘抄一段书里真的把我看得笑出声来的一段对话,直到看到这一本才意识到其实三岛是跟我们同时代的人啊!庆子用的是雅诗兰黛的护肤品,我给母上大人买的也是雅诗兰黛的护肤品;庆子赴宴的时候穿的那一套礼服,简直和我导师参加funding晚宴穿的礼服一模一样……

因为,在日本所谓‘有教养’,指的就是亲身体验过西洋的那套生活方式。所谓纯然的日本人,要么是下等阶级,要么是危险人物。今后的日本,这两种人会越来越少。日本纯粹的毒素越来越稀薄,对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来说,日本将是一道越来越合口的美味佳肴。”

……

“边吃边适当交谈。说话应使人听起来心情舒畅。边吃东西边说话,食物会打嘴里喷出来。趁着别人说话的当儿,你就应该抓紧寻机会咀嚼。现在父亲对你问话,你可要好好回答……对啦,今晚,从现在开始,你不要把父亲当成父亲,只把他看作世上的伟人。你在他面前将受到极大的关爱,获得各种教益。我们两个一起演戏,好吗?你很用功,三个家庭教师对你都很佩服,可是你丝毫不打算交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喜欢交什么朋友。”

“瞧,这样回答不行。光是这么说,人家就会以为你太古怪,看不起世人。想想看,应该怎么回答好呢?”

“……”

“光用功,没有常识,那怎么行啊。应当尽可能快活地回答:‘眼下学习第一,没有时间交朋友。等升上高中,自然就会有朋友了。’你再说一遍。”

“眼下学习第一,没有时间交朋友。等升上高中,自然就会有朋友了。”

“对对,就这副口吻……这样一来……接着,话题突然转到美术上。意大利美术中,你喜欢什么?”

“……”

“意大利美术中,你喜欢什么?”

“曼塔那。”

“一个毛孩子喜欢什么曼塔那,真是荒唐。或许人家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哩。这种回答,只能给人不愉快的印象,以为你是个不懂装懂的小才子。你看这样回答怎么样。‘文艺复兴时代,真是太棒啦!’说说看。”

“文艺复兴时代真是太棒啦!”

“就这样。这种回答给对方一种优越感和怜悯心,使他觉得你很可爱。接着,他会利用你给他的机会,对你做一番一知半解的长篇论述。他说的内容即使全都是错的,或者即便正确的部分也早已为你所知晓,而你都必须带着好奇和尊敬的目光认真倾听。世界所要求于年轻人的,无非是做一个老实巴交容易上当受骗的听众罢了,其他什么也没有。只要能使对方口若悬河,就是你的胜利。这一点一刻也不能忘记。

“社会决不要求年轻人富有才智,同时,一旦遇到一个过于保持均衡的青年,又会从头到脚产生怀疑。你应该具有一种讨得前辈欢心的无害的偏执,摆弄机器啦,打棒球啦,吹小号啦,尽量寻求一些稳妥而抽象,同精神无缘,同政治无缘,而且又不太花钱的娱乐。一旦发现这些,前辈们就会明白你的剩余能量发散到哪里,也就安心了。关于这些,哪怕你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也无关大局。

“一旦考入高中,可以搞点儿不影响学习的体育运动,而且是显而易见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提起运动员的好处是,容易被人看成傻瓜一个。当今的日本,人们对美德的要求,只限于:对政治盲从,对长辈忠诚。

春の雪 | 春雪 by 三島由紀夫

这本书的很多细节很搞笑,比如开头这个:

无论阴晴雨雪,每天早晨,母亲梳洗完毕,便由两个仆人陪伴,去祖母那里请安。这是家里的规矩。
每次婆婆都要仔仔细细第端详这个儿媳妇一番,然后眯起慈祥的眼睛,说道“你梳这个发型不好看,明天梳一个时髦的来看看,一定很合适你的哟。”
第二天,母亲梳一个时髦的发型过去请安。祖母却说道:“我看哪,都志子属于那种古典美人,时髦的发型不合适,明天还是梳发髻来吧。”
因此,在清显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不断地变换发型。

这不就是很多老板对学生research的态度吗!

伯爵和侯爵之间一拳一拳打到棉花上的互动,一群大人们如何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面子的窘态,场面也是滑稽到让人笑出声来。但是笑过之后又觉得,这不就是大多数成年人的样子么。

还有本多和聪子的这一段对话:

刚才您说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吧?”本多故意不看聪子的脸,说:“这和‘总有一天要了结’的心情是怎么联系的呢?到一切都了结的时候,思想准备不是晚了吗?或者是思想准备完成,事情也就了结了吗?我知道我向您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聪子:“This is a good question…

有一种seminar上自己的小心思被看透的无奈。

带着知道“结局的结局”,看到了the afterwards of the afterwards的心态,回过头来看开始这个美到极致的爱情故事,别有一番滋味。很多《丰饶之海》全书的伏笔在第一本已经埋好,各种穿插在剧情中的谈话在后面不断被验证。《春雪》无论是自己的故事还是作为《丰饶之海》系列的set up都堪称完美,很难想象作者是怎么驾驭如此庞大的世界的。

还有想说的一点我很喜欢三岛的地方是,他绝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眼里只有艺术的作家,即便他对艺术的追求可能比很多标榜自己在追求艺术的人还要严格得多。很多对法律的论述、四本书里面充斥的历史的细节,不同阶层民众的生活细节,无比真实,无比精准。“币值稳定就是人民的最大幸福。”什么样的作家能想到这么“现实”又“正确”还“一针见血”的话,还在自己的小说里面把这句话放在主角的对立面啊。

Movies

Oppenheimer by Christoper Nolan

万万没想到7月份由于工作太忙错过的Oppenheimer在11月份返场一周,刚好又是我生活重心大转弯的那段时间,于是毫不犹豫直接去城里看了70mm IMAX。三个小时的十二怒汉,IMAX上演员的脸是真的大啊,所以一丝一毫细微的表情都被完整地呈现出来,真的很考验演技。这个电影意外地很容易follow,在经历了一天的剧烈研究活动之后竟然全程没有走神。提到诺兰我总是想起Bojack里面说他的电影

“There are women in it, but it is never about women.”
Oppenheimer同样不能通过Bechdel test,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条“充满男性凝视”的“赛道”上,诺兰的电影还是很难有对手。
说起来这一年在广岛参观了原爆纪念馆,然后又在Florida的空军博物馆参观了当时投下原子弹的飞机。”故事的危险是剔除了矛盾“,我很庆幸自己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故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变成了”可笑的中间派“,还是说坚持了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坚持住的原则。

钢的琴 by 张猛

上半年有《张医生和王医生》,《漫长的季节》。年底学校的社团又组织看了《钢的琴》。我小的时候对周围的环境只有个模糊的感受,那种感受自然说不上舒服,但是日积月累也难免开始习惯。等到现在,虽然暂时远离了那个环境,但是好像反而更理解这种感受从何而来。毕竟自己好像也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新一代ran over by history 的人,就像前苏联人,南斯拉夫人,波罗地海人,日本人,马丁内斯人……看到这样悲剧的人会说,是你们自己选择要这样的。Yeah, who else we could blame? 还有,不需要用可怜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很了解。

电影放映结束社团的人请了一个在哈尔滨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政治学教授。但是后面的访谈有点轻描淡写,教授一直说他很多年没回去了,做的研究也和东北没什么太大关系,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对那个下岗前时代的回忆,稍微触及现在的东北教授就表示他也不是很了解。哈,就像每次被问到哪里的房子值得买这种问题的我。

秦海璐最近似乎在综艺上很火,但是在这部作品里面她的表演真的很出众。哎我忽然觉得对演员来说是不是演电影就像我们写论文,然后去参加综艺就像我们去给业界做咨询啊。

Blue Giant by 立川譲@NUT (漫画原作:石塚真一)

关注了很久的动画电影,在电影院上了两天,赶紧去看了。音乐的部分真的很棒,作画也和音乐有很好的配合。同学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年纪大了吧就是喜欢看一些高中生努力追梦,高中生甜甜的恋爱,高中生悠哉的日常这种东西。然后我忽然发现Blue Note在Napa就有一家!有没有人约!

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by 宮﨑駿@Ghibli

想不到过了十年我找回了第一次看幽灵公主的时候一脸懵逼的感觉。电影里面很多宫崎骏的元素,有那么一点点卖情怀的嫌疑,因为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元素出现的位置都很合适。
影评不是在说电影,而是在说自己。象征都成了自己内心的投射,读者掌握了interpret作品的权利。不过有一句话说的蛮有道理,take away不重要,感受很重要。
我的感受就是为什么从穿越到异世界的主角的动机总是“回去”,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任何讨论地接受了这个设定,然后观众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干嘛老想着回去,回去有啥好的啊?还有那个warawara真的好像《人类衰退之后》里面那个妖精,看得我感到非常恐怖。我是完全不懂什么象征啊,符号啊,和历史的联系啊……感觉也完全可以讲一个站在那个鸟王视角他们辛辛苦苦经营的家园如何被一个任性的小孩子和老头毁掉的故事啊?哎,也许本来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后来看到竹棘的视频,竹棘说,电影最后主角没有选的她觉得可能是她自己会选的。竹棘的朋友说,那我觉得导演想要向你传达的你可能接受到了。好像又有点释然。

Anime

葬送のフリーレン by 斎藤圭一郎@Madhouse (原作:山田鐘人、アベツカサ)

这个番真的超好看然后我每次给人安利别人都是,葬送的啥?什么莲?葬送的马冬梅?结果后来使徒子还专门画了个九宫格,我靠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安利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看这个动漫的时候我想起每次周围的同学说feel like they are behind,我就会说,behind of what?(喂你才是真的behind那个人吧!)似乎人生的很多问题如果有了无限的时间就能迎刃而解,但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我们就是拥有无限的时间啊。当然了,道理都懂,每周芙莉莲给我半个小时不用去想peer pressure,然后再迅速投入一场又一场战斗中……

Rick and Morty S7 by Dan Harmon@Adult Swim

虽然这一季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我还是好喜欢Evil Morty的剧情,以及他到底哪里Evil了!

