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or V2

Kumo の blog

东北新干线

从东京出发到新青森的东北新干线,在盛冈站之前是隼(はやぶさ)和小町(こまち)号连挂行驶,之后隼会留下小町继续往北到新函馆北斗。顺便一提,冬天在日本可以坐上越新干线直接到滑雪场门口,真正的ski in and ski out。这次独自来旅行,有些担心滑着滑着摔到山下没人发现之类的事情,就只好留着下次体验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vlog

作并温泉

仙台地区更有名的是”秋保温泉“,在伊达政宗的时代就作为官府接待的地方为人称道。我预定的时候秋保温泉已经没什么空位了,并且虽然它距离仙台更近,但是不通电车,需要坐汽车或者等酒店班车接送。于是我选择了位置更远但是电车可以更方便到达的作并温泉。后来发现体验非常的不错。到的那天下了大雪,雪中温泉景致很棒。整个酒店吃饭的时候看起来人并不少,甚至都坐满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泡温泉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独享了整个温泉。

日本的温泉酒店讲究“一泊两食”,正常晚餐和早餐都是含在住宿费里的。这家的晚餐是我吃过的所有温泉酒店里最好的,它是自助的形式,但是每道菜做的都非常认真。比如说一份天妇罗,你跟他说要什么,他会现给你炸,并且摆盘也像是点菜的餐馆一样,装饰一点都不少。日本人啊就是喜欢在这种不重要的小细节上使劲下功夫。

onsen
onsenbook

仙台城 东北大学

参观过东北大学沈阳分校和波士顿分校之后我又来到了仙台分校。(不是
这里就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地方,图书馆里还有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塑。

luxun

学校出门不远就是仙台城的遗迹。仙台城本身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能看到的只有一些基座。伊达政宗的雕像也在整修。但是这里是个天然的观景台,下面是整个仙台地区的城市景色。整个城市的风格跟中国东北的工业城市有点像,远方冒着白汽的烟囱,半冻不冻的河流,发黄的草地还有穿行的车流。

sendai

在等待吃晚饭的时间我沿着広瀬川边走了走,刚好赶上放学的时间,穿着运动服的高中男生女生分组在河边跑步,变跑边喊口号,啊,青春。

kosei

另外这里也是羽生结弦的故乡:
hanyu

illumination

吃完饭出来赶上仙台的illumination活动。大概200米的街道,树上被缠上LED灯,然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晚上会亮两个小时。日本人对此非常的重视,呼朋引伴排队拍照发ig,每个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开心。说实话在Berkeley过节的时候街上缠上彩灯好像很正常,也不会有人专门跑去排队拍照。不过想想小时候过春节的时候晚上跟家里去街上散步也会对张灯结彩感到兴奋,也可以理解吧。不过据说今年仙台地区经济不好,点灯的时间和日期都有所缩短,规模也大不如从前。

东京也有很多illumination,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其实是在东京六本木旁边的城市公园里拍的,旁边同样是放学下班成群结队来拍照的人:
illumination

据新闻报道日本人口向东京集中的情况非常严重。日本推出了这个“故乡税”的项目,鼓励在东京工作的人把税交到自己的老家(或者是其他喜欢的地方,不一定是自己的出生地)。为了鼓励大家把税交到自己的地区,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送给纳税人的纪念品。我不禁开始担心这是否会引起新的一轮竞价,最后达到税金大致等于赠品价格的均衡。

tax

好吃的

到了仙台必须要品尝的是厚切牛舌。其实吧,所有这些所谓地方限定的东西,东京都能吃得到。这边很意外地发现了Trader Joes的黑胡椒瓶子。吃完牛舌朋友还带我去了一家wine tasting的地方,不过当天是周五,人比较多,店家很sumimasen地给了一张下次来八折的优惠券。

gyutan
traderjoes

仙台另一个很多人推荐的特产是ずんだ茶寮的毛豆奶昔,其实喝起来就是豆奶的味道,但是有一种毛豆的清香和没有完全打碎的颗粒感。很好奇我们拿冷冻毛豆能不能复刻一下。这个遍地都是,车站里面就有好几家,不会错过的。另外在酒店的早餐也能吃到毛豆泥配年糕的组合。
breakfast

zunda

三度目

日本に来た事が三度目になりました!ドキドキ!
这一次感觉自己的日语有了进步,跟人说话的底气也足了一些。以前日语不好的时候别人没听明白或者自己没听明白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现在我就会理直气壮地再说一遍或者让对方再说一遍。コロナ禍之后的日本冬天大家还是坚持戴着口罩,法律规定应该是不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日本嘛,惟恐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国度,整个车厢里就你没戴口罩的气压还是能感受到的。

来这里的第一个晚上自己的三脚猫日语就派上了用场:这个自助洗衣机不能用令和3年新出的500元硬币。
coinlaundry

日本的JRpass改成了一张车票,就是国内高铁票的大小(和颜色),每次经过闸机的时候扔进去,它还会吐出来。我有个朋友去两次日本丢了两次JR pass,不知道改成车票他会不会再弄丢。JR pass现在可以在官网上直接下单,比旅行社贵一点,但是可以直接换票(不用怕把旅行社的兑换凭证弄丢),并且可以提前在网上预定座位。旅行社的pass就必须兑换到实体票之后去车站的闸机或者找工作人员(永远在排队)换票,如果你的行程包括那种很难预定的比如说九州特色小火车,网上订票就会有一定优势。

station

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铃芽上映,到处都是广告。
suzume

美容院

在东京预约了一家理发店,打算尝试一下在染头发。在网上搜到了一家表参道的发廊。日本的发廊预约系统似乎被同一个网站承包了,基本上就是指定美容师、预约时间项目、备注特殊需求之类的。网站也有英语,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只不过理发师会不会说英语就不好说了。我的理发师是个帅气的小哥,感觉甚至没有我年纪大,不太会英语。不过他非常的有耐心,不断地用ipad上面的示例图片和我确认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发型和颜色。当然剪头发和染发的过程就一直在练习日语了lol。

tokyo
tokyonight

roppongi

东京车站的yorushika广告:
Yorushika

百合海鸥号

不止一个在东京生活过的朋友向我推荐台场公园。这次刚好在夕阳西下的时间坐上了百合海鸥号。这是一段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城铁,轨道本身曲曲折折,行驶过程中可以各个角度看被夕阳镀上各种颜色的银座天际线和台场公园。我个人觉得这是东京最美的moment了。

