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or V2

Kumo の blog

厄瓜多尔,一个名为赤道的国家。很多人知道厄瓜多尔是因为covid期间不能回国却要要签美国签证,因为厄瓜多尔对中国免签,很多人选择在这里预约美国签证顺便旅游。当然后来也有人反向从中国来厄瓜多尔偷渡,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直接用美元作为货币,不信邪的我还在ATM上试了一下,取出来的是在美国也能花的如假包换的美元。趁这个机会向同行的伙伴普及了一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据说二三十年前的宏观经济学家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模型就可以工作了,但是现在如果你不知道HANK可能很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去了这个赤道纪念碑,看起来非常像一个当代被过度开发的旅游景点,但实际上这个位置早在1736年就做了勘测,1935年建造了这里主要的地标建筑。然而现在地标的周围是一片那种丽江古城一样的购物区,你甚至能看到火遍全球鱿鱼游戏的人偶。这里来自世界各地(主要还是欧洲和北美)的游客还挺多的。买明信片的时候店主说厄瓜多尔的邮局现在已经停止运营了,好像是在私有化的过程之中,还没有谈好,所以整个厄瓜多尔目前并不能寄信和明信片。看来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呆久了很多东西都take it for granted。

quito1

基多老城区,又回到了乱哄哄但是烟火气十足的地方。老城区有一个金光闪闪的教堂,和周围其他的建筑对比还挺强烈的。有时候也惊叹于天主教教堂竟然如此华丽(虽然我还没去过欧洲)。中心广场的雕像不再是玻利瓦尔,而是基多女神。路上有人在街头摆摊和卖艺,有种赶集的氛围。逛着逛着就电闪雷鸣下起大雨,不得不赶快回到住处。外面下着大雨我们的晚餐决定uber eats叫中餐外卖,这里的中餐就比哥伦比亚更正宗一点。厄瓜多尔用美元作为货币,uber之类的软件也是可以直接使用,甚至还能用uber cash。送餐来的小哥骑着电动车,背着饿了么那种保温箱,又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错位感。

squid

quito2

quito3
“国家誓言大教堂”Basílica del Voto Nacional,这个外面看就气派很多,里面也有用心装饰,而且本身位置比较高,视野非常不错。教堂的两边的钟楼是可以爬上去的(另外收门票),爬的过程也还算有趣,这里可以正面看到俯瞰全城的女神像。另外这个教堂里面还有餐厅和纪念品店,也是很神奇了。

quito4

晚上吃了一家sushi,鱼肉的部分感觉还不错,据说都是原产于厄瓜多尔,这个三文鱼加咖啡的组合也让人很惊喜,但是这个米饭实在是太拉跨了,又硬又散,南美厨师还是要好好学习一下大米。最后我把nigiri当sashimi吃了,还一个劲儿跟厨师说don’t take it personal我不太能吃饭。

quidosushi

因为一些事情临时取消了后面的行程,提前从Quito就回了。第一次飞Aeromexico,服务是还不错,还被升了舱。但是墨西哥城转机真是太拉垮了,谁想出来的转机还要过一次海关。在海关排了三个多小时,而且工作人员明显态度十分懒散傲慢,好像故意拖长时间一样。队伍里面本来很温顺安静的大狗狗都忍不了了开始变得暴躁。好在降落的时候能看到星空和地面上零零散散的街灯交相辉映,成为我为数不多感到十分peace的moment。

离开波哥大我们去了麦德林。麦德林机场离市区很远,要翻过一座山,有一条长长的隧道。隧道中间有安全出口,但是很好奇这个出口通向哪里。。。穿过隧道之后就会看到整个麦德林城。我们住了一家Hampton,彻底颠覆了我对Hampton的大车店印象,顶楼还有lobby,房间晚上一直能听到开party的声音,甚至还能收到神秘小卡片。

medelin

在这边吃了一家南美日料fusion,装修非常夜店风(并且营业到12点,我真的是太怀念晚上能出门的日子了)。我继sushi burrito之后在这里又吃到了sushi pizza,是烤(or煎)的米饼底加上鱼肉topping,可以说是日本人震怒了。这边的饭店饮料一般都有提供鲜榨果汁,有各种组合并且非常便宜,实在是不懂美国为什么没有这种选项要么就贼贵。