Pantheon S2 by Chris Prynoski (原作:刘宇昆)

今年好像接触了一些还蛮有趣的科幻作品,找机会再填个坑。

Podcast

痴人之爱

在网上友邻的博客里第一次看到她们节目的推荐,听了几期发现特别对我的胃口,于是就一边补以前的一边跟上了新的进度。另外还有就是原来的主播甘道夫也出现在了小鸟文学的接力访谈里面。是该说世界真小呢还是替身使者都会互相吸引呢……但是后来甘道夫退出了,这个节目开始越做越好(不是x 感觉现在经常能约到一些作者、译者、学者参与访谈,我觉得之后不整理出几本书都可惜了。可能这是我理想中文学评论的样子吧,我们就谈感受就好,然后发现我们对同一个情节不一样的感受,就是那些拓宽了文学作品对一个读者来说的厚度的时刻。

Others

小鸟文学要倒闭啦!当时好奇心日报倒闭的时候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现在这句话送给小鸟文学吧。唉,先是发现年费会员自动变成了永久会员,然后某段时间感觉文章质量有所下降。后来还是官宣要停更了。感谢这段时间的陪伴啊。相比于介绍优秀的作品,更多的是让我重拾阅读的乐趣,以及让我觉得没有那么孤独。年末的时候刷到B站HOPICO的年度专辑提名,评论区里有人说

感觉和现在的文学比较像…批评的人说现在文学不复八九十年代的盛况,可实际上在他们“不屑”的角落还是有人在不断创新、不断耕耘

我很庆幸通过小鸟文学接触到了这些在角落里不断耕耘的创作者们。是这些moment让我觉得温暖、有力量。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重新(咦,为什么要说,重新)开始创作。在那之前,就继续接受来自生活的锤炼和滋养吧。

2023年的上半年,一直在别人面前不停嚷嚷我要好好写论文了,结果好像花了比任何一年都多的时间看书、看番、看剧、看电影还有打游戏。离开了住了很多年的住处,告别了相处很多年的朋友,似乎一切都在告诉我,不管你有多抗拒改变,生活已经推着你不得不往前走了。我的身体似乎在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有的人告诉我,你不用“准备好”也可以做任何事情。“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也有的人告诉我说,“没准备好”的想法总是会出现,人就是会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就是会否定以前的自己,就像我回头看以前写的文章和评论感叹自己的幼稚。但是这样也没关系,这样也并不代表以前的想法和做法没有意义。所以,这是2023年上半年让我想要发表一些评论的精神食粮。

Books

Stay True

Stay True。作者是70后美国台湾华裔,出生在UIUC,长大在硅谷,本科在Berkeley,PhD在Havard,现在生活在纽约。是不是听起来觉得,自己可以有很多能够投射在他身上的东西。确实,网上大量的评论表示“不懂作者在矫情什么”。Sorry,我们这些over-educated的亚洲小孩就是这么矫情。这本书是一本非常personal的回忆录。我的生活就是这样,你无法共情是你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被一部分内容吸引过来的我,同样被另一部分内容劝退。不过不用急,再往下看又是我熟悉的部分。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

这本书最重要的“悬念”被写在了封面上,作者本科时期最好的朋友Ken (不是Barbie那个Ken)在一次carjacking中不幸去世了。(So Berkeley!)这个结局被剧透了,但是读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中间段的时候,我就会不免担心,Ken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作者用娴熟写作技巧处理了这个悬念,Ken在书中的去世就像在作者生命中一样突然、猝不及防、然后不停回响,在书剩下的篇幅里,在作者的生命里。“We continue to know our friend, even after they are no longer present to look back at us.” 对作者来说回忆和消化与Ken短暂相处的时光成为了他接下来很长人生的主题,即便Ken前女友无心的一句话让他意识到在Ken眼里他可能从来都没那么重要。但是无所谓,因为本来这已经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了。不断搬家的我也会时常陷入对以前朋友的回忆,然后即便是对方已经不记得一些相处的细节,我还是会对那些细节产生新的理解。作者写下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孤独了。

主线之外,或者说填充这些与朋友相处时光的,是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细节的碎碎念,Berkeley 的街景,90年代的音乐(which I know nothing about),zine(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初中的时候大家手写互相传的东西有个fancy name叫做zine,独立志),支教,东南亚移民,监狱,学生运动,罢工,如何获得教授的推荐信来申请PhD……有时候会觉得90年代的Berkeley和现在好像没什么不一样,有时候又觉得”保持“90年代的样子反而更需要某种不懈的努力。

漫长的余生

其实我对北魏的历史非常不熟,所以很多细节就跳过去了,人名也经常对不上(咦,皇帝不是姓拓跋吗?什么时候改姓元了?)。不过还是能感觉到历史学家那种辨别史料真伪、补全故事的功力。以前交换的时候有个考古学家讲他考察古希腊遗迹的时候,看到有个地方缺了个柱子,立刻提出了一个是为了不挡住阳光的理论。然后他的学生问他,你花了多长时间想明白这件事,他说

There are two answers, 1 second, or 40 years and 1 second.
这个书里面就有很多让我感受到这种40 years and 1 second的叙事。虽然书的名字和前言想要sell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但实际上还是在讲朝代更替,权贵的故事占了大部分篇幅。当然一方面史料还是围绕这些人展开的,没有办法,另一方面照顾皇帝的宫女,也很难算作是“普通人”吧,太计较如何定义“普通人”就没意思了。或者你也可以反过来说,在历史的洪流面前这些史书中的主角也只是“普通人”,对吧。

“子贵母死”的制度在书里算是一条线索。制度创立之初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后来被太后用来除掉皇后维持自身的权力不被削弱。(而幼年亲身经历生母被处死的宣武皇帝反而造成了本朝最严重的外戚专权),最终后宫人人自危,惟恐生下皇子,努力堕胎,到最后皇帝受不了,还要背着太后偷偷在宫外把怀孕的妃子保护起来。等这个制度终于要被废止了,留给北魏的时间也不多了。听起来就像是很多东西一样,it undercuts the exact reason it was started in the first place, unions, tech firms,kid’s movies, athletic gear, statues…

宣武帝的悲剧也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很多其他事情。小时候被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政变,用作者的话说从此宣武帝再也不信任任何人。宣武帝一登基直接把“九龙治水”的叔叔们杀了个干净,改提拔自己小时候身边的太医、侍卫、母亲的外戚。这种“不安全感”让手握大权的宣武帝失去了辨别忠奸的能力,只剩下“小时候在身边”这一条标准,然后无条件地信任这些人。对于他自己、周围不称职的人和整个国家的民众来说都是一场悲剧。最终皇帝因为怕死吃太多丹药而早逝,去世之后被提拔的外戚们立刻遭到清算。这些人甚至还没来得及用突然得到的权力为自己的家族谋取更为长远的福利。

最后书中有提到一些早早察觉到势头不对的人,就算是竭力表露自己无意参与权力的游戏的决心,最终还是没有逃过成为牺牲品的命运。当然后人也可以说这些人决心下得不够彻底,但是谁知道呢。

失落的卫星

中亚有如地图上的迷雾,到底有多少个斯坦?每个斯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哪个国家更接近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哪个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哪个国家更世俗化?在如今中国人全世界到处都是的年代,像中亚这样少有中国人涉足的地方确实不多见。这本书知识性上的确很好地弥补了我的地理盲区。书中还提到了塔吉克斯坦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波斯语,连自己历史上的文学作品都无法读懂,“只有自己能理解自己”的无奈状态,实在是很令人感叹。

读本书的时候遇到了目录标题欺诈,作者根本没有去成土库曼斯坦。(Sorry for the spoiler)整个这一章讲了如何被旅行社欺骗,交了一大笔钱还选在了生日的时间,最后落得一场空的闹剧。Well, I guess a bad travel experience makes a good story. 这个传说中的“中亚朝鲜”对外国游客极其不友好,同时也有不亚于朝鲜的领导人崇拜和世袭制,不过和朝鲜不同的是土库曼斯坦靠着石油资源经济水平并不落后。

还有一个让我很在意的细节是中亚随处可见的被斯大林流放的朝鲜人,几乎在每个国家作者都有遇到,并且花了不少笔墨在他们看到东亚长相十分亲切地迎上来,却又一句朝鲜语都不会只能用俄语交流的奇异画面。跟在日本扎根甚至是美国扎根的朝鲜人相比,中亚的这些朝鲜人才是真的体现了有如Minari一般的生命力吧。

接下来是我对这本书的吐槽。最开始朋友推荐给我是因为我抱怨说不知道游记要怎么写大家才爱看,应该像旅游攻略那样多写其他人去了大概率也会遇到的事情呢,还是写那些异乡限时赠送的独特经历?是应该多谈历史风物呢还是适当夹杂私货展示自己旅行的动机和感受。朋友说这本书在中文读者的语境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本书虽然读起来趣味性很强,但是多多少少是占了中亚地图迷雾的光,基本上随便写点什么大家都会爱看的。不过作者为了成书所做出的无论是旅行的准备还是写作时参考的文献都很值得佩服就是。

但是让我阅读体验没那么好的一个原因是从标题就透露出来的大国中心论,在作者看来中亚这些国家以前作为苏联的“卫星”在苏联解体后陷入了“失落”,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怎么办呢?绕着中国转就行了啊!当然了作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中亚的人民也未必都不同意这条出路,但是就算是作者自己接触到的中亚人我看都没有这么想。说到底,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中心呢?另一个影响阅读体验的是作者的爹味……这本书(虽然并不是虚构类作品……which made it worse)完完全全没有办法通过Bachdel Test。全程充满男性凝视,并且毫无自觉。这一点其实跟前一点又有所联系……本来父权就是一种中心化的体系。

后来我在小鸟文学上看到了张海律的一系列中亚游记,感觉阅读体验要好很多,推荐给大家。

张医生与王医生

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回顾了一下自己的东北生活和成长环境。Personal History是一个人identify和character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心理咨询师如是说。确实长大以后联系历史文献里的社会背景,对自己的个人经历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解。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反复的。

工人阶级这个又要说回到《极乐迪斯科》。东北是一小块东欧,东欧是一大片东北。控制一切工人权利于是腐败不堪的工会,靠小型暴力团体、私刑、个人偏好取代的法制,靠面子维系的地上经济和靠性命运营的地下经济。小时候在我们城市主要的街道上有一栋还蛮高的烂尾楼,曾经长期挂着“还我血汗钱”的横幅,白底黑字,时常有人在楼里生火搭床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人驱赶。这段记忆意外地十分清晰,以至于在美国看到流浪汉即便是本能地想要低头走过去,也同样无法像别人那样对他们说出“you did this to yourself”。Because they didn’t do this to themselves.