秋叶原

akiba
小排球的周边:
Haikyuu

好吃的

请另外一家酒店帮忙预订了位于银座的天妇罗。我就坐在油锅前面看师傅把活的虾扔进去炸,再用筷子夹给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直接用油锅炸熟的整块地瓜,表面焦糖化之后巨好吃,内里也比烤地瓜更加紧实。下面两张可以猜猜炸的是什么。

tenpura
tenpura2
东京的猪排饭真的是太好吃了,这里可以点五花肉,肥肉晶莹剔透完全不腻,配上层次丰富的猪排酱,一边写一边流口水,啊我不行了。

katsudon

很多地方限定的东西其实东京都吃的到,比如说这个北海道汤咖喱,我们在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去的,在新宿站出去走大概10分钟的地方,店在地下一层,排队沿着楼梯一直排到地面上来。
yucurry

还有甜品,这个无敌的晴王葡萄。

新加坡有96小时过境转机的政策,其实执行起来是从飞机降落第二天0点开始算的,所以如果是凌晨降落的飞机完全可以呆五天。新加坡的入境非常丝滑,没有盖章,没有要小费,甚至都没问问题(入境之前要在网上填一个表),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另外这边的机场出发的时候在托运之后是海关,然后每个登机口前面有安检的机器,快要登机的时候才开始安检,节省了非常多的时间(顺便采购了非常多的安检机器!)。

来新加坡必须要打卡的当然是传说中的Garden by the Bay,还有Marina Bay Sands hotel顶楼的夜景。这边有赌场、奢侈品店、会展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钱人。《大欺诈师》里面有中东土豪飞机表演穿过酒店中间的场景。我去的时候刚好还有个漫展(不过时间有限到的时候也快关门了就没有逛),路上看到无数个电锯人、David Martinez、阿妮娅,不得不说亚洲还是卷,cosplay的服装都甩美国不知道多少条街。

cityview
gbbview
lionfish
在国家博物馆感受了一下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对于是否加入马来西亚争论了很久,一部分争论的焦点在于马来西亚可以作为背后支持新加坡经济的市场,但是决心离开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如今将全世界作为了自己的市场,目前为止取得的成就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新加坡的酒店里同时有圣经和伊斯兰教朝拜方向的贴纸。这里的地铁不需要办任何卡,直接刷信用卡、手机都可以。即便是每年投资移民的门槛都在提高,但这种开放的态度是体现在细节上的,而不像某些国家,嘴上说着要开放吸引投资人才,实际上等人来了处处给你使绊子(对我说的就是日本!)
hinterland

这边的国家博物馆里面正在举办哆啦A梦展,里面有一些作品还是挺有意思的。有一个作品是在黑暗的房间里通过轨道上移动的小车光源把轨道周围的物品的影子打在墙上,通过小车的移动来创造一种景物不断变换并且大小、透视关系也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效果。
doraemon
doraemon2

逛了另外一个博物馆,Asian Civilization Muserum,讲了一些海上贸易的历史,还有一个特展是舍利子。
museum
shelizi

这边也吃到了第一次吃的热带水果,还有超级好吃的榴莲和榴莲蛋糕!
fruit
durian

在新加坡的街上总能看到带娃遛狗的人,还有河边的酒吧晚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面孔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十分热闹。其实这一圈了解下来,在后covid时代,有的国家发生了剧烈的革命动荡,有的国家选上了有史以来最保守的右翼政党,有的国家有开始向法西斯主义倾斜的苗头……还在抱着那个全球化的梦想,努力抓住每一个能够发展的机遇,各行各业的国民都有切实的规划和愿景,生育意愿强烈……新加坡好像是做的真不错。

Prologue

对巴厘岛的一个很魔性的印象来自于电影《谁先上他的》,故事里面的男主魂牵梦绕的巴厘岛,就这样让我去上了。来这里是为了参加同学的婚礼。其实像我之前都分不太清巴厘岛、马尔代夫和大溪地的区别,只知道他们都很远、很贵、很多人过去结婚。实际上这三个地方的消费水平大溪地>马尔代夫>巴厘岛。除了吃住价格上的区别,巴厘岛是一个岛,马尔代夫和大溪地都是一群岛,岛间的交通据说主要通过水上飞机,这一项就贵出很多。我去的时候巴厘岛正在迫切地想从covid导致的破产的危机中走出,并且处在雨季也就是旅游淡季,还要更便宜一点。我们住的条件非常不错的酒店,一晚上也就100美元左右,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几十美元的平价住宿。从美国过去这些海岛都挺远的,必须要转机。我因为学期还有一些事情要忙,所以选择在雅加达先住了两晚。研究时差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雅加达在新加坡的西边,但是雅加达是东七区,新加坡是东八区.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但是巴厘岛主要的居民信仰印度教。我在巴厘岛的期间印尼刚刚通过了禁止婚前性行为的法案,当时讨论说对旅游业影响很大,于是法案增加了条款起诉只能由亲属发起。岛上有非常多长着青苔的佛像,别有一番风味。朋友说这些佛像的表情都比较严肃狰狞,不像国内的那种慈眉善目。还有就是订酒店的时候会提醒你这边每年当地的新年Nyepi全岛停止一切商业活动,机场车站都停止运营,如果游客还在巴厘岛只能在酒店房间里呆着,不会有任何服务。

botsuzou

这次机票是用Avianca出的ANA经济舱,ANA经济舱里程票可以提前选安全出口的座位,除了板凳很硬,体验还算不错。登机口的地勤阿姨用毫无口音的中日英三语广播找人,也是有点酷。在成田机场看到了ANA的大海龟。

ana

Jakarta

印尼对中国护照实施落地签或者电子签,建议电子签因为可以刷卡,落地签虽然队伍也不长但是还要先去ATM取现金。签证的时候说索要小费是公务人员的违法行为,请不要给他们小费,可见公务人员随便要小费有多猖獗……然后我过海关的时候还是被要了,关键是前面的白人就没被要,I’m angry!顺带一提我在的时候印尼爪哇岛上的塞梅鲁火山正在发生大规模喷发,给当地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万幸并没有影响我的行程。