在麦德林旅行的小伙伴们纷纷病倒了,可能跟高原反应、水土不服都有关。另外就是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脸上也长了很多痘很疼。好在哥伦比亚人民热情好客,路上遇到的人都非常友好,即便是不会说英语,也会主动帮我们找周围会说英语的人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做了决定cancel后面行程,回去好好休养(和锻炼)下次再来探索哥伦比亚更深处的地方。

Medelin2

Medelin3

白天去市中心逛了逛,因为圣诞节假期的关系博物馆没有开门,这里的公共交通系统很有趣,除了南北线和东西线两条轻轨,周围还有很多缆车跟轻轨站相连。据说麦德林河边的平地是商业区和富人区,一般的民众都住在山上,缆车公共交通系统的修建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参见波哥大的BRT)。当然这一套系统修建起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能够修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毒枭”Pablo Escobar。我们出门第一天的时候正是圣诞节前一天,像年三十一样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第二天突然街上就没那么多人了,也是很久没有的体验了。

Pablo

Pablo Escobar的墓比想象的要低调很多,本身在一大片墓地的角落,这边的墓地都像图中这样,露出来的部分只有小小一块石板。这片墓地在城郊(也不算很郊,上图的城铁末端有一站呢)一个小山坡上,视野也是十分不错的。在这里还看到了很好看的小鸟。关于Pablo Escobar本人的功过评说,据说有很多文艺作品,其实我都没看过。。。但是在麦德林直观的感受确实是,比波哥大要更加现代化,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对比也更明显一点。

去吃了一家中餐(chifa),我觉得每次去到一个新的(hopefully 有中餐的)国家去尝一下当地人是怎么理解中餐的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顿顿吃中餐就有点hmmmm。这边的中餐量大便宜,大到我觉得两三个人吃一份都完全够了,而且吧一份肉一份炒饭,还配了一份炸薯条,炸薯条还不带番茄酱。饭店的老板普通话粤语都讲,当然客人主要还是当地人。

comuna13

最后一站去了小红书出镜率最高的comuna 13。这种地方还真是不能看照片得亲自去,因为实际上这个地方挺大的,看上去有很多壁画其实要走好久(大概2km),而且一直在上坡。壁画确实挺不错的,但是这个配套设施感觉还是有点拉跨,东西也没有很好吃,也没有让人很想买的纪念品。还有就是说实话感觉涂鸦的情绪相比于哥伦比亚其他路上看到的涂鸦,好像更收敛克制了一点,感觉更像是展示给外人看的旅游景点而不是诉求的艺术表达。comuna 13的开发是个很好的idea,但是总觉得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不过这边还是值得一来,在穿过街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大家子在院子里用巨大的锅煮汤,放音乐,跳舞,陪猫猫狗狗还有鸡鸭一起玩,还有人在放孔明灯。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人很感动。他们真的好开心啊。

圣诞节前的美国机场人来人往,连休息室都人满为患,但是一到国际区就突然安静下来。图便宜转机要等很久,看休息室迎来了一波又一波不同目的地的国际旅客们,其中还有一班回国的航班,十分感慨。毕竟这也是我两年来第一次国际旅行。等到了自己航班候机的地方,发现等着的大多是拉美裔的面庞了,
bogota

波哥大机场离市区其实很近,降落的时候就能看到铺的很开的城市,要不是远处蜿蜒的安第斯山脉,让我有一种又飞回了LA的错觉。入境的人简单问了几句就放我进来了。出机场打上一辆出租车,连比划带google翻译地,开始了我的波哥大之旅。从机场到市中心是一条主干高速公路,这条路很神奇,中间是BRT,就是Nick Tsivanidis job market paper里写过那个。(想起之前跟ECON PhD去摘黑莓还给人讲用黑莓和草莓的区别来检验利他性的paper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在坐,而且也确实很快因为这条路只有BRT和警车救护车能走。挨着的旁边是被绿化带隔开的自行车道,而且只有自行车可以走,电动车也不行,非常神奇。再往外才是高速公路,很窄,很堵,感觉一直都在堵。最外面是辅路。隔开高速的绿化带非常宽,宽到可以再开两三条车道,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修成沥青路。

