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想要去南美就是因为H老师去了之后回来一通安利central有多么多么的好吃,所以旅程的一大主题就是吃的。当然最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只是确实有一种,吃过了之后以后还怎么继续探索美食的失落。
在Lima先去吃了一个专做ceviche的餐馆,ceviche就是把生鱼放在柠檬汁和其他调料里面腌使得蛋白质变性的做法,如果吃过醉蟹的话大致的原理差不多,只不过这边的调味会用到更多柠檬洋葱香菜之类的。秘鲁渔场是高中课本上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呢。这边trout意外地很常用,(但这不是淡水鱼么。。。味道是还不错,比salmon口感更柔和一点,腥味也更淡。配菜的玉米和地瓜后面还会经常出现,上次在哥伦比亚也见过了,真的很大很实诚很好吃。
这个前菜上来其实大家基本就吃饱了。。。但是还是点了一些主菜,秘鲁的物价真的不贵,这样的餐馆已经算比较upperscale的了,我们一个人也就吃了20美元左右,还没吃完。吃了一个海鲜饭但是和美国吃的西班牙海鲜饭的调味很不一样,让我觉得有点像放了十三香?这边饭里面还会放蚕豆,软软绵绵也还挺搭的。
秘鲁热带水果非常多,除了路上随处可见推着小车的水果摊,也有连锁的果汁店,不知道甩了美国smoothie店的冷冻水果沙冰多少条街。这边一个特色的水果叫Lucuma,翻译成蛋黄果,吃起来有点像芒果和地瓜的组合。(其实我是在网上读到这句话的,细想一想之所以会用芒果和地瓜来打比方是不是因为他们颜色很像,就像小时候我们给饮料加上色素但是不用加香精就会有包装上写的味道。。。)Lucuma加上牛奶打的奶昔非常不错,还吃到了Lucuma做的gelato。
然后是烧烤,慕名而来要吃的是cuy,天竺鼠,口感像鸡肉(其实更像鹌鹑)味道像猪肉。然后这边也非常喜欢吃下水,喜欢吃香肠,也非常喜欢吃黄花鱼,仿佛找到了和小时候的口味的某种神秘的联系。这边烧烤也是会给你上一点碳,保证吃的时候都是热的,但是要是不偶尔翻动一下底下就会烤焦。配菜有面包和烤土豆。配的酱料我戏称之为“RGB”组合,一盒番茄salsa,一盒黄辣椒酱,还有一盒绿色的西餐常见的绿酱,和油腻的烧烤很搭。
接下来就是Central和Mil了。先要表扬一下这边的客户服务,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变更了好几次用餐人数,给对方发邮件都很热情地回复并且调整了,没有额外多花钱。(反倒是酒店上因为不能cancel花了不少钱。。。)吃饭的当天因为要赶飞机,服务生说可以从14道的菜单换成11道,按照11道收钱。结果吃了一半吃太快了发现来得及,又问能不能改回14道(很typical我会做的事哦。。。)人家也答应了。就作为一个还蛮有名气的餐馆能在服务上这么flexible为客人着想还挺不容易的。
这边菜单的设计上突出一个秘鲁坐山靠海,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环境中挑选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食材,实际上即便是其他地方能吃到的食材的确吃起来也会有差别。比如玉米土豆,总是听家里老人说现在批量生产的土豆没有原来农村地里自己种的那种“土豆味”,在这里吃到的确实会让人感觉食材本身独特的味道更加浓郁(我也不排除有一部分是视觉上摆盘造成的心理作用啦)。再比如海胆,会比其他地方吃到的更有弹性更有嚼劲一点,而不是“入口即化”的感觉。
这边的non alcoholic pairing也让人非常印象深刻,用同行伙伴的话说体验甚至超过了菜本身,而且不懂“有这么多新奇的饮料可以尝的non alcoholic pairing,为什么会有人想要花更多的钱去选alcoholic paring”.除了能想到的一些当地水果榨的汁,还有从类似海藻的植物种萃取的饮料,让同行的伙伴有种“置身于海边的感觉”,以及菠萝发酵饮料,虽然也在美国喝过罐装版的(而且罐装版的好像是菠萝皮发酵的。。。)新鲜的还是好喝很多。
做法方面秘鲁菜确实是非常的fusion,举几个例子比如下面图里能看到的把海鲜做成类似虾片但是很薄的脆饼,鱼肉裹上面糊炸成天妇罗的样子但是在孔洞里放上配料再泡在汤里,海藻做成珍珠,蘑菇脱水做成脆条之类的。实际上在秘鲁街头也的确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料理,而且那种food court都是真的family business小摊位的感觉,而不像是美国都被连锁大品牌占领,还蛮有意思的。