雅加达作为印尼的首都,也是大航海时代4里面东南亚的重要港口,黑心荷兰商人根据地。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包括中国在这里积极拓展业务。另外据报导这个城市正在以可见的速度下沉,预计2050年老城区将会沉入水底,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雅加达有一套地面铁路交通系统,车厢用的是日本淘汰的JR列车……上面还能隐隐约约看到没有擦干净的JR标识。还有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站台和车厢的高度不一致,可能对需要轮椅的人不是很友好。这里刚刚开过G20,对就是特鲁多被当成孙子训的那个会。坐着火车在城市里穿行,让我想起基多、波哥大、利马,这些城市都有人口密度巨大、被义乌小商品地摊所占满的老城区,和高楼林立、奢侈品店密布(进商场还要安检)的新城区,两者往往只有一街之隔。

雅加达机场2号航站楼的装修好像沈阳北站……
shenyangbei

这里也是个有很多猫猫的城市,这边的猫普遍要瘦小一点,也可能是气候的缘故毛没那么厚……
cat1
cat2

Bali

巴厘岛的旅游攻略可以参考这个链接。和土耳其一样,这里以低廉的物价、还不错的基建和包容的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数字游民,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咖啡馆,里面坐满了工作的来自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的人,并且作为咖啡原产地之一,这里的咖啡质量相当值得信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传说中猫屎咖啡的产地,感兴趣的也可以品尝一下)

巴厘岛本身并不小,本身地形非常复杂,我说这里跟华盛顿州的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一样,你可以在一个岛上体验到丘陵、火山、湖泊、雨林、东边的海滩、西边的海滩等等多种景观。还有这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还挺不方便的,地形起伏道路狭窄,基本上一直都在堵车,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至少要一两个小时,所以查住宿的时候提前规划好行程然后选择对应区域的住宿还挺重要的。

真女神转生/女神异闻录系列里面收录了世界各地神话里面的神,其中有两个就是巴厘岛土生土长的,兰达巴隆。这里还有一个介绍为什么巴隆+兰达可以合成湿婆的视频。这次在这边的博物馆和机场也有看到相关的画作。
balong
landa

Ubud

Ubud是巴厘岛的山区,我们住的酒店就在一面山坡上,窗户望出去是对面的山坡,而且每一个房间(是townhouse的一层)都有山坡的view,巴厘岛12月份是雨季,天气多变,在落地窗前看山中的阵雨也十分放松。酒店还提供免费的yoga session(似乎是巴厘岛酒店标配?),倒时差睡不着的早上来跟长得就很像高僧的瑜伽师傅看着山景stretch自己的身体相当不错,就是地上蚂蚁太多了……

yoga

sunrise

逛了一个十分有“异域风情”的美术馆。
vespa

网红打卡梯田,你可以坐在大秋千上请人给你拍照。
inada

Denpasar

临走的时候婚礼结束我们去海边躺着,海滩真的是太舒服了。
sunset

酒店的早餐就在海滩边上,实在是让人忍不住就坐在这一直吃一直吃。

breakfast

好吃的

这边当地特色的菜就是集合了typical你能想到的东南亚元素,本身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渊源很近,说的语言也比较像,两大国民名菜Nasi Goreng和Mie Goreng,炒饭和炒面,再配上东南亚辣酱Sambal(在美国会以为Sambal是一种辣酱,但其实上可能有五十种。。。)这边好像很喜欢吃炸鸭腿,我们吃了几顿,但是我和小伙伴一致吐槽,这里好像会把鸭腿直接拿去炸到熟,而不是裹上面皮或者先煮后炸或者炸两次,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有点干,再加上我这阵子牙有点发炎,吃到后面都不怎么嚼得动。

吃了一家当地特色的fine dining,Nusantara,香料用的很足。
nusantara1
nusantara2

在这里吃到了澳洲龙虾,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澳洲龙虾和美国龙虾是两种不同的物种,澳洲龙虾壳是软的,虾味也更足,(而且在巴厘岛卖的也很便宜!)吃过之后竟然开始觉得美国龙虾overpriced。(什么东西不是呢!)
lobster

这边的热带水果无敌好吃,吃到了巨甜的黄色百香果,还有之前没吃过的蛇皮果。这个蛇皮果是酒店送的,然后我打开的第一个里面就全是虫子……吓得我好几天没敢再开第二个,直到走之前才鼓起勇气又开了一个,还是好吃的!(毕竟虫子也喜欢)
snake

水果好吃的地方冰淇淋也好吃!这个licorice我也没吃到,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尝一下licorice的gelato。
gelato
licorice

离开伊斯坦布尔,我和T飞到了Izmir,打算租车游览Efes古城。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很适合租车旅行,这里推荐一个乌克兰姐姐的博客,把pros and cons,注意事项之类的写的很详细,基本上出了伊斯坦布尔就可以放心租车玩了!她的博客里面关于餐馆、民宿之类的推荐也非常详细,值得参考。

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公路景色真的非常美,我是那种对人文景观的兴趣比较大的,相比于加州一号公路几乎全是自然景观为主的景色,在这边开车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城镇,本身街道也很干净建筑的色彩也很明亮,那种傍晚开过一个转角海岸悬崖边突然出现一座城市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Efes1

efes2

Efes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镇,这个城镇有多特别可以参考一下这个网站。当时直观的感受是,这个城市的规划做的好好……除了功能分区、交通要道、景观和view的设计之外,还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可能那个时候城市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力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所以就必须有详细的规划,而不像现在人群可以通过经济活动自发地改变城市的样貌。七大奇迹(还是通过玩桌游知道的)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也在这里,如今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柱子,还有鸟在上面筑巢……有种”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觉。(明明跟字面意义上的情况相反,但是是同一种感觉)另外这个古老的露天剧场现在仍然会举行音乐会、演出话剧之类的。

temple

当然怎么能少了无处不在猫猫。

efescat

fort

我们还顺路去了旁边的一个Basilica Of Saint John。现在同样只剩一些柱子还有地基。这边地势比较高,view非常好,可以想像之前的人们是如何爬上山头进行宗教活动的。去的时候好像碰到一个美国过来的教会团在讲圣经故事。写下这段的时候突然想到前两天看的剧里面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主角左翼的教授父亲告诉孩子读圣经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然后主角读完去跟教会的人对线,说圣经里面的哪些故事多么不合理,教会的人回主角说,如果你读圣经只是接受喜欢的部分批判不喜欢的部分,你就不是在读圣经,你只是在读你自己。

kusa
kusa2

我们住在Kuşadası的海边,这里感觉就开始是各种欧洲人的cheap beach度假胜地,晚上party的音乐声不断,街上有各种推车卖吃的的小贩,仿佛回到了夜市。有不少海滩区域还是private access。