下岗潮与“共和国长子”。小时候关于沈阳要变直辖市的“谣言”隔几年就能听到,甚至朝鲜改革开放丹东房价能涨的谣言有段时间也甚嚣尘上。东北人民对自己的情况很清楚,也总是会寄希望于一些虚无缥缈的机会。可能这也折射出来大家的共识——继续像现在这样下去肯定是不会好的。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是”好“呢,让丹东变成下一个深圳,就会好吗?

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这个角度来讲我父母也算是努力不让自己在这场社会巨变中“成为城市的废弃物”的那一部分东北人。尽管我经常说他们把运气带来的成功错误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并且以为这样就让他们能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可以教育周围生活水平不如他们的亲戚。读完这本书我也多多少少更加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所以“一段健康的亲子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就只能成为一种奢求。放弃期待这件事确实让自己轻松不少,但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骄傲呢?

书中出现了几次,张医生妹妹的母校,“同学里都是干部和教师子女”的省实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也是赶上了一个缝隙中的机会。在我之后几年这个缝隙就被堵住了。同样被我赶上的缝隙中的机会还有大学自主招生。搞笑的还有书中对于“保送”名额的drama,我身上发生过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事。从小城市来到省城,书中描写的阶级差异带来的不适应之外,我还有一层地域差异要经历。(还有一层城乡差异,是我未曾体会过的局限性。)不过这种差异在书中跟随了张医生妹妹大半辈子,我呢在上大学之后立刻被更大的阶级、地域差异所冲击,相比之下高中带给我的已经不算什么了。然后出国之后又经历了一次。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成长“。但是成长总是痛的,对吧。

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对自己的“工人阶级身份”抱有复杂情感的人。这本书并不会提供答案,但是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和经历了类似情况的人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另外就是有一次在播客里听到的说法,就是随着纸媒的落末,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稿记者们都去干嘛了。看到《张医生与王医生》包括《重走》这样的作品,就发现还是有人在继续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只不过战场从报纸杂志变成了非虚构文学。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自从covid开始之后就似乎有点陷入了quarter life crisis, 尝试了很多事情都没有获得自己期待的那种“转机”。或者说以前的自己总是期望着可以“回到”crisis之前的状态,并且为此付出了各种努力。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回去”各种意义上的不可行,一边接受当下的自己一边尽量往前走。这本书的出现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这一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就像很多作品一样,这本书只提出了问题,提供了观察的角度,然后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读完之后会让我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没有答案也没关系。

书里一共讲了包括作者自己在内五个人的挣扎、求救和故事的后续。作者真的很会写,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每个角色对应的人,或者自己和这些角色能够对应的方面。通过作者剥洋葱般地层层叙述,读者就逐渐理解了每种看似极端的行为模式背后是什么在驱动。当你不由自主地对这些人产生同情以至于对他们的处境有些自责难过的时候,作者又时刻保持着咨询师专业的克制,提醒你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在这些人身上,都不是你的责任。但是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只是一座座孤岛吗?没有人会来救你,你也不可能救任何人?书到结尾又提供了一种安慰,我们能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保持对金子一般心灵的追求,然后等待转机。也许这个转机不会到来。但是万一来了,我们就可以亲眼见证,那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这本书的主线虽然精彩,让我感觉被击中的地方却都是再小不过的细节。比如那位喜欢上70岁丧偶邻居的60岁离异女士,她在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之后终于肯袒露对邻居的感情。然后她提到,以前邻居问她想不想一起去打桥牌,她说不好意思我不会。然而其实她自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桥牌玩家,她之所以会拒绝就是担心一旦两个人开始打,就会去参加全国联赛,到时候就会在旅途中路过她孩子的家,她无法面对这件事,于是就说谎自己不会打桥牌。尽管她无比想要和喜欢的人组成搭档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我想吐槽的地方,那就是主线故事给我虚构的感觉太强了。当然了,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这本非虚构作品必须要加入虚构的安排。但是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应该划在哪里呢?99% 真实的书可以算作非虚构吗?当然纠结这本书放在非虚构类是不是合适并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作为读者怎么看待一本书是不是虚构,怎么看待书里面虚构和非虚构的部分,以及怎么判断哪部分是虚构的。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就让我再quote一次Bojack Horseman吧:

I got into show business because I love stories. They comfort us, they inspire us, they make a context for how we experience the world. But also, you have to be careful, because if you spend a lot of time with stories, you start to believe that life is just stories, and it’s not. Life is life, and that’s so sad, because there’s so little time and… what are we doing with it?

Flowers to Algernon

因为ヨルシカ的新歌决定读这本书。科幻作品通常并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在假设目前不能实现的技术存在的前提下,人性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本书的主旨概括下来大概就是,人们常以为自己变得聪明之后就能得到真正的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想起毕业旅行去京都清水寺,介绍说有一处泉水从三个出水口中涌出,用泉水洗手可以分别获得长寿、美貌和智慧的祝福,只能三者选其一,不可贪心。同行的小伙伴纷纷表示,那当然是选智慧。当时的我们或许能意识到长寿和美貌的无意义,如今才逐渐意识到智慧的无意义与长寿、美貌并无区别。
回到小说,童年时期,坚信Charlie智力没有问题,歇斯底里问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上厕所的母亲;和早早意识到Charlie智力的问题无解,放弃治疗离开家庭的父亲,哪一个对孩子伤害更大?无所谓了,十五年后父母没有一个认出自己的孩子。在面包店,无论如何都学不会把面团卷起来而受到的嘲讽,和发现同事偷钱选择旁敲侧击提醒同事不去揭发而带来的嫉妒,哪一个更让人难以忍受?无所谓了,反正同事们只会按照他们的心情去对待自己。爱情上,知道自己全部历史理解自己的想法却也因此保持距离的Alice,和能够享受当下尽情舞蹈却不关心主角内心深处担忧的Fay,谁的离开更残忍?无所谓了……没有人记得。作者本身在学术界多年,对于只关心自己窄窄的领域、忙着发表论文沽名钓誉的学者们的描绘再生动不过,甚至很难不让我对号入座。在他们眼里人类和小白鼠没有任何区别。故事的结局Charlie用自己仅存的智力完成了对Algenon的研究,如同写下自己的命运一般写下了论文,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吧。

Movies

Asteroid City

在一家local只有三个屏幕的小电影院看的,看完电影第二天就发现电影院被一个抱着狗开车的老爷爷撞了,被迫停业整修了好几天。Wes Anderson对COVID的反思,这一切的意义在哪?也许就是没有意义。但是

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我喜欢电影里面的核试验场景和奥本海默的贴片广告连起来的效果。也很喜欢那个吃冰淇淋的桥段。

The Whale

在这个湾区少见的风雨交加的夜晚看完了《鲸》。很久没有这么剧烈的情绪了。No one can save anyone. No one needs to be saved. Life is a bitch and then you die, huh? 忽然意识到《一一》里面说的那句“人没必要重新活一遍”,并不是说重新活一遍还是会掉入同样的陷阱、做出同样的选择,而是说就算是在那些自己后悔不已的节点上做了另外的选择,还是会陷入被迫放弃一部分自己的痛苦与悔恨。我们只能背负着所有选择的重量继续往前走,直到不用再往前走。

豆瓣上很多评论觉得这部影片在rationalize男主的自私,我想起Diane在Philbert颁奖典礼上发火的话:

I make him more vulnerable which makes him more likeable… but if Philbert is just a way to make dumb shit assholes to rationalize their own awlful behavior, I’m sorry, we can’t put this out there.

认为编剧想要rationalize男主自私的人确实比那些看了影片开始rationalize自己自私的人要多想了一些,但是我觉得编剧并没有justify这种行为是ok的。You are responsible for your own happiness.

Anime

物语系列

今年的新番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多让我有兴趣追下去的了,于是把物语系列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第一次看的时候说实话我是更喜欢班长的。这次突然get到了战场原那种什么事情都自己负责自己解决的魅力,以及好像我当时只是把班长代入了自己。。。现在再看的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就是很能理解贝木啊!人活着就是要搞钱啊!

天国大魔境

我的4月最强新番了。想说的咸鱼都替我说了。ß

平家物语 犬王

统治者恐惧艺术成为历史的杂音,因而统治总是伴随着对艺术的破坏和限制。导演借电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我们传递了他对艺术和人性的理解:谁说传统艺术就不可以快乐、放飞自我呢,也许六百年前的能乐就是要台下观众一起拍手,演员唱一句观众齐声接一句,也许六百年前琵琶也可以用牙弹、乐师也可以演完去跳水被观众传来传去。汤浅政明一如既往地“放飞自我”,又放飞出了跟恶魔人、乒乓、春宵苦短不一样的精彩。女王蜂主唱跨界声优表现极其出色,看完电影满脑子还是「でっかいでっかいでっかいクジラ」。看完电影不久女王蜂就出了新专辑,非常好听。最后想说关于结局,年轻的时候以为忠于自己舍生取义是不容置疑的唯一选择,现在渐渐理解当你开始有放不下的牵挂,咽下不甘选择妥协和等待也需要勇气和决心。不管那份期待实现的可能多么渺茫,仅仅是抱着一厢情愿的希望也是可以支撑这份信念存在下去的。说不定过了600年,这份期待就得到了回应呢?