最后有个小tips就是central一般提前一个月预定,如果发现订不到了的话其实他们网站上那个Kjolle就在central隔壁,厨房完完全全在一起,甚至卫生间也在一起,菜单上有一些菜是share的,我觉得直接去吃体验不会差很多。
接下来我们去了位于Cuzco山里的Mil。其实去Mil的路还蛮曲折的,用H老师的话说他们家从taxi paring开始,路上有高高低低的梯田,故事的小黄花,还有远方的山峰河谷,途径的小镇还是石板路,面带高原红身着传统服饰的妇女头上顶着一大筐东西从你的车旁边走过,真的是很沉浸的体验了。最后一段大概20分钟的路是土路,刚下过雨有很多水坑,偶尔会有骑那种四轮拖拉机的游客车队路过。出来的时候远方的山头还在打雷,感觉真的有人在渡劫。
Mil在西语里是千的意思,用作餐厅的名字有些禅意。房子修的像马丘比丘一样,石头墙木头茅草顶,桌子旁边的窗户外面就是山、云、野花,是一幅随着时间不断变换光照的画。其实他们家自从H老师去过之后因为Covid就一直处在关门的状态,也是最近刚刚开门,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好像H老师来了之后不久我们就来了一样。和我们一起吃饭的也是一个单独背着包就过来的女性,可以说是和H老师一样酷了。
说到这里还要再表扬一下他们的服务,因为是同一个老板,所以服务员会说你们在Central点了什么什么,在这里还要一样的吗还是换一个。虽然实际上对最后吃到什么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吧,但是会这样问就让我觉得很用心呀。
对很多城市里的餐厅来说食材的问题就是要交给供货商,努力去找到跟餐馆的菜谱match的供货商然后保持稳定的关系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找不到满意的供货商,不如就干脆自己种。其实加州也有一些餐馆在做这样的vertical integration,通俗一点的说法叫farm to table。Mil很强调自己和当地居民的合作,不光是食材种植和研发,还有纺织、锻冶、陶艺。这方面的介绍也让我又想起跟学弟对于“upper middle class lifestyle”,“globalization and local cultrue”,“liberalism and equity issues”之类的讨论。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顾客来到这里吃饭的我已经无法摆脱身份上的局限性了,但我仍然愿意相信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好地去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Mil用的食材有几道菜和Central有点重复,我当时还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同行的伙伴表示复习一下印象才深刻,而且能尝出细微的不同,就能学到更多。真是会说话啊。Mil的做法更加朴素一点,会把土豆放在泥巴里面像叫花鸡一样烤,还有炭火烤的玉米和烧成十字印迹的奶酪片。在这里吃到的cured duck印象非常深刻。另外就是这里每道菜都会配上非常好看的可食用小花花,同行的小伙伴很感兴趣。这边的non alcoholic paring也非常丰富,甚至加入了更多“萃取”风格的饮品。
最后一点碎碎念可能就是临走之前,同行的小伙伴和餐厅里正在为菜品拍照制作宣传材料的摄影师聊天,得知这个人之前也是在美国做了很久摄影师,后来来到这个地方工作。想象一下这里离库斯科城有将近两个小时车程,离圣谷也要将近一个小时,网络信号不是很好,和在利马那种熙熙攘攘的大城市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在去机场的车上我就在想我们离开之后这些人的日常是什么样子,我会不会因为太在意“赶上飞机”(结果最后也没赶上hhhh)而没能好好享受山中片刻的宁静。不过说到底真正能享受内心宁静的人,就算是身处闹市也可以做到吧。怎么扯了这么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