最后在Izmir市区我们稍作停留,在这里特别有意思的是有个老大爷在街边外放抖音,但是里面传出来的曲子居然是《扬鞭催马运粮忙》……我整个人呆住。还有就是我们在google map上搜了一个停车场,等到那边发现是有个人,你把钥匙给他,他用极限推箱子华容道一样的操作从居民区里的一片不规整的空地硬挪出来一个车位,挪车的时候挡住了路过的车转弯,停车场的人还开着我们的车跟对面来的车对骂……也是很特别的体验了。

bookstore

在离开Izmir前的几个小时我们回到了现代文明世界的Mall,这个Mall啊除了休息区的长凳上有伸懒腰的猫猫,其他的元素会让你觉得可能你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玻璃橱窗、奢侈品牌、家乐福超市、星巴克咖啡、foodcourt、电影院。我们逛了一家书店,这边有土耳其语的排球少年漫画,村上春树的雨天炎天,还有排在书架最醒目位置的凯末尔的传记。T结账的时候跟收银员唱了一段Izmir革命时期的歌曲,也是很浪漫了。

土耳其菜非常合我的口味,地理位置上在各个大陆、文明交界处导致了这里的食材和烹饪方式都十分多元,比如我在这里吃到了久违的芸豆和桑葚,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嗜甜如命,甜点爱好者在这里得到了极大满足。

在出发之前有一个村上春树的书迷朋友给我推荐了他的土耳其游记,我粗略地翻了一下因为真的很容易翻,然后只记得他说土耳其的面包非常好吃。(后来另外一位同学跟我吐槽村上春树这游记写的还不如马蜂窝上随便找一篇写的好,笑死)这边各种面食确实不错,一般餐前也会配一点面包和橄榄,都让我觉得我以前不爱吃这些都是因为美国的面包和橄榄都太难吃了……不过话说回来我吃过最好吃的面包,还真是在京都吃的……

Breakfast

土耳其菜里面有很多这种地中海菜系的冷盘,比如Hummus鹰嘴豆泥, Babaganoush烟熏茄子酱,Muhammara坚果辣椒酱。似乎土耳其本身也是农业大国,盛产各种坚果谷物。街上随便吃一点冷盘蘸酱都比在美国买到的好吃太多。

kebab

Kebap可能是美国的同学比较熟悉的中东美食,土耳其这边做的无论是肉还是饼都非常好吃,羊肉完全不膻,汁水饱满,不会出现嚼不动的情况。面饼也是恰到好处地有嚼劲不会太干或者太软。搭配用炉子烤出来的青椒和酸甜爽口的腌菜,一份下来只要5-6美元。

moda

土耳其料理中炖菜的部分也让我十分惊艳。要知道留学生刚学会做菜的时候做的最多的就是炖菜,一来电炉温度有限,二来炖菜扔进去就可以干别的了……在土耳其吃的几个炖菜都让我很想复刻。这边对香料的使用很有讲究,炖出来的肉软烂入味,一般配上主食烤饼蘸着汤汁无比享受。可能有些人不太适应的就是这边不怎么吃米饭,即便有米饭味道口感也一般(我是不是在南美也吐槽过这件事,吃大米还是得去东亚)。印象最深刻的是这边有一种脆的梅子(or李子),生吃很酸还有点涩,但是吃到一家用这个梅子炖的羊肉,惊为天人!炖过之后不仅羊肉有梅子的香味,梅子也尝不出涩味只是变得酸甜可口。可惜出了土耳其感觉既买不到这样的梅子,也很难买到合适的羊肉。只好留在记忆里让我在深夜独自默默流口水了。

mikla

土耳其毕竟还是个伊斯兰国家,并且近些年在埃尔多安的领导下似乎有回归宗教化的趋势,但是整体来说这里还是对游客很友好。除了住在清真寺附近会被礼拜的声音影响到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地方。这里很容易找到可以喝酒的餐馆,甚至有些地方能吃到猪肉。据说即便是在斋月,很多店铺还是会开门,只要你是游客就可以吃饭。我们在一些餐馆甚至看到了土耳其本地酿造的葡萄酒……之前有个同学跟我说Singapore is like the entry level East Asia. 那也可以说Turkiye is the entry level Islamic world.

去吃了一家fine dining,Mikla。朋友跟我说我们刚去吃完不久米其林发布的伊斯坦布尔指南里面这家餐馆就得到了一颗星。不过说实话虽然他家的菜是很好吃啦,我会觉得有一点太照顾欧美白人,包括服务和烹饪方法,比如说这家会在菜上面浇酱汁,就非常法餐。我个人对法餐的酱汁一直有种复杂的态度,因为这个酱经常让我感觉过于heavy了,给我一壶让我自己倒还好一点……anyway个人的一点偏见。他们家特别惊艳到我的是view,本身地势比Galata Tower就高,又在一个10层楼的酒店楼顶(顺带一提,他们家旁边的Pera Palace Hotel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地方),这里能看到的金角湾夜景恐怕是全伊斯坦布尔最好的。
miklaview
sunset