我们住在一个airbnb,看起来好像还是个比较中产的小区,楼层数不少,但是房子都不大。这里的电梯只能每三层停,中间的要走过去。房间里久违地看到了蚊子。楼下的便利店有卖很好吃的那种墨西哥南美的烤馅饼。傍晚时分有附近的居民带着大狗狗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聊天,感受到了久违的烟火气。

leo1

leo2

吃了哥伦比亚的fine dining,Leo。这家客人好像都说英语,服务员也是一口流利的英语。整个用餐体验很不错,主要是(和美国比)便宜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的咖啡,简直喝起来不像咖啡,太好喝了。还有就是烤羊肉,完全没有膻味。这边non alcoholic paring的饮料非常神奇,每一个都不甜,都是单独喝特别奇怪,但是和菜放在一起就还不错的。不知道美国能不能买到这么好喝的咖啡。

gold

逛了黄金博物馆,有各种各样的黄金制品,这些工艺品很大一部分的用途是祭祀,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这个博物馆还经常把展品拿到其他的博物馆去展览(毕竟类似的东西太多了?)。

square

出来之后就到了市中心的武器广场,据说这是拉美殖民时期城市共同的特征,广场周围是仍然functional的政府部门还有教堂,而作为游客打卡圣地也少不了摆摊的商贩,还有牵着草泥马给人骑的。这边的天气变化非常快,往往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傍晚就开始电闪雷鸣,整个旅程这几天都是如此。

之后我们又去了一下加西亚马尔克斯纪念的书店,我们到的时候刚刚举行了一场新书发布会,是一本诗集。我说感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诗集了,学弟说对这是非常upper middle class的爱好,从此upper middle class就成了一个梗。

感觉南美国家对COVID的管制措施都比美国要严格一些,查疫苗,戴口罩,手部消毒,社交距离,还有covid检测。比如说有个细节就是公共场合用过的口罩是有专门的垃圾桶装的。

Bolivar

mountain

第二天的行程是玻利瓦尔故居和蒙塞拉特山。关于玻利瓦尔的故事随便查一查就有很多,我就不细说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进门的时候出示学生证门票打折(一路上为数不多能打折的地方),然后还送了我们铅笔和格尺作为纪念品。我一边看一边会想,对于像玻利瓦尔这样评价复杂盖棺也难定论的人物,布置展览的人到底想要传达给这个国家的年轻人一些什么?据说玻利瓦尔一生奔波,在这个宅子中生活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演绎的成分多一些也可以理解。

从这里可以坐缆车上山,找到俯瞰波哥大的角度。天气就是像前面说的,说阴就阴,但是肉眼看到的还是比拍出来的清楚一点。据说山上前一段时间还有反对政府的游击队出没。山顶有个教堂,还是有人会选择徒步上山。山上还能看到更远处的山有更高的教堂,似乎只能徒步上去。一路上都有人找我们合影,主要是因为东亚的面孔这边比较少见,covid之后就更是了。同行的朋友说他认识有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教育对方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因为有一种逆向的种族歧视在里面。

botelo

下山之后来到了博特罗博物馆。这个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博特罗的展览,一部分是其他艺术家和一些古董的艺术馆,还有一部分是铸币局的展览。这里不收门票还有免费WIFI,每个展馆都有专人负责,基本上除了厕所永远会有至少一个人注视着你,很神奇,好像游戏里面自动跟随玩家的NPC。展品还是挺有意思的,美国的博物馆看多了多少还是有些疲劳(当然是我不够懂),但在这里就能很轻易感受到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包括波哥大在内的很多南美城市海拔非常高,我全程都是有点缺氧有点疲惫有点不在线的状态,虽然没有太多精力思考,好像直觉感受反而变得更多了。因为COVID被困在美国太久,很怀念很多东西但是又想不起来是什么感觉,在波哥大让我重新找回了一些这样的感觉。非得要描述的话,就是那种骑着电动车在街道上穿行,和傍晚在广场散步的人们吧。

0%