Games

オクトパストラベラー2 八方旅人2

给我的感觉是八方1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idea,比如HD2D,破盾打晕的系统,主副职业,还有各种有趣的职业技能。但是直到八方2这个project才变得完整。很多八方1里面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修复,游戏的体验和完整度都大大提高了。那么问题来了,做research为什么不能也这样,先随便做一做,然后搜集反馈再做一个更好的版本?还是说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

龍が如く7 如龙7

Lunamos在旧时代电台里面讲了两期RPG。我们现在会认为比如说仙剑是RPG,但是按照传统从桌游里诞生的RPG定义,仙剑并不符合。因为如果玩家的决策对游戏角色的经历没有影响,那这个游戏应该算AVG(更接近galgame视觉小说这种)。之所以现在人们习惯了把线性剧情的作品也叫做RPG,是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并不能像桌游的主持人一样处理过于复杂的剧情分支,于是只有打怪升级的数值部分交给了计算机,人们也就习惯叫这类游戏RPG。

说回如龙7,这个游戏就很像是塞了很多其他要素的AVG。支线和主线的脱节程度真的跟八方旅人有一拼。你春日一番都坐拥横滨Mirai Tower了,主线里面还是一副街头小混混的样子,十分跳戏啊。这个游戏的战斗部分也跟剧情比较脱节,没有常见日式RPG的成长曲线,经常主线一连串剧情boss难度跳跃极大但是中间完全没有练级的填充,全靠玩家自己在主线之间穿插支线和迷宫,但是这又非常破坏主线的节奏。玩的时候经常就是,队友被偷家了被人绑在地下室拷打要赶紧去救,啊不好意思让我先去找猫猫扶老奶奶过个马路打个麻将打个德扑打个花牌再开几次股东大会赚个钱换个装备先。。。

关于剧情,最近的RPG新作很多都选择了偏“左派”的叙事,(这里想说的是平等主义、认为当下的社会存在不合理的不公平需要被减少和消除的政治立场)比如说FF16里面能力者的处境,八方旅人2里面商人的剧情。但是这些游戏讲出来的故事却总让人感觉很不真实。如龙7更是在完全写实的背景下,直接把移民劳工(老一代的中韩移民和新一代的东南亚非洲移民)、homeless、风俗产业和日本的黑道与政治放在台面上讨论。但这些讨论怎么看都有些……小儿科。我知道想要认真讨论这些问题对游戏来说too much,为了让能够reach到更大的群体必然要做出简化,我也知道游戏里面的事件都有现实中的对应,并且我也很赞同作者在故事中采取的立场。但我还是感觉把这些揉在一起的游戏剧情缺乏说服力。人物的动机不一致,事情的发展也过于都合主义了。我觉得游戏可以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处理让故事更relatable。

Music

ヨルシカ、ずっと真夜中でいいのに都出了新专辑。开心。

Others

购买了小鸟文学的年费会员,上面很多的文章都非常不错,有点找回以前阅读杂志的简单快乐。年初的时候以为接力访问只是一个临时的项目,没想到做了50多期没有要结束的意思。这些访问让我觉得即便这世界混乱不堪、每天看新闻都忍不住感叹人类完蛋了,但还是有人在努力做一些事情让周围的人能够生活的更好。这种感觉很棒。

前言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tabelog+Berkeley。本科之前我也是一个几乎每天吃食堂的人,那时候学校的食堂还挺好吃的,再加上有budget constraint,在吃上不会花太多心思。我的本科室友经常打车一个小时去美食荒漠的另一边吃饭,当时的我还不太理解。等来了美国读书,学校的食堂乏善可陈,自己做饭仪式感太强,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探店”这件事也成为了一项爱好。

一开始我也是看着菜单上不认识的单词手足无措,最绝望的不仅菜名不认识,食材也不认识。(什么prawn, veal, aubergine之类的)不过就像很多事情一样,从一开始不懂觉得是自己的问题,遇到生词只会低头查手机,然后告诉来关心你的服务员“a few more minutes please”,到现在变得越来越理直气壮,抓住服务员让对方把事情都解释清楚(我可是要付小费的!)。搞笑的是有时候会发现服务员也不知道某道菜某个酒是怎么回事,回答问题磕磕巴巴满嘴跑火车的样子,跟我在老板面前简直一模一样。

这个指南不可避免地十分个人向,并不想做成非常详细的攻略,主要是懒,其次湾区餐馆开开关关的频率还蛮高的,很多攻略用不了多久就不具备参考的价值了。于是这篇文章就变成了旅游攻略和深夜食堂杂交的产物。希望有机会来Berkeley的人能够获得一些灵感,不在Berkeley附近的读者也能享受到一点乐趣。这篇文章也会不定期更新。总之如果对餐馆有问题或者需要推荐,直接联系我就好咯。

中餐

川湘家常

眷湘,我家湖南,China Village,一品川香,古月飘香,云南过桥米线

不好意思把川菜和湘菜放在一起了,还混进去一个云南过桥米线,但是我有理由!据说这几家的厨师经常互相跳槽,云南过桥米线还是古月老板的孩子开的(听起来就像很多美国城市垄断了某一种菜系的移民家族的故事)。我感觉吃起来确实比较像,就很下饭可以吃很饱有大桌子很适合多人聚餐。提一下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菜品,眷湘的三味茄子,我家湖南的辣椒炒汤圆,China Village的川西泼辣鱼片(这个名字很misleading,是一道喝汤的菜,汤很好喝一点都不辣),古月飘香的苦瓜烘蛋。。。

粤菜海鲜

东海 金牡丹 HKCafe 顺峰 HL Pennisula

东海的view超绝,但是view溢价很高(所以可以去别的地方吃完来东海背后散步lol)但是东海的贵妃蚌如果有的话很值得点一只,比我在其他地方吃到的都好吃。金牡丹有烤乳猪,但是一次只能点一整只,2023年的价格是388。烤乳猪这种东西嘛凉了就不好吃了,所以最难的部分是凑齐10个一起去的朋友。HK Cafe可以买大华的鱼加工,其实挺合适的,一条鱼20加工费15,放在东海至少收你100,但是有一次大华买的鱼不新鲜,服务员特意来提醒买活的不要买冻的。这样看来中餐馆海鲜的供货其实是个挺难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餐馆与超市合作,但是合作又不是很愉快的现象吧。顺峰就是很适合做食堂,但是最近在装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重新开业。 HL Pennisula在机场附近,个人觉得比网红早茶鲤鱼门好吃,很适合接机送机的时候去吃。

岭南小馆

SF的岭南小馆,吃到了这辈子最惊艳的黑椒牛肉粒,调味火候都恰到好处,牛肉嫩滑可口,配上酥脆的夏威夷果,绝了。

其他中餐

北方佳香

一个广东还是香港老爷爷因为喜欢吃东北菜开了一家东北菜馆,由于covid和家庭变故从某一年开始就只剩他一个人负责进货、加工、做菜、上菜、收钱、处理外卖订单。有一次他把外卖订单装错了,特别着急追出去也没追上,回来大声喘着气还要再去炸一盘锅包肉。其实学校周围的餐馆开开关关的非常频繁,一家店能够开这么久,survive了covid在内的诸多变故,真的很不容易。

T C Garden Restaurant

学校门口的中餐馆,招待的是一个热情的东北阿姨。他们家的西红柿鸡蛋面好吃的有点过分,鸡蛋在陈年铁锅的底部经过充分的梅拉德反应有恰到好处的焦香,西红柿卤甜而不腻,配上自制辣酱增加层次,简直治好了我的乡愁。

韩餐

Seoul Gom Tang
这家做正宗牛骨汤,和在LA Ktown吃到的一模一样。

Moo Bong Ri
这家做芝士排骨锅,和在五道口吃到的一模一样。也有好吃的紫苏拌冷面。

Don blanc, Gogi time, Ohgane,Jong Ga House
韩式烧烤,我觉得Don Blanc的环境相对来说没那么吵,油烟也小一点,Jong Ga House是最乌烟瘴气(or 烟火气)的。感觉自助烤肉味道都差不太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美国餐馆装修的问题,每次吃完烤肉身上的味道都特别大,所以基本穿进来的衣服回去就要马上洗。

日料

居酒屋

Kiraku
我心目中的湾区第一居酒屋,随便点怎么点怎么好吃。还有豪华茶泡饭。他们家的模式是开放一部分座位用来预定,另一部分walk in,基本上预定只能订到一个月之后的,但是想吃的时候开门前10分钟来先排上队基本就能第一波进去。如果不介意9点多吃应该也不需要等。餐馆的布置也十分日式,AKA桌子小椅子窄包只能放椅子下面的筐里。但是满墙的日本老电影海报、隔壁桌穿着衬衫喝清酒喝醉的日本大叔,还有打完啤酒还要再打一层像奶盖一样泡沫的Asahi生啤机器,真的让你感觉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穿越回了日本。除了座位不好抢,他们家还有个缺点就是寒暑假跟着学生一起放假,有时候学期中也会心血来潮休个一周。

Ippuku
日式烤串做的不错,但是分量比较小,而且他家几乎没有什么能让你吃饱的主食,所以比较建议再吃一顿甜点之类的或者不饿的时候去吃。

定食

Musashi
他们家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菜,但是每次都吃的很“舒服”,没有什么槽点,属于那种不知道吃什么就可以去吃的店。我去Musashi的次数绝对超过其他几家加起来,而且每次都能呆很久。然后我只在他们家见过这种叫做わっぱ飯的定食,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把米饭、鸡蛋丝还有三文鱼或者其他肉放在蒸屉里面蒸好,本身没有调味需要自己加酱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少在别的家见到。

Iyasare
这家店covid之前和之后仿佛是两家店,可能确实换了老板或者老板决定重新定位。以前非常upperscale,又贵分量又小还难订位置,现在便宜量大还可以walk in。但之前和之后都不是很日本,严格来讲不算Japanese顶多是Asian Fusion。但是还挺好吃的。而且天气好的时候在4th street的outdoor位置吃饭风景很不错。

刺身

Kiku Sushi
吃了几家寿司这家可能是平价店里面质量最好的,鱼肉很新鲜,也有一些特殊的nigiri比如茄子。。。

Tokyo Fish Market
这边吃刺身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早上去Tokyo Fish Market直接买sushi grade的鱼,无论是toro还是shimaaji都吊打大多数餐馆,有时候能买到非常便宜好吃的北海道海胆。哦他们家也有卖新鲜wasabi,单价看着吓人但是只要一小根很便宜的。wasabi旁边也会摆50块钱一个的鲨鱼皮wasabi grater,我是从来没看到有人买过。