后来在Izmir我们吃了一家土耳其中餐。前面说过这边有很多和国内相近的食材,所以我吃到了非常正宗的不是用四季豆做的干煸豆角。另外这边的香料种类非常丰富,想要做出国内的味道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家饭店服务员和老板都是土耳其人,但是厨师是中国过来的,老板非常热情,可能是这段时间中国游客来的少,还介绍厨师我们认识。他年纪也和我们差不多,这两年出国跑来这边谋生。

chinese

土耳其的甜点呢,没啥好说的,吃就得了。搞笑是我在这短短呆了几天,对土耳其甜点的了解程度已然超过了研究土耳其多年还在土耳其住了半年的T,在买纪念品的时候开始给他讲这几种甜点有什么区别……然后尽管我意识到这篇文章怎么动不动就吐槽美国吃的不行,但我还是想说,我就纳了闷了,明明爽脆可口甜度适中充满干果香气的Baklava,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把它做得又齁又粘牙还不起酥的……

最后还要夸一下土耳其航空,说实话我以前以为ANA和JAL已经是航空餐饮的天花板了,但是不得不说COVID之后土耳其航空的餐饮给我的印象远比ANA要好很多。之前刷到过一个介绍他们机场备餐的公司Do&Co的影片,可以说他们是真的很认真在做这件事了。我们从Izmir到Istanbul的短途航班上还会发一个Tomato Cheese Sandwich,这个的好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美国航班上还要花钱买的sandwich了。

turkishair

小学的时候我们家买了电脑,那个时候还是跟头一样大的晶体管显示器,开机要等很久的主机,还有windows98的系统。小城里有一个电子市场,里面卖各种盗版软件、音乐和电影。我的很多启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时我舅舅的一个朋友送给我一个游戏,大航海时代4。我对很多人文地理的知识就是从这里学到的。后来上了初中,装了宽带,开始混迹贴吧。当时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大航海时代4的贴吧,那时候觉得这里的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们从游戏攻略聊到人文历史再到各种聊天灌水,一段时间下来竟然结识了几个朋友。其中T是一个在福建生活的同龄人,我们在学业变忙不再混迹贴吧之后从网友变成笔友开始通信……再后来呢,我们上了同一所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约定,要两个人各自加起来走遍大航海时代4里面所有的港口。现在这个任务大概完成了10%吧……

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因为我这次去土耳其,就是因为T在这边visit。计划旅行的时候正值土耳其里拉大崩盘,短短几个月里拉对美元贬值将近一倍,并且在我去的时候还在继续贬值。众所周知稳定的汇率对贸易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出发之前T托我买了一堆日用品,倒不是说多贵,就是,买不到。再一次让我意识到在发达和准发达国家呆久了take it for granted的东西可能真的很脆弱。

去土耳其的航班选择了汉莎航空,美国到法兰克福是747,这是我第一次坐747,飞行的部分还不错就是汉莎吃的太拉垮了……飞机上可以看到伊斯坦布尔的轮廓以及发现……新机场真的离市区很远!土耳其航空也像迪拜埃提哈德一样做全世界转机的生意,新机场也是18年刚刚投入使用,这几年发展的不错。但是这个机场啊,真的,滑行太久了,出机场到市区太远了也没有公共交通,机场外面也啥都没有。我看网上很多攻略也在说,如果你要飞去看热气球之类的尽量不要安排在行程中间,往返市区和机场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Air view

伊斯坦布尔,或者很多精罗心中的,君士坦丁堡,自然是此行的重头戏。老城区的部分有被好好保护起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边,街道甚至是青石砖的。这里的地势本来就有很大的起伏,再加上建筑都不会过高,基本上每一栋楼的顶楼都有能看到海峡的露台,这些露台也都被作为餐厅、酒吧开放。这边的居民每天晚上能在露台上边吃饭边看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落日,实在是很难得的享受。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里面写到,“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随时都能漫步在博斯普鲁斯沿岸。“That’s the spirit.

附近的景点也很密集。大名鼎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在蓝色清真寺旁边,旁边是旧皇宫。大巴扎也走路可达,还有两个巨大的埃及的方尖碑被立在这里。附近还有一个考古博物馆,里面各种罗马文物,四舍五入也是去了罗马了。这部分网上的攻略很详细,我的建议就是好好看这些攻略,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差点错过一些著名景点……

Hagia1
Hagia2
这个壁画我在纽约大都会见到一个类似的……(或者可能其实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谁知道可以来纠正我一下……)

NYmet

Egypt

oldpalace

museum

新皇宫真的是刷新我对“豪华”的认识,想起之前有听人说,极权制度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社会制度是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内在逻辑的,不得不承认不少现存的文化遗产是极权统治下利用超常的动员能力实现的。当然这些成就是不是“值得”就很值得商榷了。说回这个皇宫啊,真的,我目前见过的建筑里面这个真的最豪华了(当然和它建造的时间晚也有关系),更何况人家还自带海峡view!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凯末尔后来住在这里也死在了这里,同样是国父,和玻利瓦尔的境遇真的是很不一样了。
newpalace

新皇宫里面还有一座美术馆,里面的作品也蛮有意思的。我在出发之前看了一本好朋友很久之前送给我但是一直没有坚持读完的奥斯曼历史,Osman’s Dream。我跟朋友吐槽这里面名字真是比百年孤独还难记。不过看完大致的感受有两个,一个是在专制时代一两个人随意的决策就可以决定千万人的命运,另一个是改革派都没啥好下场。Anyway说回这个美术馆,里面很多元素还是非常有意思,比如用西方技法去描绘土耳其历史,还有阿拉伯/波斯语的书法(书法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词,可以叫比如说花押Tughra)。

painting1
painting2

最后我在亚洲区的Moda呆了一晚。T同学说这边很“符合我的风格”,我也不知道在他眼里我是什么风格。从欧洲区到亚洲区的桥只有三座,常年堵车,对于游客来说最方便的方法是坐轮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地图上看起来没多宽,可能还没有旧金山湾宽,在高处眺望海峡对岸也还算清晰。但是在轮渡上吹着海风,我确确实实在感觉欧洲区的繁华热闹、庄严伟大逐渐离我远去,到了亚洲区就忽然有一种之前的喧闹都可以抛诸脑后的奇妙感觉。晚上出来散步,街上都是摆出来的小桌子,人们或吃饭闲聊,或抽烟打牌(土耳其的香烟包装也是一景)。到了白天,街上的咖啡厅和面包房也吸引人驻足,每家小店都有认真设计装修和菜品,不得不说,这样的氛围让我感到放松惬意。再加上亚洲区物价比欧洲区还要便宜一点,怪不得很多数字游民选择定居在这里了。但是我一边写一边在想,是不是之前国内大家常说的文青想去大理开民宿/酒吧就是这样一种感觉?难道T的眼里我也是这样的人?いやいやいや,no way……

chill

土耳其是一个有很多很多猫的城市,而且猫猫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各种地方。网上有人说看过了土耳其野猫的各种美颜以后再看美国蠢蠢的家猫就很难看上了。好像确实野猫普遍身材好很多,也机灵不少,关键是还有一种面对人类的从容甚至有一点点傲慢,实在是那些看上去紧张兮兮又无法独立的猫比不了的。希望接下来的猫片能让看到这里的你心情愉快。