越南

Bánh Mì Ba Lẹ Vietnamese Sandwich Deli

越南三明治,烤的酥脆的法棍面包,一层黄油,一层猪肝paste,一层带脆骨的猪脸肉,一层鱼露肉饼,一层腌萝卜,一层黄瓜,几根香菜。不知道为什么同样的配料他们家做的就是比别的家好吃。这家也是cash only,并且十分心机地定价.25 .75,让人忍不住乖乖把找回来的零钱扔进小费罐子。

Pho Ao Sen

我的go to快餐。自制辣椒酱里面加了特殊的香料非常好吃(每次带同学去会让他们猜加了什么,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熟客可以提出各种奇怪的要求,比如说豆芽煮一下,多拿一点lime,上一碗煎牛肉的葱油之类的。比较烦的是他们家也会非常随性地关门休一两周假,有的时候特别想吃又吃不到就有点让人抓狂。还有就是他们每周三关门,并不是很常见以至于我一开始总是忘记。

Italian

A16
有非常好吃的炸橄榄和披萨。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是这家店是我们系招待seminar speaker的饭店之一,所以去吃饭非常容易碰到我们系的老师。

Pollara Pizzeria
罗马风味披萨,有一款无花果prosciutto披萨简直好吃哭。他们家提拉米苏也是一绝。
2023年6月,这家店关门啦!Nothing lasts huh…

Belotti Ristorante E Bottega
学院意大利小哥认证的Berkeley第一意大利菜。他们家网站也很难定位置,但是吧台的位置是first come first served. 如果人不是很多直接walk in就好。

Sfizio
2023年新开的意面餐馆,手写的菜单,每周只用当季的食材做三款意面,每一种都超级好吃,颠覆了我对意面的认知。有一款pesto里面的香草特别新鲜,配上各种坚果碎,还有炸得恰到好处的黄金蒜,裹在螺丝形状的意面上刚刚好,而且这是一款vegan的意面!Berkeley真的很多素菜馆颠覆我对素材的印象。

Pizzaiolo
手工现烤披萨,自制柑橘味tonic。吃到了此生最好吃的肉丸,猪肉和牛肉的比例恰到好处,里面还加了jalapano辣椒,一点点辣味又不会喧宾夺主,蕃茄酱非常浓郁,配上面包无比满足。他们家的appetizer橄榄也很好吃,改变了我对橄榄的印象。不过后来发现Berkeley Bowl就有卖的。

Spanish

La Marcha

这家店在我的list里面算不上最好吃,但是如果开启下面几个filter,就能排在最前面:1 在Berkeley City范围内 2 人均$50-100 3 可以在一周之内临时订到位置。 是不是非常合理。这家我真是眼睁睁的看着我最喜欢的孜然味lamb slider,从covid之前12块钱三个,变成covid之后15块钱俩。。。心碎。每次先点上四五道小菜,排骨、肉丸、蒜蓉虾、Brussel Sprouts,配上两杯白葡萄酒,聊到开心的时候刚好海鲜饭新鲜出炉就端上来了。夏天的时候吃完出来天还是亮的,正好去海边看落日。

Mexican

Tacos Sinaloa

学校附近最近的能吃到牛舌的地方。其实海鲜类的也新鲜好吃。就是burrito分量太大了,我每次都要吃两顿才能吃完。

Aguachiles El Tamarindo

东湾十分有名的墨西哥菜,本体是一辆其实并不会移动的餐车,cash only,obviously。他们家有传统的墨西哥taco,也有创新菜比如Birria Ramen。肉很香,碳水和油脂的天堂。

Picante
这家店covid之后改成了pick up only的模式,从外面看上去只有一个停车点,但实际上用餐区域在10米外的一处露天停车场。地上停车场的线还在,但是已经被改造成了美食广场。这里挂着牌子写着欢迎带狗来,请顺便拍下狗狗的照片发instgram。于是这么dog friendly的餐馆也吸引了很多狗狗来,你就可以吃饭的时候顺便撸别人家的狗。菜品本身很不错,虽然我没去过墨西哥,但是感觉墨西哥的墨西哥菜就是这样的——入味的米饭、入味的豆子、超级软烂入味的肉、辣的很过瘾的salsa,对,不要给我加什么生菜,完全不搭啊!

Bombera
吃到了比东坡肉还要好吃的五花肉,感觉是先炖后烤的,口感软烂又带有美拉德反应的焦香。他们家的烤鸡简直绝了,完全不柴,汁水非常饱满,带有胶质的口感,调味也是咸淡适中,香料味道很足。他们家的环境也非常棒,开放式厨房厨师们都非常开心,室内的装饰也充满墨西哥风情,好像真的身处墨西哥。

New American

Cheeseboard
一边卖素食pizza一边卖cheese,永远在排队。加了很多cheese很多油的pizza,但是很好吃,颠覆你对素食的印象。我最喜欢的是玉米蘑菇味。他们家的绿色蘸酱也是一绝。晚餐的时候通常会邀请local的乐队来表演。pizza店的隔壁是cheese店和bakery,也十分不错。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家co-op,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员工都是餐馆的股东。(EVERY WORKER A MEMBER OF THE BOARD!) 也是很Berkeley很Bay Area的一种商业组织了。

Faculty Club
学校里面的Hidden Gem,并不需要是学校的人才能进,这里的bartender是罗德学者、克林顿的室友。中午有非常好吃的salad(很多肉!)和汉堡,也可以点菜。晚上偶尔会有taco Tuesday或者Friday prime rib dinner。prime rib超大一块只要28。这里还承接婚礼等大型活动!其实好像还有客房可以预定。

Ethiopian

Café Colucci
Lemat Ethiopian Restaurant

据我在Ethiopia做田野的同学说似乎在Ethiopia内战饥荒的那段时间很多人移民来美国,也选择落脚在Berkeley附近,于是附近的Ethiopian餐馆就相比于其他地方更多一些。有意思的是Berkeley Econ Development Group的seminar午饭会定他们家。然后送过来就是那种一大盒一大盒的锡纸盒子,一盒炖lentil,一盒炖土豆胡萝卜青豆,一盒Injira。关键是,要自带餐具。然后就看着一群博士生拿着饭盒勺子,从办公室里出来排着队盛饭……这也很Berkeley。其实这些菜很好吃的!而且很健康,如果平时没什么机会吃Ethiopian,可以来Berkeley尝尝!

Brunch

Berkeley Social Club
Dutch Pancake和French Toast很好吃,还有Korean Fried Chicken Salad,简称KFC Salad。

Cafe M
我的go to brunch place。也是那种菜单没什么特色但是吃起来很舒服,并且环境不错很让人放松。他们家的Macha Latte泡沫特别绵密,配上自制crab cake,煎到焦黄酥脆的hashbrown,绝对开启一天的幸福感。

Upperscale

Pomet
这家店是Covid之后新开的。私心感觉他们想要评上米其林,感觉既有实力也有心思。这里空间其实不大,但是设计的很精致,很多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说这里只有一个卫生间,但是卫生间里面很大,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卫生用品。门口贴了他们供货商的列表以及可以在哪里买到他们的农产品。当然主要还是食物,他们家是我吃过的California fusion里面比较不奇怪的,厨师很清楚各种亚洲调味料的作用,主料和香料的搭配十分和谐又非常有新意,“哦原来这两个还能放到一起”“这两个放一起听起来就很好吃”的感觉。他们家的菜单也非常贴心,appetizer和主菜的分量分配合适,不会让你觉得主菜还没上就吃饱了,也不会主菜吃完还不够。

2023年6月Pomet厨师Alan Hsu和 Sarah-Jane Cooper宣布离职之后我还没有去过,不过感觉餐馆的菜单没有太大的变化,不知道以后新菜打算怎么样。

The Wolf
有的餐馆就是有几道招牌菜巨好吃,然后其他菜就像是凑数的。The wolf的招牌就是duck liver mousse。另外我也是吃的时候第一次知道在加州是很难吃到鹅肝的,通常只有鸭肝

Juanita and Maude
在Pomet开门之前这家一直是我心目中Berkeley这种California Fusion的代表,Pomet开门之后有点被比下去了。但是这家依然热度很高,预定可能要提前一两周。菜单每个季度会更换,但是偶尔会踩雷。cocktail很好喝。

Chez Panisse

Berkeley不得不提的一家餐馆,我有个朋友上了Alice Walter的masterclass成为她的忠实粉丝。她在Berkeley商学院其实也开了一门关于Food的课。这门课大概就是讲food相关的产业如何加强sustainability还有equity, Alice会强调商业活动在提高社区的健康意识和营养水平方面的作用。她的一个理念就是做饭、种地很简单,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掌握……尽管她的餐馆真的很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当地独立农场的存在感和自由度,我觉得也不错啦。(其实跟Mil的理念很像)。其实她们家二楼是那种固定菜单,三楼是Cafe可以点菜的,不仅便宜很多而且也好预定很多,如果你不介意晚上9点吃饭甚至可以直接walk in。

Commis
蝉联多年米其林二星,我对他家的评价是不如(以前的)pomet。可能确实是生意不好(当天都能订到位置,甚至可以walk in,米其林也不过如此嘛!),他们最近推出了85块钱的bar menu。菜是真的一般,但是酒感觉还不错!

Bakery

ACME bread
从1984年开始服务伯克利地区,如今占据各大超市货架和餐馆餐前面包的ACME,在Berkeley的零售店经常会卖一些批发没有的季节新品,不知道是在开发测试还是面包师的随性发挥。比如当季蘑菇荟萃的pizza(其实并不算Pizza没有多少cheese主要是巨好吃的面饼),樱桃季节的Cherry Puff。他们家门口常年在排队,但是不要贪心一次买太多,买够当天新鲜出炉的,明天想吃再来就好~

哦他们家还有一点好!就是买完面包同样是用square结账,他不会管你要小费,直接跳过小费页面!