Alt text
Alt text
Alt text
Alt text
Alt text
Alt text
Alt text

当然了どちらと言うと我还是狗党!
dog

利马的城区很有意思,机场在老城区,去新城区要穿过整个吵闹、拥堵、混乱、有点脏的老城区,路上你会看到挤满人的小巴,在路边排队等着上小巴的人、叫卖的商贩。出租车司机还会带你穿越各种小巷。真的会觉得又回到了小城火车站门口。然后不经意间突然一个高速口,上去之后眼前一片开阔,是大海、沙滩、悬崖和悬崖上的高楼。车道也变成柏油六车道八车道,时不时出现匝道和过街天桥。
lima1
利马的出租车司机也挺有意思的,有人就明目张胆的一边开车一边两个手机一个用uber接单另一个播着连续剧。当然也有人在放广播,有人在放自己的歌单。西语歌和英语歌大概一半一半,有的西语的制作会让人想起K-pop,不知道是谁跟谁学的。想起日语课上也有个美国同学用日语向大家介绍西语歌来着,为数不多的让人感觉地球村的理想更进一步的瞬间。同行的小伙伴还记下了几首反复出现的曲子。音乐也是旅行这种“异乡感”的重要部分。

这边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不管是银行还是手机营业厅,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有的时候就是在排一个ATM。这边移动支付发展的还是挺快的,很多地方包括便利店、药店、餐馆都可以刷手机。不知道是不是某些特定的人群就是需要经常跑银行和ATM。感觉值得研究一下。

lima2

利马老城区的中心自然也是武器广场,相关的攻略很多就不详细介绍了。旁边走一走也有很多天主教堂。这个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里面有一个堆满骨头的墓地,网上应该能搜到相关的图。在教堂地道里穿行的感觉还挺神奇的,有点像RPG游戏的地图。教堂夕阳西下的时候的光线照上去很美。

limacathy

利马这个城市其实在海边,但是其实城市在一片悬崖上。海面上的运动很丰富,有沙滩可以躺着可以打沙滩排球和“沙滩网球” 没错是有这么一种运动的我也是第一次见。海上有人在kayaking paddleboarding surfing,因为有悬崖也有人在玩滑翔伞,感觉这种城市view的滑翔伞应该很有趣。

我们在逛海边的时候有一个小哥拉住我们要现场表演一首说唱然后发tik tok。看着他们的表情还蛮友善我就没有拒绝。记得上一次有提到过在南美东亚面孔还是比较少见的(虽然秘鲁总统候选人都是日裔),应该就是见到了就现场来了灵感?就正在路上走着然后这个人来搭讪,我还以为是要合影,然后突然从兜里掏出一个话筒一个扬声器,然后他的同伴手机对准我们他就开始drop the beat围着我们又唱又跳,我还是挺佩服的,虽然歌词一个字都听不懂。

lima3

lima4

去参观了一个博物馆 Museo Larco. 里面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出土的南美古代文明文物,一部分是erotic exhibition。其实还有第三部分就是外面的建筑和植物,本身也非常好看而且“出片”。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专门有一个屋子用来展示“库存”,也就是成千上百件没有被展出甚至没有被修复的文物,你就意识到原来博物馆展览也是很卷的,被人看到的展品不光要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还要击败跟它一起出土的文物吸引策展人的目光。。。

larco1
larco2
有一个小插曲是当时我们想去秘鲁“国家博物馆”,Google map告诉我们一个文化部的地址,但这个地址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只剩下政府部门,没有博物馆了。新的博物馆叫“MUNA”,离市区很远,但其实我去的时候还在装修。过度信任google map的我们在这上面浪费了不少时间。。。

最后就是一些街景,要说利马跟波哥大、基多怎么比较呢,首先肯定像的地方很多,有那么几个瞬间让我以为自己穿越回了12月份。比如夕阳下的天主教堂,吵嚷的老城区,塞满人的吐着黑烟的小巴车,街头的水果摊。还有晚上在宾馆楼下传来的蹦迪的声音。不一样的地方呢,利马在海边,气候和植物都有些区别。另外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的街区有bias,总觉得利马街上的人们相比波哥大、基多的人更放松,节奏更慢一点。

我们住的时候正好赶上利马足球队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宾馆,每天足球队进出的时候宾馆门口会聚集一大群球迷。。。也是很特别的体验了。想起We bare bears里面有一集Kpop男团来美国巡演在酒店里的故事。不过现实中要是真的明星过来肯定保密工作要做的更好吧。

去程的飞机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的座位旁边的人拿着台湾护照,我就用中文去打了个招呼。小哥一路从台湾出发,分别在美国、秘鲁转两次机,去智利跟女朋友结婚,全程三十多个小时。最神奇的是小哥英语、西语都不会,要不是遇到我都不知道怎么跟空乘交流。我说那你之前路上都是怎么办的,他说他女朋友会一直跟他视讯。(说到这里我又要表扬一下LATAM的服务精神,虽然我能给小哥翻译,但是空乘看着小哥还是十分迷惑的表情,就把每种饭都拆开了一份,问他想要吃哪个。。。)他说因为COVID跟女朋友也两年多没有见面,两个人商量了很久还是决定一起在智利生活试试看,因为“钱比较好赚咯”。我问他女朋友做什么工作,他说在智利华为……不禁又联想到了中国在非洲和拉美的大量FDI。这个时候会说中文应该也是很大的优势了吧。

回来的时候在办公室跟韩国人闲聊,他问我有没有在旅行中感到relaxed or motivated,我说这样说起来有个很感动的瞬间不是马丘比丘的奇迹或者圣谷的风景,反而是在利马最后一天等着半夜去机场的晚上,吃完饭在大街上闲逛,人们坐在快餐店的门口,聊天,有说有笑,马路上人们骑着电动车、自行车,很多人排队在等公交车,有人在街头卖艺,有人在兜售自己的作品。我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的场景了,而且现在就算我回到中国可能也很难见到这样的场景了。韩国人表示很理解,而且这也是他“最开始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理由”。城市是人类很伟大的发明。

正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刚好看到网上一个人在大概相同的时间徒步走Inca trail探访马丘比丘的游记,瞬间觉得坐车上去的我弱爆了,感觉也没什么可写的了。所以去看他的游记就好了.

好啦还是可以稍微写一写,毕竟有一些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那我就把马丘比丘和Inca trail的信息略过,大家随便看别人的攻略就好。跟我同行的小伙伴中间要跟老板发邮件取消meeting,然后就跟老板说了他在马丘比丘,他老板表示之前还徒步走过Inca Trail,真的是有其师必有其徒啊!

去马丘比丘先要到库斯科城。这个城呢就更有那种旅游县城的感觉,本身海拔很高,城市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晚上爬上山头看夜景效果很好。是不是让你想起大理或者丽江。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留下时间闲逛,但是库斯科机场刚好在很市区的地方,降落的时候旁边就是民房,然后马丘比丘在机场另一边,所以我们来回机场就要穿过整个城市,也算是感受到了。在这里做个小测试,马丘比丘和库斯科城哪个地方海拔高?

machu1

其实从库斯克去马丘比丘一直在下坡。不过城里基础设施比较好,也很容易解决吃饭的需求,所以大部分人会提前一两天现在库斯科休整适应海拔,尤其是需要徒步的那些人。

machu2

这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街上懒懒散散的狗狗。我可能拍了20多张狗狗这个姿势躺在地上的照片,真的是有一种人生的终极梦想就是可以这样懒懒散散躺平的感觉。我想起之前去别人家做客,也是乖狗狗趴在地上,我就在旁边一直撸,外面下着雨,屋里狗狗躺在地上喘气,真的是很难得的放松瞬间。

dog1
dog2
dog3

我们是从欧雁台出发坐早上第一班火车上山的。我去的时候从库斯科到欧雁台一段的火车已经停运,都是汽车了。运营火车的有两家公司,网上很多攻略,我本着一个假火车迷的精神把两家公司的车票都订了体验一下。Inca Rail这个车就更小一点,好像每节车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Peru Rail呢就是一节车头后面拉着很多车,车头会冒黑烟噪音很大,而且而且我们那趟车还因为发动机过热中间停下修理了很久。。。然后我们去程Inca Rail有提供马丘比丘门票和导游的服务,会在上车的时候直接把打印好的发给你,什么都不用操心,还不错~(但是特别爱操心的我一直以为要去box office取,白早起了。。。)Peru Rail回程会有表演节目的环节,一群人又唱又跳(地等着车避让别的车以及度过过热停车的无聊等待)。还有贩卖羊驼毛制品的环节,上次我在火车上看到有人推销东西,还是在动车组上推销北京烤鸭套装。

machu3
machu4

这次强行拆成两段的南美之旅告一段落。签证也快过期了,不知道再过多久才会有机会再来。确实还有很多草要拔,比如说加拉帕戈斯群岛,比如说百内,比如说去南极。说实在的现在我都不敢说这些梦还能不能实现,只能庆幸现在我还会做这样的梦,还没有到亲手把这些梦杀死的程度。Bojack里面Herb有提到过他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去了马丘比丘,突然意识到世界还很大还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马丘比丘确实是很多人梦中的圣地了。导游说据估计马丘比丘至少建了100年,所以说有几代人是一直在修建,从来没有见过竣工的景象的。我就会想起之前打文明,抢奇观,抢不到还要读档的那些日子。不得不说这段旅程去的时候没有太大感觉,回想起来反而更觉得有意思。

最开始想要去南美就是因为H老师去了之后回来一通安利central有多么多么的好吃,所以旅程的一大主题就是吃的。当然最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只是确实有一种,吃过了之后以后还怎么继续探索美食的失落。

在Lima先去吃了一个专做ceviche的餐馆,ceviche就是把生鱼放在柠檬汁和其他调料里面腌使得蛋白质变性的做法,如果吃过醉蟹的话大致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这边的调味会用到更多柠檬洋葱香菜之类的。秘鲁渔场是高中课本上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呢。这边trout意外地很常用,(但这不是淡水鱼么。。。味道是还不错,比salmon口感更柔和一点,腥味也更淡。配菜的玉米和地瓜后面还会经常出现,上次在哥伦比亚也见过了,真的很大很实诚很好吃。

ceviche

这个前菜上来其实大家基本就吃饱了。。。但是还是点了一些主菜,秘鲁的物价真的不贵,这样的餐馆已经算比较upperscale的了,我们一个人也就吃了20美元左右,还没吃完。吃了一个海鲜饭但是和美国吃的西班牙海鲜饭的调味很不一样,让我觉得有点像放了十三香?这边饭里面还会放蚕豆,软软绵绵也还挺搭的。