Boichik Bagels
据说创办这家店的人是因为西海岸的bagle太难吃了,让她很想念纽约,于是就……干脆自己做了。听起来好像很多移民转行开店的人的故事。他们家最开始是一家店,后来开了一个前店后厂有玻璃橱窗可以看到bagle生产过程的新店。我刚来美国的时候特别吃不惯Bagle,现在一段时间没有everything bagle当早餐就难受。

Pastry

Fournee
这家店开在一个学校附近还算繁忙的路口,然后每次经过都会发现队伍巨长,周围也找不到停车位,Bakery嘛一般都是早上开门,早上如果去学校肯定是有事,不着急的早上也不会去学校……于是即便久闻大名始终没有加入这个队伍。但是得益于我最可爱的officemate,其实吃过很多次他们家。有一次我们有一门课期末做presentation,贴心的officemate就提前买了一大盒Fournee的甜点带了过来,那天下午就一边吃一边听present,就觉得这甜点也太好吃了吧。

Pâtisserie Rotha
这家一定要早上去排队!去晚了就只剩下不好吃的,你就会觉得这家又贵又难吃!另外店主好像是法国人,所以如果你用法语点单店主会用非常好听的那种甜点师法语跟你对话。然后据说店主也会说中文!就很Berkeley。

Takara Sake USA Inc.
想不到吧,松竹梅的厂子就在Berkeley,北美日料店指定清酒。他们定期会有一些sake tasting的活动,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喝果味清酒的他们家的柚子酒还不错。

Draft Beer
Fieldwork Brewing Company
Gilman Brewing Company

这两家离得很近,门口经常有不同的餐车或者pizza摊,而且开到很晚,很适合工作到很晚回家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来喝酒。酒的味道很丰富,经常会有什么巧克力味的,蓝莓味的,橘子味的……

Westbrae Biergarten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一个德国啤酒花园,啤酒感觉是那种比较经典的味道,然后他们家的sandwitch非常好吃。旁边是一个nursery。

其他

Moe’s Books

“India has the Taj Mahal; Berkeley has Moe’s.” 北京有万圣书园。

Wat Mongkolratanaram

泰国寺庙,周日上午会变成一个夜市那样的泰餐集市,需要买代币然后用代币换吃的。

Berkeley Bowl Marketplace
Berkeley Bowl West

有种回到国内或者土耳其大巴扎逛早市的感觉。在这里你可以买到20种不同的苹果,20种不同的橘子还有30种不同的萝卜。能买到新鲜的羊肚菌、茶树菇、舞茸、东北榛蘑。能买到豇豆、豆角。能买到切面,乌冬面,鸡蛋面,新鲜荞麦面。Organic的鲜榨橙汁比不是organic的鲜榨橙汁便宜。能买到100种不同的cheese,每一种都有详细的味道说明。

BAMPFA
2023年暑假开始,Berkeley downtown的电影院就只剩下这一家了。但是本身作为一个Film Archive,主要还是以介绍优秀的独立电影给观众。特别是来自亚洲、非洲、拉美还有东欧的电影。片单在这里

Olivier’s Butchery
推荐了海鲜店,不推荐一家肉店不合适,但是这家店在SF,不管了。这家店的肉,光是站在柜台前面看,就会产生巨大的幸福感。这纹理,这颜色。他们家的品类特别全,而且有新鲜的生肉和腌好可以直接煎烤的肉,无论是组织bbq还是火锅都可以买来就用。店员小哥还长得特别帅。

三度目

三次来日本都要去的城市,除了交通枢纽购物枢纽见朋友枢纽东京,就是京都了。本科的时候有个教授说自己想写一本书很多年了,因为学校教课行政乱七八糟的事情抽不出时间,“等教完这个学期”就去京都休一年假把书写出来,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个“等教完这个学期”,他真的休了假并且把书写出来了。京都对我来说真是每次去完就会种草更多想去的景点,还没离开就已经在计划下次来要去哪里逛了。

kiyomizu

下鸭神社

巡礼了《四叠半神话大系》里面的下鸭神社。这个神社因为在水边,所以很好地把流水小桥之类的景致和神社结合在一起,这里树木遮天蔽日,移步换景,好像进入了另外的世界。本身可能在游客当中知名度没那么高,就不会出现清水寺那种人山人海的感觉。这么一说感觉东京的浅草寺和明治神宫有点对应京都的清水寺和下鸭神社的感觉。

shimogamo
什么 虎兔相逢大梦归

kawaai
下鸭神社旁边还有一个河合神社(没错,这个神社的名字叫Kawai),这里是掌管美貌的神,所以绘马是镜子的形状,人们在上面也不是写下愿望,而是画下自己想要的面容,非常可爱。(如果想要瘦脸怎么办呢?)

鸭川,河里的石头一步太大,两步太小。看过四叠半或者有顶天的人一定对这些石头非常熟悉。如果夏天来的话就可以在这里看烟火大会了。
kamogawa
kamogawa2

离这边不远就是新宿御苑,我去的时候还有一些covid限制措施,要发号码牌限制人数参观。这边走下来的感觉就是很空旷,楼都小小的,楼间距大大的,楼与楼之间的地面有大片大片的枯山水,制作和维护费用想必不少。这么一讲新宿御苑又跟东京皇居对应上了。
gyoen

文化生活

京都作为东京之外的文化中心,文化活动随着covid的结束逐渐丰富起来。远离大都会的喧嚣,独特的城市气质大概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这里开展创作。如果要类比的话,大概有点京都动画公司在动画业界的感觉?或者国内最近类似从北京上海去成都云南的content creators。这次京瓷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是Botero,which 我已经在哥伦比亚看过了,所以决定下次换其他展览的时候再去。大垣书店有咖啡厅、书店和展览活动空间,不少艺术家还在这里摆放了活动的广告。
Botero

路边经常能看到这种被京都”同化“了的国际连锁品牌,是不是觉得好像一下子就和这个品牌原来给人的印象完全不一样了呢。
wendy

columbia

好吃的

全世界最好吃的面包在哪里?网上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京都。虽然我去过的地方也不多,但是京都的面包真的好吃到我已经无法想象还有更好吃的面包了。你就随便打开tabelog随便找评价还不错的面包店,进去随便买,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完全不用特意安排,不管你要去哪里,基本都能找到附近好吃的面包店。刚出炉的好吃,带回酒店凉着吃也好吃。

吃了一家京都风格的蘸面。这家店面非常小,只有吧台上的七八个座位,吧台里面就是厨房。京小麦做成的手工面条筋道且麦香浓郁、蘸着用鱼和猪骨熬出的浓汤加芝麻酱做成的蘸料,味道的冲击和层次感比拉面高出一截。吃完面之后在蘸料中加入出汁就变成了一碗拉面汤,在寒冷的冬天用来收尾再好不过。

tsukemen

还是请酒店帮忙预订了一家京怀石。印象最深的一道松叶蟹,厨师将蟹黄化在高汤里,在蟹壳中烧热,然后放入手工从蟹钳和身子中一丝一丝挑出来的烤到半熟蟹肉,送到你眼前的时候刚好保留了烤蟹的紧实口感和蟹黄高汤浸入的味道,关键是不用动手,一口下去超级满足。

kani

西九州新干线

从关西到长崎,需要先坐山阳新干线到福冈博多,然后转乘新开通的西九州新干线Kamome号。由于佐贺地区居民的反对,这条新干线只开通了武雄温泉到长崎的一段,从博多到武雄温泉还是特急火车,叫做Relay Kamome号,时间跟Kamome完全对接,走到站台对面无缝换乘。

kamome
ekipiano

长崎

长崎是日本闭关锁国时期唯一对外通商的港口,这里保留了当时的“特别行政区”出岛。如今作为博物馆开放,展示了被限制在岛上的荷兰人如何生活。岛上有完整的一套设施,教堂,学校,工厂,餐厅,就像东北国有企业大院或是湾区科技公司campus。现在展览的叙事中心完全放在了日本如何借着大航海时代的东风大力向荷兰学习(有个词叫“蘭学”,听起来好像白学或者五学一样)、建造强大的海军、发展国际贸易。而忽略了在此之前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这里只是像监狱一样限制着西方移民。

dejima
展览里面有很多这种西洋画风的青花瓷器,因为当时西方并没有制作瓷器的工艺,却有很大的需求,所以通过日本包括新加坡这些中间商的运作,中国的瓷器工人开始在这些在瓷器上画上他们可能从未见过的风景。是不是有点义乌生产美国大选的swag那味了?
plate

长崎市区旁边的稻佐山的view有“新”世界三大夜景的称号,跟函馆的夜景相比好像确实要更热闹一些。长崎政府还非常做作地在观景台对岸的山上弄了灯,有时候是一颗心有时候是一个星座,而且还是每天限时点亮的……这个传统可能可以追溯到京都“五山送火”吧……我去的前一天刚刚下过雪,上观景台的路非常滑,差点没摔下山去。尽管天气寒冷,门口还是有一个大叔兢兢业业地给游客拍照,只要500日元,拍到你满意为止然后修好发到你的邮箱。
nagasakinight

之前有说过想要打卡全部《大航海时代4》的港口,长崎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你选了中国开局,明朝女航海家李华梅会在长崎附近第一次遇到全副武装的倭寇来岛家的铁甲船。如今长崎也保留了港口区大航海时代风情的建筑。
minato

由布院之森

JR九州开通了许多旅游专线,比如双星、阿苏男孩、海幸山幸之类的,可以参考这个网站 这次体验了由布院之森。这种观光专列票很难抢,全列指定席必须有票才能上。我大概是提前了两周,时间最好的那一班已经售完,只能选择时间稍微差一点的,上车的时候基本也都满员了。小火车外观和内饰都十分特别,与周围的森林融为一体。途径景点的时候会放慢车速供人拍照。列车上也有售卖限定纪念品。B站蛮有名的日本铁路up主最近也出了一期和我同一时间坐的由布院之森的视频,被他这么一说好像槽点也是挺多的。

yufuin

由布院

在仙台泡温泉的时候看到日本温泉大奖评选结果,分东西两边,东边获胜的自然是北海道登别,西边获胜的就是由布院。这边温泉的好处是可以看到夕阳西照下的由布岳。之前去优胜美地的时候有个同行的伙伴问Half Dome的另一半在哪,我就莫名其妙地突然想起了由布岳。。。订的温泉酒店人有点多,房间有点旧,吃的也是那种东北洗浴中心自助餐,不过温泉景色很棒泡的也还算舒服。

yufuyama

别府

本来打算从由布院到别府的路上顺便去爬个山,结果天气不好外面下着大雨,只好取消行程,直接坐公交到别府在车站附近走了走。地狱温泉东有登别西有别府,城市本身依山傍海,山坡上的温泉酒店能看到城市和海景非常不错。在车站闲逛的时候被日本人拉住采访了,日本的电视台特别喜欢抓着人采访。他会问你愿不愿意接受采访,大概五分钟以内,当然是用英语,但是完全不告诉你采访的topic,真的会真实地记录下你的第一反应,搞得我有点紧张。问的是关于日本口罩令的看法,当时我去的时候政策是公共交通内要戴口罩,室外不做要求,但是日本人这个尿性周围的人都在戴你不戴是很容易被盯着看。我当时一个是懒得消耗我的库存,另一个是不喜欢冬天眼镜上的雾气,就带了一个布口罩,不知道节目播出时会怎么评论,如果有同学刚好看到我上电视了可以告诉我一声。

小仓 漫画博物馆

时间有限鹿儿岛熊本之类的只能安排在下次了,离开别府我继续前往北九州小仓回到山阳新干线。在小仓转车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个漫画博物馆,就在车站旁边的mall里面。(说是mall,但是这栋楼的商业区只有扶梯旁边,左边一家店右边一家店这么大点儿的地方)据说是九州出身的漫画家很多,所以成立了相关的NGO来扶植新人漫画家,顺便建了个博物馆。博物馆的常展大致回顾了日本漫画的历史和创作技法,特展包括新人漫画大奖的获奖作品,和一个台湾漫画历史的展览。顺带一提台湾也是经历了很严格的限制漫画传播的年代的。

manga
mangataiwan

展览结束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漫画图书馆,据说收录了日本所有出版过的漫画,我随便逛了逛我看过的基本都能找到。说起来很多美国有东亚系的图书馆也能找到漫画。图书馆里也有很多当地人专门过来看漫画,想起了小学时候在书店里面站着看完全套老夫子的日子。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些人再怎么看这些漫画也是看不完的,人生真的是很有限啊。

好吃的

长崎的蜂蜜蛋糕castella非常有名,虽然这个蛋糕的要诀就是有一层厚厚的砂糖颗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十分令人满足,但是现在显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太甜了。这边可以买到改良过不那么甜却保留了鸡蛋香气和厚重口感的蜂蜜蛋糕。长崎的JR站里面有非常大的纪念品店,基本上可以买到各种当地的纪念品。
ekiben

还有铃芽:
suzume

吃到了小时候喜欢吃的黄豆粉年糕:
warabimochi

如果你是ANA的忠实旅客一定会注意到饮料菜单上的特别饮品kabosu,wiki上说叫日本丑橘,它的原产地就在九州,在这里可以吃到kabosu薯片、汽水、果酒、果酱、辣酱、火锅汤底……
yufuinsweet
kabosu

东北新干线

从东京出发到新青森的东北新干线,在盛冈站之前是隼(はやぶさ)和小町(こまち)号连挂行驶,之后隼会留下小町继续往北到新函馆北斗。顺便一提,冬天在日本可以坐上越新干线直接到滑雪场门口,真正的ski in and ski out。这次独自来旅行,有些担心滑着滑着摔到山下没人发现之类的事情,就只好留着下次体验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vlog

作并温泉

仙台地区更有名的是”秋保温泉“,在伊达政宗的时代就作为官府接待的地方为人称道。我预定的时候秋保温泉已经没什么空位了,并且虽然它距离仙台更近,但是不通电车,需要坐汽车或者等酒店班车接送。于是我选择了位置更远但是电车可以更方便到达的作并温泉。后来发现体验非常的不错。到的那天下了大雪,雪中温泉景致很棒。整个酒店吃饭的时候看起来人并不少,甚至都坐满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泡温泉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独享了整个温泉。

日本的温泉酒店讲究“一泊两食”,正常晚餐和早餐都是含在住宿费里的。这家的晚餐是我吃过的所有温泉酒店里最好的,它是自助的形式,但是每道菜做的都非常认真。比如说一份天妇罗,你跟他说要什么,他会现给你炸,并且摆盘也像是点菜的餐馆一样,装饰一点都不少。日本人啊就是喜欢在这种不重要的小细节上使劲下功夫。

onsen
onsenbook

仙台城 东北大学

参观过东北大学沈阳分校和波士顿分校之后我又来到了仙台分校。(不是
这里就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地方,图书馆里还有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塑。

luxun

学校出门不远就是仙台城的遗迹。仙台城本身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能看到的只有一些基座。伊达政宗的雕像也在整修。但是这里是个天然的观景台,下面是整个仙台地区的城市景色。整个城市的风格跟中国东北的工业城市有点像,远方冒着白汽的烟囱,半冻不冻的河流,发黄的草地还有穿行的车流。

sendai

在等待吃晚饭的时间我沿着広瀬川边走了走,刚好赶上放学的时间,穿着运动服的高中男生女生分组在河边跑步,变跑边喊口号,啊,青春。

kosei

另外这里也是羽生结弦的故乡:
hanyu

illumination

吃完饭出来赶上仙台的illumination活动。大概200米的街道,树上被缠上LED灯,然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晚上会亮两个小时。日本人对此非常的重视,呼朋引伴排队拍照发ig,每个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开心。说实话在Berkeley过节的时候街上缠上彩灯好像很正常,也不会有人专门跑去排队拍照。不过想想小时候过春节的时候晚上跟家里去街上散步也会对张灯结彩感到兴奋,也可以理解吧。不过据说今年仙台地区经济不好,点灯的时间和日期都有所缩短,规模也大不如从前。

东京也有很多illumination,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其实是在东京六本木旁边的城市公园里拍的,旁边同样是放学下班成群结队来拍照的人:
illumination

据新闻报道日本人口向东京集中的情况非常严重。日本推出了这个“故乡税”的项目,鼓励在东京工作的人把税交到自己的老家(或者是其他喜欢的地方,不一定是自己的出生地)。为了鼓励大家把税交到自己的地区,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送给纳税人的纪念品。我不禁开始担心这是否会引起新的一轮竞价,最后达到税金大致等于赠品价格的均衡。

tax

好吃的

到了仙台必须要品尝的是厚切牛舌。其实吧,所有这些所谓地方限定的东西,东京都能吃得到。这边很意外地发现了Trader Joes的黑胡椒瓶子。吃完牛舌朋友还带我去了一家wine tasting的地方,不过当天是周五,人比较多,店家很sumimasen地给了一张下次来八折的优惠券。

gyutan
traderjoes

仙台另一个很多人推荐的特产是ずんだ茶寮的毛豆奶昔,其实喝起来就是豆奶的味道,但是有一种毛豆的清香和没有完全打碎的颗粒感。很好奇我们拿冷冻毛豆能不能复刻一下。这个遍地都是,车站里面就有好几家,不会错过的。另外在酒店的早餐也能吃到毛豆泥配年糕的组合。
breakfast

zunda

三度目

日本に来た事が三度目になりました!ドキドキ!
这一次感觉自己的日语有了进步,跟人说话的底气也足了一些。以前日语不好的时候别人没听明白或者自己没听明白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现在我就会理直气壮地再说一遍或者让对方再说一遍。コロナ禍之后的日本冬天大家还是坚持戴着口罩,法律规定应该是不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日本嘛,惟恐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国度,整个车厢里就你没戴口罩的气压还是能感受到的。

来这里的第一个晚上自己的三脚猫日语就派上了用场:这个自助洗衣机不能用令和3年新出的500元硬币。
coinlaundry

日本的JRpass改成了一张车票,就是国内高铁票的大小(和颜色),每次经过闸机的时候扔进去,它还会吐出来。我有个朋友去两次日本丢了两次JR pass,不知道改成车票他会不会再弄丢。JR pass现在可以在官网上直接下单,比旅行社贵一点,但是可以直接换票(不用怕把旅行社的兑换凭证弄丢),并且可以提前在网上预定座位。旅行社的pass就必须兑换到实体票之后去车站的闸机或者找工作人员(永远在排队)换票,如果你的行程包括那种很难预定的比如说九州特色小火车,网上订票就会有一定优势。

station

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铃芽上映,到处都是广告。
suzume

美容院

在东京预约了一家理发店,打算尝试一下在染头发。在网上搜到了一家表参道的发廊。日本的发廊预约系统似乎被同一个网站承包了,基本上就是指定美容师、预约时间项目、备注特殊需求之类的。网站也有英语,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只不过理发师会不会说英语就不好说了。我的理发师是个帅气的小哥,感觉甚至没有我年纪大,不太会英语。不过他非常的有耐心,不断地用ipad上面的示例图片和我确认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发型和颜色。当然剪头发和染发的过程就一直在练习日语了lol。

tokyo
tokyonight

roppongi

东京车站的yorushika广告:
Yorushika

百合海鸥号

不止一个在东京生活过的朋友向我推荐台场公园。这次刚好在夕阳西下的时间坐上了百合海鸥号。这是一段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城铁,轨道本身曲曲折折,行驶过程中可以各个角度看被夕阳镀上各种颜色的银座天际线和台场公园。我个人觉得这是东京最美的moment了。

秋叶原

akiba
小排球的周边:
Haikyuu

好吃的

请另外一家酒店帮忙预订了位于银座的天妇罗。我就坐在油锅前面看师傅把活的虾扔进去炸,再用筷子夹给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直接用油锅炸熟的整块地瓜,表面焦糖化之后巨好吃,内里也比烤地瓜更加紧实。下面两张可以猜猜炸的是什么。

tenpura
tenpura2
东京的猪排饭真的是太好吃了,这里可以点五花肉,肥肉晶莹剔透完全不腻,配上层次丰富的猪排酱,一边写一边流口水,啊我不行了。

katsudon

很多地方限定的东西其实东京都吃的到,比如说这个北海道汤咖喱,我们在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去的,在新宿站出去走大概10分钟的地方,店在地下一层,排队沿着楼梯一直排到地面上来。
yucurry