秘鲁热带水果非常多,除了路上随处可见推着小车的水果摊,也有连锁的果汁店,不知道甩了美国smoothie店的冷冻水果沙冰多少条街。这边一个特色的水果叫Lucuma,翻译成蛋黄果,吃起来有点像芒果和地瓜的组合。(其实我是在网上读到这句话的,细想一想之所以会用芒果和地瓜来打比方是不是因为他们颜色很像,就像小时候我们给饮料加上色素但是不用加香精就会有包装上写的味道。。。)Lucuma加上牛奶打的奶昔非常不错,还吃到了Lucuma做的gelato。

juice

然后是烧烤,慕名而来要吃的是cuy,天竺鼠,口感像鸡肉(其实更像鹌鹑)味道像猪肉。然后这边也非常喜欢吃下水,喜欢吃香肠,也非常喜欢吃黄花鱼,仿佛找到了和小时候的口味的某种神秘的联系。这边烧烤也是会给你上一点碳,保证吃的时候都是热的,但是要是不偶尔翻动一下底下就会烤焦。配菜有面包和烤土豆。配的酱料我戏称之为“RGB”组合,一盒番茄salsa,一盒黄辣椒酱,还有一盒绿色的西餐常见的绿酱,和油腻的烧烤很搭。

bbq

接下来就是Central和Mil了。先要表扬一下这边的客户服务,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变更了好几次用餐人数,给对方发邮件都很热情地回复并且调整了,没有额外多花钱。(反倒是酒店上因为不能cancel花了不少钱。。。)吃饭的当天因为要赶飞机,服务生说可以从14道的菜单换成11道,按照11道收钱。结果吃了一半吃太快了发现来得及,又问能不能改回14道(很typical我会做的事哦。。。)人家也答应了。就作为一个还蛮有名气的餐馆能在服务上这么flexible为客人着想还挺不容易的。

这边菜单的设计上突出一个秘鲁坐山靠海,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环境中挑选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食材,实际上即便是其他地方能吃到的食材的确吃起来也会有差别。比如玉米土豆,总是听家里老人说现在批量生产的土豆没有原来农村地里自己种的那种“土豆味”,在这里吃到的确实会让人感觉食材本身独特的味道更加浓郁(我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是视觉上摆盘造成的心理作用啦)。再比如海胆,会比其他地方吃到的更有弹性更有嚼劲一点,而不是“入口即化”的感觉。

这边的non alcoholic pairing也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用同行伙伴的话说体验甚至超过了菜本身,而且不懂“有这么多新奇的饮料可以尝的non alcoholic pairing,为什么会有人想要花更多的钱去选alcoholic paring”.除了能想到的一些当地水果榨的汁,还有从类似海藻的植物种萃取的饮料,让同行的伙伴有种“置身于海边的感觉”,以及菠萝发酵饮料,虽然也在美国喝过罐装版的(而且罐装版的好像是菠萝皮发酵的。。。)新鲜的还是好喝很多。

做法方面秘鲁菜确实是非常的fusion,举几个例子比如下面图里能看到的把海鲜做成类似虾片但是很薄的脆饼,鱼肉裹上面糊炸成天妇罗的样子但是在孔洞里放上配料再泡在汤里,海藻做成珍珠,蘑菇脱水做成脆条之类的。实际上在秘鲁街头也的确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料理,而且那种food court都是真的family business小摊位的感觉,而不像是美国都被连锁大品牌占领,还蛮有意思的。

最后有个小tips就是central一般提前一个月预定,如果发现订不到了的话其实他们网站上那个Kjolle就在central隔壁,厨房完完全全在一起,甚至卫生间也在一起,菜单上有一些菜是share的,我觉得直接去吃体验不会差很多。

central1
central2
central3
central4
central5

接下来我们去了位于Cuzco山里的Mil。其实去Mil的路还蛮曲折的,用H老师的话说他们家从taxi paring开始,路上有高高低低的梯田,故事的小黄花,还有远方的山峰河谷,途径的小镇还是石板路,面带高原红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头上顶着一大筐东西从你的车旁边走过,真的是很沉浸的体验了。最后一段大概20分钟的路是土路,刚下过雨有很多水坑,偶尔会有骑那种四轮拖拉机的游客车队路过。出来的时候远方的山头还在打雷,感觉真的有人在渡劫。

Mil在西语里是千的意思,用作餐厅的名字有些禅意。房子修的像马丘比丘一样,石头墙木头茅草顶,桌子旁边的窗户外面就是山、云、野花,是一幅随着时间不断变换光照的画。其实他们家自从H老师去过之后因为Covid就一直处在关门的状态,也是最近刚刚开门,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好像H老师来了之后不久我们就来了一样。和我们一起吃饭的也是一个单独背着包就过来的女性,可以说是和H老师一样酷了。

说到这里还要再表扬一下他们的服务,因为是同一个老板,所以服务员会说你们在Central点了什么什么,在这里还要一样的吗还是换一个。虽然实际上对最后吃到什么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吧,但是会这样问就让我觉得很用心呀。

对很多城市里的餐厅来说食材的问题就是要交给供货商,努力去找到跟餐馆的菜谱match的供货商然后保持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找不到满意的供货商,不如就干脆自己种。其实加州也有一些餐馆在做这样的vertical integration,通俗一点的说法叫farm to table。Mil很强调自己和当地居民的合作,不光是食材种植和研发,还有纺织、锻冶、陶艺。这方面的介绍也让我又想起跟学弟对于“upper middle class lifestyle”,“globalization and local cultrue”,“liberalism and equity issues”之类的讨论。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顾客来到这里吃饭的我已经无法摆脱身份上的局限性了,但我仍然愿意相信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好地去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Mil用的食材有几道菜和Central有点重复,我当时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同行的伙伴表示复习一下印象才深刻,而且能尝出细微的不同,就能学到更多。真是会说话啊。Mil的做法更加朴素一点,会把土豆放在泥巴里面像叫花鸡一样烤,还有炭火烤的玉米和烧成十字印迹的奶酪片。在这里吃到的cured duck印象非常深刻。另外就是这里每道菜都会配上非常好看的可食用小花花,同行的小伙伴很感兴趣。这边的non alcoholic paring也非常丰富,甚至加入了更多“萃取”风格的饮品。

mil1
mil2
mil3
mil4
mil5

最后一点碎碎念可能就是临走之前,同行的小伙伴和餐厅里正在为菜品拍照制作宣传材料的摄影师聊天,得知这个人之前也是在美国做了很久摄影师,后来来到这个地方工作。想象一下这里离库斯科城有将近两个小时车程,离圣谷也要将近一个小时,网络信号不是很好,和在利马那种熙熙攘攘的大城市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在去机场的车上我就在想我们离开之后这些人的日常是什么样子,我会不会因为太在意“赶上飞机”(结果最后也没赶上hhhh)而没能好好享受山中片刻的宁静。不过说到底真正能享受内心宁静的人,就算是身处闹市也可以做到吧。怎么扯了这么远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