还有甜品,这个无敌的晴王葡萄。

新加坡有96小时过境转机的政策,其实执行起来是从飞机降落第二天0点开始算的,所以如果是凌晨降落的飞机完全可以呆五天。新加坡的入境非常丝滑,没有盖章,没有要小费,甚至都没问问题(入境之前要在网上填一个表),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另外这边的机场出发的时候在托运之后是海关,然后每个登机口前面有安检的机器,快要登机的时候才开始安检,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顺便采购了非常多的安检机器!)。

来新加坡必须要打卡的当然是传说中的Garden by the Bay,还有Marina Bay Sands hotel顶楼的夜景。这边有赌场、奢侈品店、会展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钱人。《大欺诈师》里面有中东土豪飞机表演穿过酒店中间的场景。我去的时候刚好还有个漫展(不过时间有限到的时候也快关门了就没有逛),路上看到无数个电锯人、David Martinez、阿妮娅,不得不说亚洲还是卷,cosplay的服装都甩美国不知道多少条街。

cityview
gbbview
lionfish
在国家博物馆感受了一下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对于是否加入马来西亚争论了很久,一部分争论的焦点在于马来西亚可以作为背后支持新加坡经济的市场,但是决心离开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如今将全世界作为了自己的市场,目前为止取得的成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新加坡的酒店里同时有圣经和伊斯兰教朝拜方向的贴纸。这里的地铁不需要办任何卡,直接刷信用卡、手机都可以。即便是每年投资移民的门槛都在提高,但这种开放的态度是体现在细节上的,而不像某些国家,嘴上说着要开放吸引投资人才,实际上等人来了处处给你使绊子(对我说的就是日本!)
hinterland

这边的国家博物馆里面正在举办哆啦A梦展,里面有一些作品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个作品是在黑暗的房间里通过轨道上移动的小车光源把轨道周围的物品的影子打在墙上,通过小车的移动来创造一种景物不断变换并且大小、透视关系也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效果。
doraemon
doraemon2

逛了另外一个博物馆,Asian Civilization Muserum,讲了一些海上贸易的历史,还有一个特展是舍利子。
museum
shelizi

这边也吃到了第一次吃的热带水果,还有超级好吃的榴莲和榴莲蛋糕!
fruit
durian

在新加坡的街上总能看到带娃遛狗的人,还有河边的酒吧晚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孔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十分热闹。期间还碰到了国内VC来出差的同学,看来之前国内的资本逐渐在向新加坡转移的新闻也并非完全在渲染情绪。其实这一圈了解下来,在后covid时代,有的国家开始进入“哥布林模式“,有的国家发生了剧烈的革命动荡,有的国家选上了有史以来最保守的右翼政党,有的国家有开始向法西斯主义倾斜的苗头……还在抱着那个全球化的梦想,努力抓住每一个能够发展的机遇(且不论是不是足够”道德“),各行各业的国民都有切实的规划和愿景,生育意愿强烈……新加坡好像是做的真不错。

Prologue

对巴厘岛的一个很魔性的印象来自于电影《谁先上他的》,故事里面的男主魂牵梦绕的巴厘岛,就这样让我去上了。来这里是为了参加同学的婚礼。其实像我之前都分不太清巴厘岛、马尔代夫和大溪地的区别,只知道他们都很远、很贵、很多人过去结婚。实际上这三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大溪地>马尔代夫>巴厘岛。除了吃住价格上的区别,巴厘岛是一个岛,马尔代夫和大溪地都是一群岛,岛间的交通据说主要通过水上飞机,这一项就贵出很多。我去的时候巴厘岛正在迫切地想从covid导致的破产的危机中走出,并且处在雨季也就是旅游淡季,还要更便宜一点。我们住的条件非常不错的酒店,一晚上也就100美元左右,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几十美元的平价住宿。从美国过去这些海岛都挺远的,必须要转机。我因为学期还有一些事情要忙,所以选择在雅加达先住了两晚。研究时差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雅加达在新加坡的西边,但是雅加达是东七区,新加坡是东八区.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但是巴厘岛主要的居民信仰印度教。我在巴厘岛的期间印尼刚刚通过了禁止婚前性行为的法案,当时讨论说对旅游业影响很大,于是法案增加了条款起诉只能由亲属发起。岛上有非常多长着青苔的佛像,别有一番风味。朋友说这些佛像的表情都比较严肃狰狞,不像国内的那种慈眉善目。还有就是订酒店的时候会提醒你这边每年当地的新年Nyepi全岛停止一切商业活动,机场车站都停止运营,如果游客还在巴厘岛只能在酒店房间里呆着,不会有任何服务。

botsuzou

这次机票是用Avianca出的ANA经济舱,ANA经济舱里程票可以提前选安全出口的座位,除了板凳很硬,体验还算不错。登机口的地勤阿姨用毫无口音的中日英三语广播找人,也是有点酷。在成田机场看到了ANA的大海龟。

ana

Jakarta

印尼对中国护照实施落地签或者电子签,建议电子签因为可以刷卡,落地签虽然队伍也不长但是还要先去ATM取现金。签证的时候说索要小费是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请不要给他们小费,可见公务人员随便要小费有多猖獗……然后我过海关的时候还是被要了,关键是前面的白人就没被要,I’m angry!顺带一提我在的时候印尼爪哇岛上的塞梅鲁火山正在发生大规模喷发,给当地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万幸并没有影响我的行程。

雅加达作为印尼的首都,也是大航海时代4里面东南亚的重要港口,黑心荷兰商人根据地。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包括中国在这里积极拓展业务。另外据报导这个城市正在以可见的速度下沉,预计2050年老城区将会沉入水底,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雅加达有一套地面铁路交通系统,车厢用的是日本淘汰的JR列车……上面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没有擦干净的JR标识。还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站台和车厢的高度不一致,可能对需要轮椅的人不是很友好。这里刚刚开过G20,对就是特鲁多被当成孙子训的那个会。坐着火车在城市里穿行,让我想起基多、波哥大、利马,这些城市都有人口密度巨大、被义乌小商品地摊所占满的老城区,和高楼林立、奢侈品店密布(进商场还要安检)的新城区,两者往往只有一街之隔。

雅加达机场2号航站楼的装修好像沈阳北站……
shenyangbei

这里也是个有很多猫猫的城市,这边的猫普遍要瘦小一点,也可能是气候的缘故毛没那么厚……
cat1
cat2

Bali

巴厘岛的旅游攻略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和土耳其一样,这里以低廉的物价、还不错的基建和包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数字游民,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咖啡馆,里面坐满了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的人,并且作为咖啡原产地之一,这里的咖啡质量相当值得信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传说中猫屎咖啡的产地,感兴趣的也可以品尝一下)

巴厘岛本身并不小,本身地形非常复杂,我说这里跟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一样,你可以在一个岛上体验到丘陵、火山、湖泊、雨林、东边的海滩、西边的海滩等等多种景观。还有这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还挺不方便的,地形起伏道路狭窄,基本上一直都在堵车,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至少要一两个小时,所以查住宿的时候提前规划好行程然后选择对应区域的住宿还挺重要的。

真女神转生/女神异闻录系列里面收录了世界各地神话里面的神,其中有两个就是巴厘岛土生土长的,兰达巴隆。这里还有一个介绍为什么巴隆+兰达可以合成湿婆的视频。这次在这边的博物馆和机场也有看到相关的画作。
balong
landa

Ubud

Ubud是巴厘岛的山区,我们住的酒店就在一面山坡上,窗户望出去是对面的山坡,而且每一个房间(是townhouse的一层)都有山坡的view,巴厘岛12月份是雨季,天气多变,在落地窗前看山中的阵雨也十分放松。酒店还提供免费的yoga session(似乎是巴厘岛酒店标配?),倒时差睡不着的早上来跟长得就很像高僧的瑜伽师傅看着山景stretch自己的身体相当不错,就是地上蚂蚁太多了……

yoga

sunrise

逛了一个十分有“异域风情”的美术馆。
vespa

网红打卡梯田,你可以坐在大秋千上请人给你拍照。
inada

Denpasar

临走的时候婚礼结束我们去海边躺着,海滩真的是太舒服了。
sunset

酒店的早餐就在海滩边上,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就坐在这一直吃一直吃。

breakfast

好吃的

这边当地特色的菜就是集合了typical你能想到的东南亚元素,本身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渊源很近,说的语言也比较像,两大国民名菜Nasi Goreng和Mie Goreng,炒饭和炒面,再配上东南亚辣酱Sambal(在美国会以为Sambal是一种辣酱,但其实上可能有五十种。。。)这边好像很喜欢吃炸鸭腿,我们吃了几顿,但是我和小伙伴一致吐槽,这里好像会把鸭腿直接拿去炸到熟,而不是裹上面皮或者先煮后炸或者炸两次,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有点干,再加上我这阵子牙有点发炎,吃到后面都不怎么嚼得动。

吃了一家当地特色的fine dining,Nusantara,香料用的很足。
nusantara1
nusantara2

在这里吃到了澳洲龙虾,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澳洲龙虾和美国龙虾是两种不同的物种,澳洲龙虾壳是软的,虾味也更足,(而且在巴厘岛卖的也很便宜!)吃过之后竟然开始觉得美国龙虾overpriced。(什么东西不是呢!)
lobster

这边的热带水果无敌好吃,吃到了巨甜的黄色百香果,还有之前没吃过的蛇皮果。这个蛇皮果是酒店送的,然后我打开的第一个里面就全是虫子……吓得我好几天没敢再开第二个,直到走之前才鼓起勇气又开了一个,还是好吃的!(毕竟虫子也喜欢)
snake

水果好吃的地方冰淇淋也好吃!这个licorice我也没吃到,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尝一下licorice的gelato。
gelato
licoric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